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标舞说到门券兼及其它

承德:杨帆
显示日期2011-02-19;访问次数:1077; 电脑端

2011年2月15日早晨看央视2频道读报节目,我注意到了这么一条新闻:

  《北京日报》载文:“混血”国标舞 有点惊艳有点“雷”。

  内容是说:一段国际标准舞大赛的视频,广泛传播并引发热议,这段视频初看上去很“雷人”,在笑过之后,不少网民对外国艺术家的大胆创新钦佩不已。

  我立即回到电脑前,搜索此视频。

  飘飘的舞衣,优美的舞姿,时聚时散的队形变化,令我眼前一亮!

  这是来自摩尔多瓦的参赛者。他们表演的最大特点,是依照音乐的情绪起伏而舞,颇具情节感和故事感。只见八男八女分成两组,分别从比赛场地的两边缓缓步入舞池。男士身着黑色燕尾服;女士则身穿极具中式特色的红色连衣长裙,头戴有点儿类似于中国斗笠的礼帽。如此独特的装束,一出场便让人非同凡响。

  更让人吃惊的在后头。屏气数秒钟后,女声版《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响彻全场。在那幽婉深情的音乐声中,男女舞者开始优雅地翩翩起舞。不过,很快音乐就变得轻快雀跃起来,高胜美的《青青河边草》、尹相杰和于文华的《天不下雨天不刮风天上有太阳》、林志炫的《单身情歌》……这些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口水歌”以串烧的方式轮番响起,舞者们跟随不同的音乐节奏,变换着舞姿和队形,跳得酣畅淋漓。

  跳至兴处,有几位女舞者跟着音乐一起唱歌。观众听到的竟是陶晶莹的歌曲《姐姐妹妹站起来》:“十个男人,七个傻,八个呆,九个坏……”女舞者们跳起了俏皮的舞步,男舞者则穿梭其中,仿佛在追逐心仪的女孩。如此场景,一改国标舞端庄规范,甚至有些拘谨的老面孔,令人忍俊不禁。

 

 

  在国际舞蹈比赛上采用中国音乐是十分罕见的事情,“国标舞是源于欧洲的一种舞蹈形式,在很多国际性的大赛中,对音乐的选择都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因为如果音乐的选择不当很可能引发舞点的错误,所以很少有人在比赛中采用中国的流行音乐,包括中国的舞者。

  这只是这场国标舞大赛中的一个花絮,而其所传达的跨越国界、超越领域的艺术创新精神,也许才是这段视频真正值得品鉴的价值所在。

  网友们热议: “太给力了,搞创作,还是老外行啊,中国人不缺才华,缺的是幽默和创意。”一位网友调侃说,“曾经有一些‘口水歌’放在我们面前,我们没有珍惜,等到老外在国际大赛上拿它们伴舞,我们才后悔莫及。”也有人认为,“这充分说明了音乐无国界,老外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创意,这点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有的网友惊呼:“下届春晚有着落了”!

  今年的春节期间,央视大年三十的晚会令人失望的同时,网络春晚开始引起人们关注。在网络春晚里精彩的节目中,我特别欣赏那些融汇古今、兼纳中西,富于创新精神的节目。其具有代表性的节目比如:与小提琴家薛伟合作的储兰兰的新京剧;龚琳娜与德国丈夫共同创作的神曲“忐忑”。

  我为原来国标舞也可以这样跳感叹的同时,突然醒悟到摩尔多瓦的表演,再次印证了艺术融合的可能和艺术创新的魅力。舞蹈是这样,绘画是这样,摄影是这样,门券设计也是这样,还有很多其它艺术以及艺术之外的领域不都是这样吗!

  下面我说一说国画:

  雄强浑厚、空灵华滋、古雅从容,通过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营构出意境而表达气息,这是中国画的诗性。意象美和虚灵是画面诗意的要素。虚灵,往往来自画面若干处的留白、散略与简淡。中国画家对笔法、墨法十分讲究,驾驭笔墨的能力,西洋画家望尘莫及,。

  中国画缺少西洋画中的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在“西学东渐”浪潮中强势进入我国的一个世纪里,首先是康乾时期,郎世宁等一批西洋传教士画家来到中国宫廷。明暗、透视等西洋画技法开始被中国画家所知。这些传教士画家留下的众多结合中西技法的作品。民国初,康有为提出中国画改良说,陈独秀发表《美术革命》,徐悲鸿更以实际行动将西洋画融入中国画。留洋归来的林风眠、徐悲鸿曾分别主持杭州国立艺专与中央大学艺术系、中央美院,是借鉴西画的两大先驱。林风眠的彩墨风景使用了西洋画的某些材料与工具,着色也时有西画的笔触。西洋画大多是方构图,林风眠在国画中也偏爱方构图,影响到现今很多国画家普遍使用方构图。不仅是构图,着色的技法,也已经融入西方的一些手法。十几年前北京铁路局在承德举办暑假美术教师培训班,我目睹了一些人的画技,佩服不止。

  “远取其势,近取其质”是中国画的两座高峰,著名画家吴冠中说他牢记当年巴黎高等美院苏弗尔皮教授的几句话:“他说艺术分为两类,一类是小写,悦人耳目……,另一类是大写,它是感动你的心魂的———这是大的艺术。”吴冠中的江南民居建筑绘画开创了国画的新风,对于几乎所有的摄影家都有着“感动你的心魂”影响。上世纪六十年代,我第一次见到吴冠中的江南民居建筑绘画,便感动不已。置身其中,超然物外,那是多么诗意的栖居啊!九十年代时参观荣宝斋,见到一幅吴冠中的以黑墨表现的民居国画售价已经数十万元。

 

 

