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岸上的柳丝吐绿,舒展着的嫩黄色枝条,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细长的金线一般,飘拂在春风荡漾中,清新、明丽、多姿,一派宜人的春色。
放眼望去,春意盎然,万紫千红,百花争艳。和风吹拂,树木葱茏,青翠欲滴,枝叶婆姿。而身边的柳条低垂,笼罩着长满春草的河堤,阳光投射的河面,泛起层层涟漪的金光。人在柳丝下,行走青草中,醉在春光里。随风飘起的柳丝,拂面而过,好像一双轻柔的手,在抚摸脸颊,一股温馨在心中流淌。拂过手臂的柳系,又如牵住你的手,不愿离她而远去。柳树,那么轻柔温馨,那么含情脉脉,那么依依不舍。难怪人们看到柳树,自有一种离愁别绪在心头。
古代人们在离别时,往往用柳树来表达惜别之意、离别之情。古时的长安城东灞桥,设有驿站,凡送别亲人与友人东去时,多在此处分手告别,有的折柳相赠,所以就有“灞桥折柳”的典故。有了这个故事,引来了文人骚客,来此采风吟唱,“年年伤别,灞桥风雪”,“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这些诗句就是描写灞桥别离的情景的。柳树与“留住”同音。柳树的万千柳丝,好象是对亲人和朋友千丝万缕的思念,柳树自然成为千古以来离别的形象大使。
离别最伤情的,思念无穷期。但离别却是人生常有的景况,世上哪有不散的筵席?又哪有不出外谋生求学的亲人呢?只有心存真诚和爱心,希望远去的朋友、离家的亲人,能象杨柳一样,给一把土就会生根,给一点阳光就能发芽,给些许雨露就顽强地生长,那就对友人和亲人是最大的祝福。君不见,在温润的江南大地,柳树含烟,婀娜多姿,千娇百媚。而在塞外大漠,一样长着一棵棵粗壮参天的左公柳。睹物思故人,清同治将领左宗棠经略西北时,看到大漠气候干燥,寥无生气。就倡导军民沿路大力栽植杨树柳树,巩固路基,防风固沙,遮凉行人。经过努力,种植道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至今还在福荫后世。人们为纪念左宗棠的功绩,称为“左公柳”。在茫茫的戈壁滩上,大漠深处,有一种十分耐旱的
胡杨柳,树壮叶尖,根系发达,能在沙漠恶劣环境中顽强生长,铁干虬树,龙盘虎踞,铮铮傲骨,阳刚壮美,人说有“三个一千年”,活着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它屹立在大漠深处,经历着生命的坚强和辉煌。所以扬柳并非人们心目中的弱不禁风的树木,它也是铁骨铮铮的英雄之树。
纤细柔美,铮铮傲骨,这就是杨柳。
【作品编辑:张景生;网页编辑:王建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