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1968年下乡插队的老知青,在我收藏门券的几年中,一直钟情于收藏和知青有关的门券,这大概和那段难以忘怀的岁月和无法抹掉的知青情结有关吧。
四十多年前那场轰轰烈烈,浩浩荡荡,载着鲜明的时代的烙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成为一页厚重的历史的同时,也几乎为整整一代人刻画了艰辛的青春轨迹,深深的影响其中的每一个人。这场运动历时近十年,在此期间,成千上万的初高中生奔赴祖国的农村,边疆,海岛,草原,荒漠……,昨天还是满脸稚气的孩子,转眼间就成了田野上的农民,草原上的牧马人,森林里的拓荒者,边境线上的戍守人……。
在那几年插队下乡的日子里,我参加过挑水抗旱;参加过打石头修大寨田;拉过排子车修过水库;为了生存我也曾去山里边拾过柴火。
在我下乡的日子里,我感受到了“面朝黄土背朝天;日不出而作,日落而归的辛苦;体会到了汗珠子掉地下摔八瓣儿;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艰辛。
这段下乡的经历,对于我后来不论是当兵,还是进工厂,以至走上领导岗位,靠的就是下乡插队中,“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洒汗水,付艰辛,炼意志,献青春的自强不息”的品格所决定的!这也是我几十年都难以割舍的知青情结的由来。
为收藏这些门票我千方百计下了不少辛苦,上网购,参加交流会买,听到点信息马上写信,利用券友的关系到处打听......。
我在收集知青门券的过程中,得到了“上海的姚金文,烟台的都兴水,湖南的向维政,河南的王洪恩,北京的陈德茂,天下门券收藏网的陈久义和江苏的顾宗玲大姐”等券友的解囊相助。
有了这些知青门券,我萌生了制作知青专题的想法,可是,制作专题我却是个门外汉,根本不知如何下手。我找到了我的券友,江西的彭安荣和山西的周新娥,他(她)们放下手里的工作,专心为我赶制知青专题。
“青春之歌”这个专题制作完成,不仅圆了我的专题梦,更让我得到了“券友情”。一部小小的知青专题,却有来自全国十余个省的券友和券研网编导们的热心帮助完成的,这在券界应该说是绝无仅有的,这也是多地券友共同参与制作的一部专题,在这里,我感谢券研网给我们提供了这个平台;向参与制作,提供帮助的券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辑:王建池】

编辑:王建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