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二十二届旅游门券收藏展览·乐山盛会直报(4)
谈笑藏玄机,论道识乾坤
——全国第廿二届旅游门券收藏展理论研讨会(第十五届全国旅游门券文化高峰论坛)纪实
龙小平
十一月深秋的乐山,岷江泛着粼粼波光,夜幕在薄雾中悄然垂落。当白日里展览厅的喧嚣渐渐沉淀,金叶大酒店会议室的灯光却亮得格外清醒——这里正在举行一场关乎门券收藏未来的思想交锋。
晚七时三十分,全国旅游门券收藏理论研讨会准时开启。这是一场没有实物展框的展览,却陈列着门券收藏最前沿的思考。在组长胡保平、副组长李希跃的主持下,会场化作“谈笑藏玄机,论道识乾坤”的智慧场域。来自全国各地的86位收藏家、研究者济济一堂,其中包括中旅委门券部负责人王运明、蔡八一及组委会成员。


前瞻与忧思:勾勒收藏事业的经纬线
理论部部长胡保平在工作报告中开宗明义:“理论部要关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引领性问题,破除传统收藏观念的束缚。”他十五年的工作总结,恰是一部门券收藏的理论演进史。
王运明的《门券收藏的跨界融合与创新发展路径探索》掷地有声。在文化消费碎片化的今天,他勾勒出与集邮、钱币、文史研究乃至数字媒体融合的路线图,为传统收藏注入开放气息。而刘华的《破解基层券协青黄不接困局的路径探索》则如一剂清醒剂,直指行业最深的焦虑——传承危机。这篇论文将各地收藏协会面临的老龄化、后继乏人之困摆在台面,体现了行业自我革明的勇气。


深化与建构:夯实收藏学的基石
当跨界思维拓展收藏的边界,对本体的深度挖掘则在夯实学科的根基。获奖论文榜单上,吴志明的《门券的收藏价值探析》回归本源,从历史、艺术、经济、情感多维度剖析方寸之间的价值密码。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王建池的《门券收藏界呼唤著书立说》。他呼吁的是一种从“收藏家”到“学问家”的转变——零散的论文不足以承载门券文化的全部,迫切需要系统性专著来构建学术体系。这是对门券收藏完成从“术”到“学”飞跃的深切期盼。

跨界与破圈:探索收藏的无限可能
本次研讨会的论文清单,映照出门券收藏生动的实践图景。周建钢的《核酸卡与门券跨界融合的意义探究》堪称最大胆的尝试,将特殊的全民记忆载体“核酸卡”引入收藏视野,与门券并置探讨其在记录时代、承载情感上的共通性。这不仅拓展了收藏材料,更是将门券收藏置于社会史语境中的非凡实验。
向晓波的《浅谈双票封》、钱宝林的《〈见证民族融合的乐章〉券集创作谈》等,都从不同角度探索门券与其他元素结合产生的化学反应。而李俊提交的《券界首篇AI辅助论文:对旅游券收藏的再认识》,则预示着新技术正在叩响收藏研究的大门。


传承与播种:面向未来的战略视野
特别令人振奋的,是一批论文展现出的战略视野。吕凌的《探索门券展览进校园的长效机制》直接指向文化的未来——青少年。它试图将门券文化的种子播撒进校园,探讨如何让“方寸山河”成为孩子们生动的历史与美学教材。这是对“青黄不接”困局最积极的回应。
张维超、孙瑶的《以票载道,以美育魂》则精准概括了门券收藏的崇高使命——通过门券之美,实现文化传承与心灵滋养。这篇获奖论文为所有具体的收藏、展览、研究活动,赋予了终极价值。
夜色渐深,研讨会落下帷幕。马聚海等人的论文获奖,每位参会者都获得了一本精美的《高峰论坛文集》。这本沉甸甸的文集,与“优秀理论工作者”郜晋、陶万春、周新娥等人的荣誉一样,见证着一个成熟收藏领域应有的样子:既有面对现实的冷静剖析,也有面向未来的热切探索。
这场持续至深夜的研讨,它所激荡的思想,将成为支撑门券收藏事业发展的隐形骨架。在谈笑与论道之间,这门方寸之间的学问,正以其自身的深刻与活跃,证明着它不朽的文化生命力。


附:
第十五届全国旅游门券文化研讨会奖项名单
一、获奖论文
示范论文
1. 胡保平 《门券收藏的守正创新》
2. 袁景中 《门券的实用性、艺术性及其对门券收藏的影响》
3. 王运明 《门券收藏的跨界融合与创新发展路径探》
4. 吴志明 《门券的收藏价值探析》
5. 徐彬 《门票收藏现状与发展方向》
6. 吕凌 《探索门券展览进校园的长效机制》
7. 刘华 《破解基层券协青黄不接困局的路径探索》
8. 王建池 《门券收藏界呼唤著书立说》
一等奖
马聚海 《浅谈门票收藏的新趋势》
二等奖
李新建 《门票无纸化对门票收藏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张维超、孙瑶 《以票载道,以美育魂》
三等奖
马明言 《门票的异变及其影响》
高兴武 《民族融合团结的见证》
陶万春 《顺势而为善谋划券协组织增活力》
特别贡献奖
陈明新 《门券收藏通用名词术语概览》
李希跃 (为成功在乐山举办第十五届全国旅游门券文化研讨会做出贡献)
二、优秀理论工作者
郜晋 陶万春 周新娥 王继平 王维东 钟杰
三、优秀论文奖
王维东 《说说阎府门票》
王斌坤 《从门票的画面学习摄影构图》
高兴武 《民族融合团结的见证——承德避暑山庄外庙银灰套票门券考辩》
胡保平 《<抗联英雄颂白山黑水魂>专题创作谈》
陈明新 《大美安康券旗红精彩纷呈震乾坤——第二十一届全国旅游门券收藏展览综合评述》
钱宝林 《<见证民族融合的乐章>券集创作谈》
周新娥 《用存世量多的门券做高水平券集的看法与体会》
王继平 《浅谈个人门票收藏博物馆的创办、运作与发展》
许锁庭、刘会英 《基层门券收藏组织如何提升活力》
刘洪利 《东北门券收藏的特点》
张岩 《门券交流的多样形态》
马聚海 《浅谈文创门票》
王维东 《电子票之殇》
周建钢 《核酸卡与门券跨界融合的意义探究》
许彤 《试论“创新型”券集的编辑策略》
李宪华《方寸间的双重印记》
向晓波《浅谈双票封》
王小军《浅谈如何制作具有真正收藏价值的双票封》
张兴华《旅游景点纪念印章》
李 俊《券界首篇AI辅助论文 对旅游券收藏的再认识》

编辑: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