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门券收藏中,我养成了注重研究门券券面文化的习惯,并愿意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券友们分享。我撰写的《字“残”意雅见门券》和《门券中“游”字知多少》等文章在报刊与网站发表后,得到了券友门的好评,使我很受鼓舞。本文要研究分析的是门券中的“券”字,但愿能对大家了解门券上的文化要素有所启迪。
在我收藏的券册中,不同“券”字门券竟有几十枚,于是从中遴选出有代表性的13枚,分四类加以介绍。为避免有些字电脑字库中没有,不能直接用原字样直观表达的麻烦,本文尽可能用文字对不同“券”字进行描述。笔者手头有六本字(词)典,是对“券”字介绍的依据,有《新华字典》、《新华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新词林》、《辞海》、《四体大字典》,还参阅了一些书法结构字帖。
曾头券,即有侧点、撇点的字头券。有两种券体:
一种是目前使用的规范字券,见北京城东南角楼参观券,此券无论印刷体还是书写体,券字头下边都是“刀”字,是绝大多数门券所采用的券体。
一种是异体字券,见清西陵游览券,和规范字券不同点是券字头下边是“力”字,这种“力”字券不常见,但允许使用,只有《辞海》中其异体字注解。
八字券,即把曾头券的侧点、撇点换成八字。亦有两种券体:
一种是把规范字券的曾头两点换成八字,见黄山游览券。
另一种是把异体字券的曾头两点换成八字,见鳞龙山自然风景区券。这种八字“券”只有在《新词林》(1953年启明书局出版)中才能查到,《新词林》中的曾头的侧点和撇点都是八字,现在使用八字“券”可以说用之有理,不足为奇。
单耳卷,就是“卷”字头。这种券也有两种:
其一是规范字“卷”,见乾陵武曌园参观卷;
其二是八字头“卷”,即卷字头的两点换成八字,见大同九龙壁参观卷。这两种“卷”不符合现在规范字。券读音为quan(四声),票据、凭证的意思,恰恰表达了门券系入门凭证的概念;而卷读音为juan(四声),系书、画的通称[或可以舒卷juan(三声)的书、画],考试用的纸,机关分类保存的文件,如手不释卷,试卷、卷宗。门券用此“卷”不如用“券”确切,但既然卷系书、画的通称,(只有《新华词典》有这种解释),把门券也可视为书(书法)或画作品,也可勉强使用“卷”字,一般认为是用字不当。
变体“券”字,本文变体“券”字系指隶、篆和美术字。隶书券,有两种书体:
其一是把规范字券的两点写成两短横,见中山陵景区纪念券;
其二是把卷字头的左大撇断开,写成一竖一撇两笔,见咸阳博物馆参观券,此字在华山庙碑中有使用。
篆书券,亦有两种书体。
其一为规范字券的篆字,见雍和宫(匾额图)参观券,券写成;其二为篆字“卷”,见雍和宫(宫殿图)参观卷,券写成
。都是雍和宫的参观券,又都是篆书,却写成两种书体,或许是别有寓意。
美术字券的书体比较多,有华文彩云、华文琥珀等,其中有一枚参观券副券的“券”写成三横“卷”,见赵苑蜡像馆参观券,这种写法较特殊,也可能有什么寓意。
最后,本文还要介绍两枚特殊的“券”字门券。
其一系“天王府、总统府旧址参观券”,上边参观券存根的“券”字为“八”字头,下部为“刀”;下边正券的参观券的“券”字为“八”字头,下部为“力”,在一枚门券中的券字却用两种写法;
其二系“龙华宫入场券”,正券的“券”书写成“卷”,付(副)券的“券”书写成异体字“券”,下部为“力”,在一枚门券中的券字同样用两种写法。这使我想起在汉字书法中,一篇作品中同一个字如果重复出现,在不改字体的情况下,尽量用不同的形式展现該字的不同特点,有时有意少写或多写一笔,以避免重复,这也是书法的艺术性之所在吧。有的则蕴藏着深奥的寓意,如杭州“花港观鱼”的“鱼”字把四点水改写成三点水,据说是清乾隆墨笔,寓意“游鱼得水”;孔府大门口的一幅对联的“富”字写成了秃宝盖,据说是纪晓岚所写,寓意“富贵无头”;承德“避暑山庄”匾额系清康熙所书,皇帝特别忌讳避难之避,于是大笔一挥,在避中“辛”字加上了一横,则成了三横避,避暑之避了。三横的避还寓意平定叛乱,抵御外侵之敌。这些有寓意的“残”字,反增加了“残”之雅意。而在门券中不同字体的“券”字,是否和“残”字有异曲同工之妙呢?只觉得不同券字给门券收藏丰富了五花八门夺目缤纷的券世界,也给门券欣赏带来妙趣横生的欢乐,更给门券研究提出了课题。
限于手头门券种类与参考资料,此文叙述肯定肤浅,在此恳请券友多提宝贵意见,愿共同对“券”字进行深入研究探讨。
作者通联:(071051)河北省保定市铁塔胡同电业局宿舍13—2— 202
电话:0312----3293775
【编辑:王建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