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Samarkand(撒马尔罕)是和一位对于历史人文相当感兴趣的专家一起,也是恩泽了些他的灵气才重新认识了这个有着2500年历史的丝绸之路上的明珠的。专家名号得益于一本相当牛的驴友写的中亚的书。兴趣所向趋同,便一起按图索骥的去了。去了便发现了几处没有发现的更有意义的古建筑,更是重新收获了几枚当地的门券,也留下了些许感慨和念想。
Bibi Khanum(比比哈努姆)清真寺外宾(上)与内宾门券(下)
比比哈努姆清真寺(门券外宾4700索姆,本地人400索姆,如图),券面上庞然大物的建筑群,36米的正门矗立在面前是种震颤,虽然历经1897年地震摧残而又重新站立起来,虽然虔诚的蓝色已经斑驳,她以那幽怨而美丽的爱情故事,以那不死的磨难触动着心,激励着心。
传说原来的建筑是来自中国比比哈努姆为给征战在外的夫君——Timur一个惊喜而修建的。在即将完工时候,负责建筑的建筑师疯狂的爱上了比比哈努姆,以完工索取比比哈努姆一吻。而后事情败露,建筑师被砍头,比比哈努姆被残暴的Timur从自己主持建造的塔楼上推下结束了生命。同时Timur颁发一道命令:所有女人蒙上面纱,以防范诱惑男人。
故事老去,哀伤常流,其心戚戚,虽然有大多杜撰的成分,算是对这个古老建筑一个美好的纪念吧。
进了大门里面,只有几栋有穹顶的主建筑了,旁边的裙房已经坍塌。进了穹顶,里面的残破产不忍赌。虽然有脚手架证明尚在翻修,大的裂隙,剥落的墙皮,让人不得不担心有朝一日这个宏伟的建筑,这个离心的故事会永远从记忆中消失。
Timur帖木儿墓门券
2500年历史的撒马尔罕(乌兹语:Samarqand或Самар?анд Самар意为“肥沃的土地”),作为乌兹的第二大城市是古代索格德王国和14-15世纪帖木儿帝国的首都。1924-1930曾为乌兹别克苏维埃共和国首都。城区内被巨大的法国梧桐覆盖着。是乌兹最负盛名的旅游圣地。2000年,撒马尔罕古城整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帖木儿墓那个巨大的穹顶下面象征性陈列着9具棺材,分别为:帖木儿、帖木儿两儿、两孙(兀鲁伯为其一)、2重孙(兀鲁伯的两儿)、兀鲁伯的宗教老师以及另外一人。帖木儿墓门票4700索姆,本地人1500索姆。
Timur帖木儿艺术博物馆门券(3000索姆)
Timur帖木儿艺术博物馆照相收费券(2500索姆)
圆顶的建筑,位于Timur广场一侧的。原先这个有着骑大马雕像的广场有着几人合围参天的法国梧桐,总统一声令下全部砍了。尤其在炎热的夏天让人感慨不已。失望之余,从这个坐落一角的艺术博物馆觅到一枚门券中找到了些许慰藉,算是弥补吧。
Shohi.zinda(沙赫.辛达)陵墓群门券
Shohi.zinda陵墓群(门券外宾3000索姆,本地人200索姆 )建于14世纪和15世纪,由13座陵墓和一座清真寺组成。“Shohi.zinda”为“永生之王”意。据传8世纪初,穆罕默德的堂弟库萨姆来到撒马尔罕传教,不幸被杀。在伊斯兰教成为汗国的国教时库萨姆遇难之地定为“圣地”。14世纪开始在这里建造了库萨姆之墓,后来汗王将自己和家族成员的坟墓也建在此地,形成建筑群(如券图)。
Ulubek天文台旧址
Samarkand东北去Samarkand必经之路旁是著名的Ulubek(兀鲁伯,门票外宾4700索姆 )天文台遗址。天文学家兀鲁伯于1428年建筑的天文台,地面部分曾遭到1966年地震的破坏,圆形的建筑已经不复存在了。
兀鲁伯天文台是一个三层圆形建筑物,有独特的40米大理石六分仪和水平度盘。兀鲁伯在此测出的一年时间的长短与现代科学计算的结果相差极微。今天,兀鲁伯天文台只留下一座巨大的、由大理石制成的六分仪。六分仪安装在离地面11米深、2米宽的斜坑道里,部分伸出地面,坑道上面是兀鲁伯天文台博物馆。当年兀鲁伯天文台编制的《新天文表》,概述了当时的天文学基础理论和1018颗星辰的方位,这是继古希腊天文学家希巴尔赫之后,测定星辰位置的最准确的记录。
综观乌兹别克境内的门券,有如下特点:
1、券面上都没有印刷票价,均为手工书写的如“400”等金额。
2、外宾券都比内宾券印刷得精美些。所有景点的内宾门券,几乎均为黑白印刷的文字券,只有极个别的景点除外(如 沙赫.辛达陵墓群的本地人门券,尽管票价只有200索姆,但其门券同外宾券一样,为彩色印刷,只是票价不同而已,但除该景点之外,就很少有了)。与本地人使用的字券相比,外宾券绝大部分都有图案且为彩色印刷,看起来要精美一些。之所以没有用“精美很多”一词,是因为其门券的纸张质量仍很差,显得不够精美,但在如此一个字券纷飞的国度里,能考虑到为外宾印刷彩色门券,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
(原载《门券博览》2011春季号。感谢刘伟章老师传递稿件)
【上传:张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