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安徽商报》刊登了“安徽火笔画艳惊澳门的文章”,报道了合肥火笔画传承人刘凯, 2011年1月,受邀将火笔画带到澳门,为期半个月的展览,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火笔画的魅力和奇特之处,同时也在澳门掀起了一场学习火笔画的潮流。在澳门庐年诺公园展厅内,刘凯的火笔画成为一大亮点,吸引了市民的眼球。因为每天下午都有2个小时实地演示的时间,刘凯用近300度高温的火笔,在不到1毫米厚的宣纸上作画。欢快的小鸟、奔流的河水等栩栩如生的画面跃然纸上,“很多老外说不好中文,就对我竖大拇指。 ”因为从未见过这样的技艺,很多人都称火笔画“很稀奇”。 这使我想起了2000年9月,我省门券协会曾请大师们为“首届安徽省旅游与收藏文化交流展览”制作了一枚纪念券,是用电烙铁在宣纸上烫成逍遥津公园画面,非常精美,深受广大券友的青睐。 火笔画,又称烙画、烫画。古代烙画起源于西汉,兴盛于东汉宫廷,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后来,由于连年灾荒战乱,烙画工艺曾一度失传。直到400多年前的明末清初,才真正走进民间并流传开来。 安徽火笔画的特征是以“铁”作笔,以“火”为墨,在木板、竹簧、宣纸、绫绸等不同材料上作画,透过“火烙”的本色线条尽显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的艺术魅力。其作品大至数丈,小不足盈尺;其制品共有200多个品种。火笔画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2006年12月,入选我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辑:陈捷】
|

编辑: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