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对于我是个特殊的日子
——四十年前的今天,我走进婚姻的殿堂。
我和她成为一家人,仅仅是缘分。没有花前月下,没有卿卿我我,没有在一起逛过大街,没有所谓的恋爱过程。
小学时,我们是同班同学,一起登台演过童话剧,都是老师喜欢的孩子。但是不在一个学习小组,没有过特殊的接触。我没去过她家,他也没有到过我家。结婚后有人说我们是青梅竹马,其实,既没青梅,也无竹马。同学,就是普通的同学。
初中我被保送到辽宁,从此分隔数年,不通音信。直到高三,比较懂事了,假期回到家里,有当了兵的同学相约,第一次到她家串门。新年时给她寄了贺年卡。
以后我们家搬到洞庙河,就断了联系。
大学,我在大连,她在西安,音讯不通,也没有通信的愿望。那时学校里有规定:在校期间不许谈恋爱。高中时、大学里都有女生表示过那种意思,我是学生干部,遵守纪律,绝不敢越雷池一步。
1968年冬天,她的家也搬到洞庙河,成了邻居。两人的父亲同在一个单位,我的父亲是党委书记,她的父亲是工会主席,这时都靠边站。两个母亲天天有来有往,亲亲蜜蜜。春节回家,我们有了见面、谈话的机会。促成婚姻的是她的母亲和我的姥爷。我的姥爷从东北来探亲,和她的母亲很谈得来。在他们的说合下,我们确定了关系。
短暂的假期后,我们各奔东西。
1971年的大年初二,我们从遥远的两个地方同时回到洞庙河,举行了简短的结婚仪式。若干邻居坐在炕上,我们两人给大家鞠躬行礼,就成了正式夫妻。没有彩礼,没有新衣服,没有酒席,更没有任何家具。几天后我们又飞向异地。
直到1974年,我放弃了仕途,她放弃了技术,我们都从外地调回承德,才开始建立家庭。
是不是相依为命,我不清楚。我只是秉承一个信念:为公要忠诚于事业,为私要忠诚于家庭。四十年里搬过四次家,所有的邻居都夸我勤劳。特别是在没有煤气的年代,每到星期日,那是战斗的一天。劈柴、砸煤,买粮、买菜,我干得轰轰烈烈。把洗好的衣服晾在外面,也是我的事。邻居夸赞:“你看人家杨老师多能干活”。其实内务都是她干的,衣服也是她洗的,我干的都是外表的活计。
古训说夫唱妇随,现代人已经在颠倒此定律为妇唱夫随。我们两人却没有主随之分别。所有的财务支出,都是两人商量着办。就那么一丁点工资,没必要争夺什么财权。三个房间,我自己就占了一个,书籍、字画、摄影、收藏,满屋子乱糟糟,她随着我。我想买照相机,她就一点点从细处节省,让我达到心愿。而我从来不喝酒、吸烟。我们两人都从来不打牌,绝不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这方面。
报纸上发表过我的一篇作品,题目是《老妻伴我学摄影》,文中记述了并不喜欢摄影的老伴儿支持我、陪着我学摄影的一件件小事,小事中折射出一个妻子对丈夫的关心爱护和帮助。
在她有病的日子,我放弃了很多个人的兴趣,放弃了很多旅游的机会。
特别需要一提的是:三十多年了,我没有进过理发馆。理发只有老妻承包。她并不会理发,纯是用我的头做实验,慢慢学会理发,而且只是给我一个人理。今年的春节前夕,我的头发又到了该理的时候,可是,她身体正在病着,我只好拖延拖延。女儿劝我上理发馆,我还真去了,走了两家理发馆,都是顾客满座,我不愿坐在那里浪费时间,又回到家。到了年根,老伴儿从医院回来,不愿让我带着长长的头发过春节,挣扎着为我理发(见附图)。
粗略地去长,我就说行了行了,不用细修。老伴已经不能坚持。
年轻时一心为工作,每日起早贪玩,忙忙碌碌,顾不得体味爱。到了老年,才有时间琢磨天伦之乐,精力又都放在了孙女身上。四十年风雨同舟,潮起潮落肝胆相照。现在回想起来,两口子灯下学毛选、学英语,就是最浪漫的事。其它柴米油盐,瓶瓶罐罐,虽然平平淡淡,却也都是人间真情。我很喜欢那首歌《最浪漫的事》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
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
今天,初二的晚宴上,女儿女婿为我们庆祝结婚四十周年,让我想到了写下以上文字。
【编辑:王建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