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人”——辽宁省门券联谊会会长刘世吉的网名。
笔者与“奉天人”认识有三年之久了,近一年多的时间,我总想写一篇介绍“奉天人”的文章,以便让大家更多的了解他。可我每当要写时,总是受到刘世吉的阻拦。用他的话说:“还是低调点好”。我说,退休前,你在企业当中层干部,大小是领导。退休了,还是啥?现在大家信任你,选你当会长,这类群众组织的头头,充其量是一个不讲索取,讲奉献的“活雷锋”。哪里还有什么“高调”和“低调”之说呢?
话还得说回来,我之所以要写“奉天人”,因为他确有可写之处。不妨就写一篇《集券“奉天人”的二、三事》吧!
执着集券的“奉天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到了刘世吉的家。他的家太简朴了,老伴有病在身,家庭明显不富裕。可是当我看到他的门券藏品时,却让我瞠目结舌。那一本本的藏品,一张张的门票,几乎都是“全品”,无半点折痕、损伤。许多门票像是从景点购买没有用过似的。
我随手打开一本“敦煌莫高窟”的门票专辑,早期的、成套的、现行使用的,多达一百多张。他的“云南石林”门票专辑,几乎成了这个景点门票的“档案库”,门券“博物馆”。
他的老伴向我介绍,老刘自退休以后,家里就没花过他一分钱。他的退休金几乎都用在购买和收藏门票上了。老伴感慨的说:“在购买旅游景点门票上,他简直就是一个‘疯子’。”
刘世吉可不是一个“疯子”,他执着的购买和收藏门券,是相当有分寸的。不需要的,品相不好的,白给都不要;他看中的,不惜重金购买。一次他看好了一张在网上拍卖的门票,他一直跟到晚上22点。满以为22点截拍,可以稳操胜券了,谁知,22点后还是被一个陕西的券友截走了。他懊悔极了,立即打电话与陕西的那个券友协商,愿再加价购买。陕西的那位券友遗憾的告诉他说:“这张票我也喜欢啊!”每当想起这件事,他总是说:“都怨我啊!没有弄明白网上拍卖的规则。否则,我是不会放手的。”
重情感的“奉天人”
2010年6月12日,在东北地区首届旅游门票交流节的拍卖会上,我注意到了这样的一个细节:刘世吉要买的票,都由他的朋友沈阳老魏出面购买。可每当看到一老者举牌还价时,他就告诉老魏不跟了。于是,我悄悄的凑过去问老刘:“怎么了?为啥不跟?”老刘说:“你没看到X老跟拍吗?X老在券界德高望重,只要他跟拍,我必须让,绝不和他争。友情第一,集券第二啊!”
2009年8月22日,辽宁省首次门券展在抚顺胜利结束,当券友们离开抚顺时,沈阳“五老券友”的策划者张伟男教授,杵着拐杖,拖着不太灵活的左腿上车时,刘世吉急忙跑过去,双手抱起张老师的左脚,将他送上车。这一举动,着实地让参加会议的黑龙江代表队王庆堂老师感动一把。
讲奉献的“奉天人”
去年,唐山的一位券友向我要一张沈阳某博物馆的门票。当时还真让我为难了,因为这个博物馆的门票别说是复品,我连孤品都没有。于是我向沈阳的另一位券友求援,沈阳的券友说:“找会长啊!外地的券友有困难,没少找他帮忙。”没过多久,在网上,我看到了唐山那位网友留下了感谢刘世吉会长的文章。2010年末,辽宁省门券联谊会举办茶话会,班子中有人提议,为鼓励联谊会成员的积极性,最好赠送大家一些门票。刘世吉二话没说,立即拿出价值一千多元的旅游门票,分发给到会的券友,券友们非常高兴。
今年,为迎接在哈尔滨召开的东北地区第二届门券交流节,我们沈阳“五老券友”编辑了一个《盛京记忆》的门券专题,准备在哈尔滨参展。可是在编辑过程中,“五老券友”中的张荣谋老师突然生病住院,许多已定门票因在张老师手里,拿不出来,只能停编等待时,刘世吉听到了,立即将他的藏品拿了出来,无私奉献29张。其中,“沈阳故宫”的早期分币门票已很少见,十分珍贵。让我这个主编人十分感动。
有关“奉天人”的故事,就说到这儿。用他经常对各地券友说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吧。“奉天人”常在网上说:“欢迎来沈阳作客,猪肉炖粉条,白的、啤的管够造。”哈哈。
作者:甄文兴
联系电话:13889369113
(本版照片为本文作者甄文兴(右)与刘世吉会长——编者注)
【编辑:王建池】

编辑:王建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