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推行简体字以来,给学习、工作、生产、生活带来很多方便,提高了办事效率。但简体繁体字混用、错别字、造字现象普遍发生,对汉语的使用很不严肃,如理发(髪)写成理發,太后写成太後,白洋淀写成白洋澱等等。笔者称其为非规范字。记得,1951年,我在北京上初中的时候,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为祖国的语言纯洁和健康而奋斗》的社论(题目不一定准确)。语文老师给我们朗读了这篇文章,并进行了讲解,中心内容是规范汉语。在当时的语文界引起很大的反响,据说这篇社论是毛主席亲笔修改后发表的。现在很有必要为汉字的纯洁而奋斗了!
这种非规范字现象,在门券上也常有表现。今遴选出数枚,和朋友共切磋。
一、错别字:
1、黄梁梦——吕仙洞门券(照片一)。其中的“梁”字写成“木”字“梁”,应为“米”字“粱”,用“梁”显然是错别字。
在另一枚黄粱梦广济宫门券(照片二)中的“粱”字即为“米”字“粱”。
2、张果老山留念门券(照片三)。其中的“念”字,不是规范字“今”“心”念,而写成“令”“心”念,应该是错别字,是否有什么寓意?
3、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参观券贰元券(照片四)。其中贰元的“贰”字中“贝”上面的“二”写在“弋”字的上面,可称“弋上二”。在三版的人民币中贰元、贰角的“贰”亦写成“弋上二”贰,人民日报公开了这种错别字,现在使用的人民币中的贰都改写成亦可称“弋下二”的贰字。笔者对“贰”字进行了初步考证:从个人手中的六种字典中,均未查到“弋上二”的贰。其中“四体大字典”系根据1926年上海扫叶山房编辑,1980年中国书店影印出版,在字体中只查到“弋下二”的贰,亦未查到“弋上二”的贰,但在查阅“副”字时,偶然发现“副”是“贰也”的注解,其贰则为“弋上二”的贰。说明百姓在使用贰字时,也偶然用“弋上二”的贰。笔者回忆在小时学字时,老师教的贰字也是“弋上二”的贰,直到现在还常无意识的误写成“弋上二”的贰。但无论怎么说,“弋上二”的贰应该说可归为错别字。
4、福州怡山西禅寺票价壹元正券(照片五)。其中票价壹元正的“正”字,应该用“整”字比较确切,一般习惯也都用“整”字。有的字典对“正”字的解释为“大于零的”、“正数”,按此解释用“正”字也勉强可以,但一般认为是错别字。
二、自“造”字:
在使用简体字后,不但出现了简体、繁体混用的现象,这种现象同样出现在同一个字上。有的字左边写简体,右边写繁体,还有的上边写简体,下边写繁体。笔者把这类字视为自“造”字。还请朋友共切磋。
1、枫桥夜泊水上游览券(照片六)。其中的“览”字,上部为简体,下部为繁体,起初认为是偶然现象,以后发现有一定地位人的题字也有这种现象,如:薄一波题写的“中国名著博览城”门券(照片七)。其中的“览”字,也出现了这种上简下繁的现象,是否有什么说法?
