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表述的不是门券收藏最好,而是富有特质的三位券友张福厚、郭效文和姚金文。 小米加步枪也在成大事-----张福厚 我与上海券友交情应该数张福厚最深厚了。我刚刚入围门券收藏时,就收到了张福厚的交流信函,并坚持书信往来数年,最后是因为我的复品太少不好意思继续下去了。不过由于我和他有着共同的兴趣,就是爱上网爱发帖爱宣传门券的新鲜事,我们在网上重又构起桥梁。 1998年,我来上海出差,他风尘仆仆来浦东看望了我。此后12年我再也没有踏上上海的土地。今年因为工作关系,我来上海三次,前二次来去匆匆,只与他在离去的地铁上见了一面。12月初我再次来到上海,并长住房下来,我就决定去好好拜会这位门券兄长。 当全国部分券友每天在第一时间接收快报时,当所有上网的券友经常在朝花网上看到券坛最新视频时,一定和我一样以为张福厚一定是生活优裕,时间和金钱富足,有着极好宣传设备的人。那天晚上我在愚园路他的单位见到他,和他促膝交谈时,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下个月他就要退休了,一个年届六旬的人,几乎每天24小时在上海这座城市中忙碌,白天在一个私企工作,晚上回到原单位值班。他谈及最早拎着箱子参与异地门券交换时,那时的风光依旧仍在脸上显现。可是从目前的状况看,他和我一样,似乎不大在意这门券的多寡和优劣,更倾情于对门券朋友的宣扬,真可以说是其乐无穷。他所用的设备是任何人都想像不到的,一部现今市场上都难找到的80万像素的照相机兼摄像机,一台在市面上早就淘汰的老板给他用的破旧电脑,一款刚够上网功能的手机。就是这些设备,撑起了一张随时随地发布全国的信息网,制作一了一部又一部券友喜闻乐见的视频和相册! 在此之前,我曾因为某种原因退出了他的信息网。那天告诉我,不是所有信息都是对你有用的,但是只要有一条有用的信息你没有及时收到或没有在意,巨大的机遇你就错过了。事实也的确如此,11月19日前后的上海旅交会,我当时正在上海,可就是因为我没有收到这样的信息,而错过了获得钵满盆满收取门券和资料的机会!我对此懊恼不已。他为此重新将我加进了信息网。 他不仅孜孜不倦地每天不分白天黑夜地进行着这份额外的工作,还十分用心地维护着朝花网。朝花网是全国券友的交流平台,资源有限,他所有的图片全部借用的是其它网站资源,从那里再转回朝花网。他希望所有的券友都能这样想办法去爱护我们的共同娱乐天地。他真可谓是全心全意为券友了。 亲爱的券友们,当我们每时每刻收到他的信息时候,一定要从心底好好感谢这位吃着小米扛着步枪为我们大家津津乐道的人。 门券收藏是他的全部-----郭效文 郭效文是大师级的券友了,我平时一般都是仰视,真没有打算去打搅他的。就因为我二次来上海都为宾馆不提供电脑而犯愁,而在第三次打算长住上海能找一间满足我要求的宾馆,从而在朝花网上发了一个紧急求救帖,他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所以我才认定我要去拜访他了。尽管他发动了女儿也没有找到这样的宾馆,我还是非常地感激他。 他从事导游工作,旺季几乎不着家,所以我去他家时是几经预约的。那天正好是他二次出行的间隙期。我游玩了打浦桥的田子坊,乘公交近二小时才找到他位于徐浦大桥附近的住宅。他家90多平方米的二室二厅,其中一厅就是他的书房,他自诩为中外门券博物馆的门券屋。房间里有三个大书柜,全部是制作完好的门券册和门券相关书籍。用他的话说,他的门券二天都看不完!我以为他是门券友家中最专一的陈设,除了门券别无他物。他自诩博物馆一点也不为过,几百册40页的门券册是何等容量! 他也是按省份编册,同时还分列出外国门券和中国早期券。说实在的,他的湖北门券不见得比我多,但是他的早期券在全国则应该是顶尖级的,不仅数量多,多达五六册,而且多为稀有品,至少在我看来是极奇稀罕的。