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公园、听演唱会,你会把门票留下作纪念吗?3月8日,在成都清水河公园一场庆祝国际三八妇女节的门券收藏展上,记者见到这样一位收藏家——刘才庚。近30年来,他收获3万多种门券。
刘才庚收藏门券始于1985年。因为他喜欢旅游,去一个地方,总喜欢把门券留下来当作纪念,后来,他便有意识地按照自己的旅行线路把门券收集起来。1992年,刘才庚找到“组织”——成都门票收藏联谊会后(四川省收藏家协会门券专委会前身),开始更加系统地收藏门券。
向亲朋好友要,和爱好者交换,找“券商”购买……渐渐地,刘才庚收藏的门券多得已经可以拿秤来称了。在刘才庚的藏品中,一套南京蝴蝶博物馆的门券最令他感到自豪。这是我国首次发行的大套型标本门券,全套101张,由产自全国各地的珍稀蝴蝶标本制成,由于发行时间长,又是限量发行,能收齐全套的人很少,“现在西南地区仅此一套。”刘才庚说。
刘才庚每收集一张门券,就会小心地用塑料薄膜把它封好,然后按照不同的主题进行搭配。比如蝴蝶博物馆这一套,他就用另一些券面有花的门券进行搭配,取名“蝶恋花”,颇有意境。他称,收藏门券是为了欣赏。
除了欣赏,门券还是历史的见证者。在刘才庚的藏品中,有一套成都杜甫草堂1951年使用的团体券。这是整版票,每券10人,票价为1000元(相当于现在的一角钱)。“那时,每人只需要花一分钱就可以游园了,这套门券就反映了当时的货币及经济状况。”刘才庚说,这套门券如今也是孤品,他还差点与之擦肩而过。那是几年前,在草堂文物市场旧书交易区偶然遇到的,卖家少了200元不卖,“当时我经济拮据,并不想买。”幸好一位朋友劝说,就拿下了。买回家后,刘才庚仔细欣赏——这版门票品相至少九品,编号、价格、色彩清楚完整。“半个世纪前的小薄纸片,能如此完整地保存下来,实属不易。”
刘才庚还珍藏不少与红军有关的门券——苍溪红军渡风景区、通江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古蔺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泸定桥参观券……“门券看起来很不起眼,但它们可以帮助普通人梳理历史的脉络。”
记者:裴蕾
四川日报2011年3月18日报道
【编辑: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