2、中国赵州桥参观券(照片八)。其中:“观”字的左边写成“又”字,右边写成“見”字,一边简体,一边繁体,还如西园寺罗汉堂参观券(照片九)、恒山恒宗殿参观券(照片十),就连“登专机券”上写的“欢迎参观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专机”的“观”字,也写成简繁合璧字(照片十一)。
三、异体书法字
汉字书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衍变,形成了一帜举世无双和美妙的书法艺术。在书法艺术中,其书体形式千姿百态,有的多一两笔,有的少一两点,还有的变了原貌,门券上亦常有发生。
1、圆明园门券。其一“圆明园参观券”(照片十二)。“圆明园”为繁体字,“参观券”为简体字,其中的“明”字,写成了“目”“月”明。
另一枚“圆明园遗址公园通票券”(照片十三)中的“明”亦写成“目”“月”明。
还有一枚“圆明园遗址公园参观券”(照片十四)中的“明”字则写成了规范字“日”“月”明。
其二,“圆明园遗址公园”券(照片十五)。其中的“明”字写成了“囧”“月”明,“囧”是窗格的象形字,月光从窗格照进来,室内即光明了。“囧”“月”明和“目”“月”明是甲骨文衍变“日”“月”的过程字。在古代就有“日”“月”明和“目”“月”明两种写法,其意思不一样,“日”“月”明是光明之意,“目”“月”明是明智之意。圆明园的“明”用“目”“月”明是否有影射那段八国联军的掠夺史。香港大学的校训“明德格物”的“明”即为“目”“月”明,用“目”“月”明更“明智”。
2、天下第一关门券(照片十六)。其中的“第”字为草字头,规范字第为竹字头。“天下第一秀水”门券(照片十七)中的“第”亦为草字头。在古代草字头第和竹字头第通用,书法界也就随自意延用。
3、西山八大处公园门券(照片十八)。其中的“处”字不是虎字头繁体字“處”(照片十九),而写成非虎字头处,是处字俗写的变形字,书写奇特。在古代韩敕两侧题名碑中有使用。
4、藏龙百瀑游览门票(照片二十)。其中“藏”字非“爿”字边规范字藏,而写成“戊”字框藏。“青藏风——大型唐卡.西藏风情艺术展”门券(照片二十一)中的藏字,亦为“戊”字框藏。这种“戊字框藏在孔耽神祠碑、马君起造象中均有使用。
5、刘公岛博览园门票(照片二十二)。其中“刘”字一般都使用“文”“刀”刘规范简体字,见:“威海——刘公岛”门券(照片二十三)。而刘公岛博览园门票中的“刘”则写成“双口”刘,即把繁体字刘的“留”字头改写成“双口”头,其博览园主建筑檐下书写的“刘公岛博览园”匾额中的“刘”则为“双口”刘,不知出自哪位书法家之笔。“双口”刘在华山亭碑、周憬碑、桐柏庙碑中均有使用。
6、黃河壶口瀑布门券(照片二十四)。其中的“黃”非草字头规范字黄,而书写成“廿”字头黃。在旧体繁体字“黄”均为“廿”字头。(可参阅1953年启明书局出版的修订版《新词林》)。
7、花港观鱼门券(照片二十五)。其中“鱼”字下边为三点,鱼的繁体字下边为四点,在汉字中三点为水,四点为火。据说“花港观鱼”系清乾隆所书,有意将鱼写成三点,寓意游鱼得水。
8、晋祠参观券(照片二十六)。其中“晋”字非“亚”字头规范字晋,也非繁体字“双厶”晋,而写成“双口”晋。“双口”晋在古代张迁碑中有使用。在晋祠内有两口泉,一曰“难老”一曰“善利”,昼夜流淌,常年不息,为晋水之源,晋祠使用“双口”晋,恐对此有神话传说吧。
9、参观留念门券。其一,達活泉公园留念券(照片二十七)。其中“留”字非规范字留,此“留”可称“双耳”留,古代均使用,安石用之。
其二,正定隆兴寺参观留念券(照片二十八)。其中的“留”字非规范字留,上边两个口,下边一个田,此“留”可称“双口”留,古代有所用,张迁碑中有使用。
其三,集美学村旅游留念券(照片二十九)。其中的“留”亦非规范字留,上边三个点,下边一个田,其“留”可称“三点”留,此“留”在字典中未能查到,不过这种“三点”留在民间使用很广。
以上异体书法字,虽然为非规范字,并不提倡使用,但无论含寓意也好,说故事也好,讲神话也好,文人墨客故弄玄虚也罢,毕竟是几千年历史的传承,而且历代不衰,很有生命力,还给书法艺术带来勃勃生机。
【编辑:王建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