我们武汉编撰的《春华秋实券游乐》中60佳的门券他几乎都有,有的甚至比书中的还要齐全。实际上有不少就是他提供的。他向我介绍,现在他主要就是收藏早期券。这是一项富有挑战的收藏。 他在旅游旺季时做导游,淡季时就在家中自得其乐地整理门券册,那是一件永远也做不完的事情。有了如此功底,他早在2002年就自编了一本门券专著《旅游门券鉴赏》,全方位的向读者讲解了他对门券的了解与理解。 郭效文在我看来还是一个十分认真谦虚的人。我在看了他的几本湖北券时,提出某某券并非湖北省券,他就立即将其抽出,放进相应的券册类。如此当真,实为少见。他对门券收藏真的达到了执着的程度。我在回来的路上反思自己,对他还产生了一种敬仰这感。 隐于乡野的“萨马兰奇”-----姚金文 门券界有叫姚金文姚司令的,也有叫姚老师的,还有叫姚馆长的,更有叫萨马兰奇的......。从这众多的称谓可以看出券友们对他的尊敬和喜爱。我在朝花上看到他筹办的文化村开园了,王运明又特别关照让我去看看他。正好昨天有一整天的休息,我约上同事一早就出了门。从闵行开发区地铁5号线起点到莘庄转1号线一路坐了29站。再从汶水路坐长途申崇三线到底,再转南东线近乎到底。4个小时,我才见到了远在崇明岛的姚金文。我们的大司令竟然隐于如此荒野的地方! 我还是叫姚老师吧。见我们下车,姚老师老远就跑上来双手迎接我们,并径直把我们引进了饭厅,丰丰盛盛地款待了我们。 姚老师跟着一个热爱艺术,衷情知青的老板,在这座荒岛上一干就是5年。他每一月去市里与券友们见一次面,偶尔各地有什么大型活动前去祝贺,其余时间他则全都泡在了这里。他每天上网收集资料,然后整理各种藏品,装饰各间展馆,有的展馆还要动一番脑筋写就一二幅对联。全部展馆有60多个种类,也就是有60多个几十平米的房间,他每间走一遭也要转半天的。他既是馆长,也是普通员工。普通员工的体力劳动,和馆长的规划以及对艺术藏品的再提升,都集中在他身上体现着。就这样,他和他的同事们将一个废弃的良种场,终于打造出一座初具规模的涵盖衣食住行游的文化艺术宫殿。今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取名江南三民文化村。 我尽管是隔了一个多月才去文化村的,可我却是第一个在开园后进入的券友。我觉得太幸运了。我不但是第一个到来的券友,还是第一个享受馆长的全程讲解,同时还获得了姚老师开园当天获得的门券,更为重要的是我重新认识了姚老师。他是公认的门券界领军人物,而在江南三民文化村里,我同时看到他还是一个知识全面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这里面的门券、火花、烟票、报纸以及文字简介、对联等等全都源于他的藏品和出自他的手笔。他告诉我,他还是一个对过去恋恋不忘的知青,那份浓浓的知青情结,也让他投入二站路以外的前卫村中的知青屋,并为知青们编辑着一份份充满眷念的《知青风采》报。我有幸也成为他的无数赠阅者之一。 隐于乡野的“萨马兰奇”一点也不寂寞,他为中国百姓普及性文化倾注的热情,注定会在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上搅拌起阵阵浪花。 说来惭愧,我收藏门券也有20年的历史了,却多无长进,像郭效文、姚金文这样重量级的人物,在此之前,我竟没有与其有过交往。不过我也向一些券友交流过我的思想,包括郭效文、姚金文、王运明等,我说门券界既要有郭效文、王运明那样的佼佼者,也要有张福厚那样的既迷收藏、也尽职尽心的宣传者,还要有像我一样凑凑热闹的门券爱好边缘人。人类都时兴着多元化,更何况门券收藏乎?您说呢,亲爱的券友们。 在江南三民文化村,我拍了很多照, 我将在下一篇里帖出,与大家逐一分享。 【编辑:陈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