四门塔——中国最早的单层石佛塔
罗斌林
四门塔,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东北方。塔身通体由巨大的青石砌成,单层,正方形,四面各开辟一个拱门,故而俗称“四门塔”。于隋大业七年(611年)建成,已有1400多年历史。四门塔是中国现存唯一的隋代石塔,也是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单层亭阁式佛塔,为中国早期石质建筑之典范。有“中国第一石塔”、“华夏第一石塔”之美名。


四门塔四门各有一尊佛像,每尊佛像都是用整块大理石雕刻而成。四佛各有名号,西边佛像叫极乐世界无量寿佛,南边一尊称欢喜世界宝生佛,东边一尊为阿閦佛,北边的是莲花庄严世界微妙声佛。四门塔塔室中各佛像面门盘膝而坐。雕佛皆螺髻、端庄、自然,其形体南北两面大致相同,面相呈长圆形,面貌清癯,著袒右肩袈裟,衣带作小结,两眉中央有白亳相,只是南面保生佛双手分置于两膝。北面微妙声佛一手扶膝,一手扬起,似正在讲经说法;东西二面佛像形体也大致相同,面相均呈方圆形,是双手重叠于身腰中部的“禅定”佛像,只是东面的阿閦佛诞生于北魏时期,发营排列有序袒右肩,外著敷搭双肩袈裟式外衣,衣带作小结下垂甩向左肘上;西面的无量寿佛,外著敷搭双肩袈裟式外衣,内著褒衣作小结。四门塔的阿閦佛佛首,还有着一段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失而复得”故事。1997年3月不幸被盗,流落海外。历经5年漂泊,在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下,2002年12月,阿閦佛佛首终于回归四门塔,并经修复复原。如今,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阿閦佛始终以微笑示人。

(1921年的老照片上,阿閦佛旁边还有两尊侍像,如今这两尊侍像都没有了)
在这里民间相传,在建塔过程中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1400多年前修建四门塔时招来许多能工巧匠。工匠们很快把高大的塔身建完,只剩往塔顶上安放塔刹了。塔刹非常精美但是却异常沉重,怎样才能运上塔顶呢?大家都想不出主意来。工匠头司徒贤更是愁得坐不安睡不宁,一天中午,司徒贤正在工地上凝思苦想,这时眼前出现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司徒贤一看这位老者相貌不凡,便向前行了个拱手礼,问道:“老人家,您从哪里来?”老者答道“我从鱼日村来”,司徒贤又说到,“我们正为安不上塔刹发愁,看您相貌一定见多识广,求您想个办法帮我们把塔刹安上吧!”老人望了望塔顶,漫不经心地说:“我已是黄土埋到脖子的人了,也没有妙方呀。”说罢扬长而去。司徒贤想着老人的那句话,嘴里不断重复着,心里突然豁然一亮:黄土埋到脖子,就是说把黄土埋得像塔一样高,不就能把塔刹运到塔顶上了吗?老人从鱼日村来,鱼日不就是鲁字吗,这一定是鲁班祖师爷显灵来点化我的!于是他们立刻堆土,然后就用这个办法把塔刹运上了塔顶,四门塔最终完成,皆大欢喜。
1973年,在对四门塔进行“加固塔基和维修塔顶”过程中有两项重大的意外发现,第一是塔中上部的石拱板反面镌刻着“大业七年造(即公元611年)”的阴刻字,同时塔内发现的舍利函内贮有隋代五铢钱。两相印证,可知四门塔是一座隋代后期的建筑物,从而证实了四门塔的确切建造年代。第二就是从塔心柱离地面高1.6米处发现了舍利石函、铜函和舍利子。舍利石函放在6块石板砌成的方形的方圹中,长30.8厘米,宽31厘米,高29.9厘米,外面经水磨处理。石函内放置有一个铜函,铜函用丝绸包裹,长宽各为9厘米、高13厘米,外部绘红、绿、蓝、黑等色型图案,内部镶以绘着花纹的木榇(chèn),不过木榇没有保存下来。计有水晶珠四颗、黄琉璃珠七颗、绿琉璃珠九颗,珠子皆有一穿孔。微带绿色的胆形小瓶一个,小瓶已碎,其颈间套有骨环、银环、铜环和隋文帝“五铢”铜钱各一枚。四门塔从公元611年建成到1973年,一直没见任何修缮记载。因此舍利放入塔中的时间,应与四门塔的建筑年代相差无几,应该就是公元601年,隋文帝派高僧法瓒送来的舍利。四门塔是中国最早发现佛舍利的地方,比曾经轰动海内外的1987年西安法门寺发现地宫舍利早15年。
四门塔历经千年岁月依旧巍然屹立,依旧诉说着自己千年的传奇。

(四门塔出土的舍利)


(民国时期的四门塔)


            编辑: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