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阳子说申道沪之(三十九)
——敦煌艺术在上海
“何以敦煌”敦煌艺术大展在上海展览的首站地址是在上海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展览以“何以敦煌”为主题,通过丰富的文物展品和多媒体展示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了敦煌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艺术魅力。展览不仅展示了敦煌莫高窟的经典壁画和彩塑复制品,还呈现了敦煌研究院珍藏的众多文物精品,包括文书、经卷、法器等,让观众能够近距离感受敦煌艺术的独特韵味。
时间是从2024年9月20日到2025年1月3日,正常成人门票是98元/位,这期间有将近30万的中外游客观展,感受敦煌独特的文化魅力。但门票这道门槛还是栏住了很多喜爱敦煌文化的普通市民,“流连煌梦方觉浅”,通过各种渠道表达了对展览回归的期盼。


本次展览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敦煌研究院指导,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上海市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段文杰敦煌文化弘扬专项基金承办,敦煌金文化黄金品牌、上海艺丰中心、《旅游时报》社为支持单位。展览将系统展示敦煌石窟艺术、藏经洞文献、莫高窟保护历程与基金会三十年公益成果,包括5座莫高窟经典洞窟复制窟、敦煌壁画早中晚期代表作、神韵天成的敦煌彩塑等。
著名的四大石窟我虽说都去过,但是只能远观,且敦煌石窟一些名窟因保护的需要几个月轮番开放,去了也看不全的,光线暗停留时间短且不许拍照,这个展虽说全是仿品,但是边上有说明、近观、拍照,对于仅仅是喜欢的人来说,足够了更解渴呢。
展览采用“早中晚期依次展陈”的布局,系统展示敦煌艺术千年演变脉络,通过系统呈现莫高窟不同时期的代表性壁画、洞窟与彩塑,让观众得以“逛一次展,洞察莫高窟千年演变”。
莫高窟早期壁画有强烈的西域与外来风格,题材内容以本生故事、佛传故事、因缘故事等和禅修为核心,构图饱满,色彩浓郁厚重。有的故事我很是不解呢,讲俩个吧:
128窟讲的是萨埵太子本生故事,据《贤愚经·摩诃萨埵以身施虎品》所绘。故事情节大致为:宝典国国王大车的三个太子,一日入山狩猎,见一母虎带领数幼虎,饥饿逼迫欲食其子。三太子摩诃萨埵欲以身命救此饿虎,行至山间,卧于虎前,饿虎无力啖食。萨埵又爬上山岗以利木刺身出血,跳下山崖,饿虎舐血后啖食其肉。二兄久不见萨埵,沿路寻找,终于找见萨埵尸体,惊慌失措,回宫禀告国王。国王和夫人赶到山林,抱尸痛哭。随后收拾遗骨,起塔供养。
父母孕育一个孩子,母亲受十月怀胎之苦、生育之痛有了一个“你”,奶水和羹汤将你养大,养育之恩等什么也没有做就以身啖虎,值得表扬称赞吗?还供养。
再看419窟这幅《须达拏太子本生故事》这幅壁画作品,故事讲述的乐善好施的太子须达拏被敌国收买的婆罗门哄骗、将自己国家战无不胜的宝象施予敌国,太子因此被放逐,携王妃和两个孩子赴檀特山修行,一路无尽施舍。最后又将一双儿女也舍予一婆罗门。其子女被辗转带到叶波国出卖,被国王知悉、国王感动将孙儿赎回,并迎太子回国。要我看此人是啥都舍得,国宝仅凭别人几句好话就送,父王将其放逐后,把自己的一双儿女又送给敌人,还不如以身啖虎的萨埵太子,内心只有自己呢,没感觉到此人做法可取之处。佛教文化也许是我不懂,现在讲究善良中要带点锋芒。看此图绘于窟前部人字披上,画面分上下三层,以“之”字形构图方式组成长卷连环画,隋代共3幅,现场介绍此窟此幅最为精彩呢。
外行看热闹,上组壁画中的表情包吧。

现场共有五组石窟,门口有工作人员维持秩序,排队有序参观,藏经洞的队伍是最长的,因这里只有一个小孔往里看,每个人排到了又提拍照又是摄影的,选择放弃观看此处,专心了解藏经洞封闭的几种原因:
其一避难说,避西夏或黑汗王朝攻占带来的冲击;
其二废弃说,敦煌各寺院收集来的“神圣废弃物”;
其三佛教供养说,与佛教法供养活动密切相关,是法供养的产物;
其四是末法来思想说,为“存经经备法灭”。

藏经洞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道士发现的,经过的几番掠夺是:
首先1907年和1914年,一个名为斯坦因的英国人,两次至敦煌,骗购藏经洞文物近2万件。现分藏英国博物馆、英国国家图书馆和印度事务部图书馆、中亚古物博物馆(今印度国立博物馆)。
其次1908年,一个名叫伯希和的法国人,用骗购的藏经洞文物7000余件。文献部分入藏法国国立图书馆,绢画、丝织品等入藏法国吉美博物馆。
第三次是1914-1915年一个名为奥登堡俄国人在敦考察六个月,发掘了部分窟中的堆积物,获得大量写本、壁画残片、塑像、绢画、麻布画、纸画以及丝织品等各类文物近2万件,现分藏于俱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和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敦煌文化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各民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的珍贵史料。
藏经洞文物回归只是极少量的,大部分是数字化重聚,也就是复本,敦煌文化属于中国,但敦煌学是属于世界的,所以莫高窟的保护工作很重要。
20 世纪 40年代开始,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为首的一批又一批前辈,克服万难,默默守护着祖国的文化宝库。他们被称为“打不走的莫高窟人”,对于壁画中的病害作了深入研究,为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付出了心血。
保护、研究、弘扬、修复都需要经费,所以一九九四年成立了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不光靠拨款和捐助,还建有相关的产业链,把销售的利润用于此,现场有文创产品、咖啡饮品、手工以及敦煌金。

另设了捐款箱,捐款的观众不论金额大小都可以获得一张介绍海报,还贴心的给盖上两枚章。精彩的宣传语:这一场与时间较量的公益长征,每一份支持都是延续文明的火种。愿你我皆成为星河的一缕光,共护敦煌,让传奇永驻人间。

参观中途去卫生间的给张临时出入证,是反复使用的,有些残破,回来时我没交,留做纪念,就当门票吧。




李金燕
书于2025年11月19日

编辑:张文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