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敬与观星台
王学增
郭守敬(1231--1316)字若思,邢州(今邢台市)人,我国元代杰出的天文,水利,数学,仪器仪表制造家,我国古代八大科学家之一。
郭守敬少年时代跟随祖父郭荣学习数学,天文知识并拜名相刘秉忠为师在紫金山求学成为当代“紫山五杰”。
他对全天恒星进行了长期观测,编制《星表》二册是当时世界上收录恒星数目最多的星表。他主持建造元太史院是当时世界上一流的天文台并主持编制“授时历”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历法,与世界上通行的公历--《格里历》数值一致。但比《格里历》早颁行301年。
1251年郭守敬在故乡邢州治水疏通达活泉造福乡里百姓。1264年西夏治水再现塞北江南,并挽舟溯流而上探寻黄河之源。1275年郭守敬实地考察山东,河北,河南,苏北一带水系交通,随后开凿会通河使南北运河直线贯通一路北上。1291年全权负责大都水系治理,通惠河的开凿和白浮引水成功,不仅解决了大都的漕运而且开辟了大都水源为都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才有了北京城700多年定都史。在大都治水时合理布置闸坝节水行舟解决了高落差下通航难题,该方法至今仍在葛洲坝,三峡大坝,巴拿马运河中使用。
郭守敬一生研制了“大明殿灯漏”“简仪”等二十种仪器其中有十多项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在北京汇通祠内建有纪念馆在他当年治水的积水潭畔矗立铜像。国际天文组织1970年将月球背面一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山”,1977年又将南京天文台发现的2012号行星命为“郭守敬星”。

观星台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先城镇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天文观测建筑创建于元代初年至今已700多年。当时由郭守敬,王恂主持在全国建立27个天文观测点,观星台由郭守敬亲自主持建立是27个观测点的中心。观星台由观测台和石圭(又叫量天尺)两部分组成。观测台为砖石混合结构平面呈方形,下大上小高9.46米,连同台顶明代增建小室通高12.62米,台顶北部瓦房2间北壁中间有一个上下直通的凹形直槽在其下方与石圭相连。石圭自南向北长31.19米,其方位于今所测子午方向相符,圭面刻有尺度用以测量水准。
2010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观星台连同周边少林寺等12个古建筑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观星台早期使用门劵为纸劵后为塑料劵。近期使用门劵为与少林寺一起的套劵。

数百年来人们用多种形式表达对这位科技先哲的缅怀和纪念,在郭守敬故乡邢台市达活泉公园内建有郭守敬纪念馆和铜像。达活泉公园内也有一座观星台,建于1986年为郭守敬纪念馆的组成部分。位于纪念馆大门南对面约150米处。该观星台和石圭按照登封市观星台形状尺寸大小1:1仿建而成。

(编辑 陈明新)

编辑:陈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