林枫眠的国画

  现今大量的摄影家涌入徽浙一代,钟情于白墙黛瓦的风光,首先是得益于绘画的感染。(我所在的承德老年摄影协会已经多次通过举办过活动,欣赏参加江南采风归来的会员摄影作品,探讨建筑与美术、与音乐的关联,研讨如何用摄影表现建筑的审美。)

  由舞蹈说到绘画,再说到门券。

  门券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生、发展过程,由最初的仅仅是入门凭证,仅仅是文字,对材质、对艺术没有考虑,并无艺术欣赏内涵,逐渐演变到融入艺术欣赏,注重券面的形色视觉效果。门券的设计开始广泛的吸收文学、书法、绘画、摄影、工艺等诸多艺术表现形式,运用艺术技巧增加门券的可读性、可赏性,宣传性。越来越多的门券已经成为小型的美术图片,不仅刺激着人们的搜藏欲望,同时产生着意想不到的广告作用。

  在造型艺术的领域里,由于使用的物质材料和表现手段的差异,不同的艺术种类的美学特点也各有不同,人们对其审美要求也有异别。

  门券,尽管除了券藏界的人士,大多数人还不承认它是艺术品。但是,如今各地的门券都不可避免的步入“美是造型艺术最高法律”的轨道。许多景区、景点的管理者、门券的设计者开始用艺术审美的角度思索门券的设计。更有一些有识者,直接委托画家、摄影家、工艺美术家为之设计,诞生了一批有较高艺术含金量的门券。

  一些门券收藏家,把个人的名片与纪念券结合,设计新颖,本身就具有欣赏和收藏价值。前些日子,我有文赞美门券研究网“首届莲花杯有奖征文活动纪念券”,这枚纪念券就是较恰当的应用了中国画的元素。

  在2008年8月26日《中国旅游门券门券》报上登载了我的《门券上色彩的冲击力》一文中,用作例证的门券则都是应用了西洋画的技法。

  有些门券虽然花哨,却俗不可耐,虽然应用了线条,色块,毫无艺术情趣可言,很难与艺术相连。有些门券虽然简约,却极耐玩味,不忍释手。一枚优秀的门券,应该是在立意、构图、色彩上都具匠心,无论是写实还是写意,无乱是抽象,还是具体,都不落俗套,艺术不在于大小,不在于材质,关键是艺术元素。而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设计师不多见,优秀的门券自然比例较少。

  我一直认为:中国的门券设计与制作,基本没有模式的突破。门券的专题设计与制作基本在走着集邮的旧轨道。假如没有集邮的范本借鉴,门券收藏会是什么样子呢?

  好的门券需要优秀的编辑、设计师。我真心的盼望,有美术大师尝试门券设计,从一条新的渠道传播美术,传播绘画之美!在经济利益为杠杆的社会环境下,做到这一点会比较难。我们券藏者一方面以自己勇为社会做奉献的行为去感染,另一方面也需要从精神层面营造’莫以善小而不为”的社会道德风尚。

  摩尔多瓦的国标舞不拘一格,一鸣惊人,得益于编导。我多么希望“于无声处听惊雷”,有人打破门券设计与门券收藏千人一面的格局。

 

  

充分展示西洋画特点的门券

庄重 典雅

 充分表现文学主题的门券  

典型人物 典型背景

以上两枚门券都应用了西洋画技法

 

      

 岳飞——民族英雄精神毕现的门券

李白——飘逸的诗人浪漫

以上两枚券应用了中国画笔墨手法

重在神似意飞

 

 

           

【编辑:张宝贵】

编辑:张宝贵

姓名:王丽荣; 时间:2011-02-19 09:05:24

多才多艺散墨香,不落俗套好文章!学习、欣赏了!

姓名:胡保平; 时间:2011-02-19 09:44:27

杨校长的随笔,由舞蹈到绘画,再说到门券及门券收藏,从中揭示了融汇古今、兼纳中西、艺术融合、富于创新的艺术发展之路,呼唤着门券设计和门券展示的艺术创新精神,令人深思。我们确实应该在门券专题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等方面有所突破,不断出新!

姓名:郭林生; 时间:2011-02-19 13:37:25


校长大作,
寓意深刻。
门券事业,
创新突破。

姓名:周晓萍; 时间:2011-02-19 13:45:26

学习,欣赏。拜读了!

姓名:孙元利; 时间:2011-02-19 16:20:42

即收藏又研究,学习了!

姓名:刘会英; 时间:2011-02-19 17:53:45

学习了!
杨老师请把您的联系方式告送我好吗?

姓名:罗本舜; 时间:2011-02-19 19:08:26

多才多艺的杨校长,佩服!

姓名:陈明新; 时间:2011-02-20 10:27:43

从舞到券,联想的太好了。

姓名:杨帆; 时间:2011-02-20 10:35:18


回答会英:
通讯处:承德市中居宅25号楼4—345,邮编067000

姓名:赵义方; 时间:2011-02-20 11:44:32


有板有眼,
侃侃而谈,
不拘一格,
俗套全免。

姓名:顾宗玲; 时间:2011-02-20 21:05:08

杨校长的随笔真是不同凡响,拜读大作,受益匪浅。

姓名:沈剑勇; 时间:2011-02-21 20:44:27

对舞的精深,对券的执着。好文采,好文章。

姓名:李建平; 时间:2011-02-24 13:30:01

受益匪浅,学习、研究、不断创新!

姓名:王胜明; 时间:2011-02-24 21:33:18

看了此文,又感到杨校长的才学,不可同日而语。不论是文笔,古今中外的知识,乃至诗书画,更令我辈望尘莫及!

您的姓名
留言内容(不支持表情):
0/1024
提交

首页

搜索

电脑版

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