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兴藏 《博览》任重

——《门券博览》发刊五周年有感

承德:杨帆
显示日期2012-01-17;访问次数:510; 电脑端

教育兴藏 《博览》任重

——《门券博览》发刊五周年有感

 河北承德 杨帆

  人生诸多知识来自两个渠道:一是自体眼、耳、舌、身、意的直接亲历、亲见、亲受;一是来自老师、书本的间接传授、灌输、影响。

  清学者袁枚有诗曰“游山多走几步,看书多撷几部”,我以为座右铭。这直白易懂的语句。却深蕴人生学问之道。细细想来,诗句概括了取得知识的两种缘法。每个人,只要按这两句诗意行事,此生必大受益处!

  喜欢门券的人,无不是内心有一塘知识活水之人,喜欢从瓶水之冰洞见天下之寒,由一片落叶而察天下之秋的人。喜欢门券的人,无一不是心装山河,放眼世界之人;愿意    多读书,多游历之人。

  搞门券收藏,也需要读书。读书是为了开阔眼界,是为了少走弯路,是为了获得知识。爱门券,藏门券,是为了读门券,读门券的参考书,古人没有,外国没有。可贵的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东风,有大爱、有大心的券藏人,以无我、无私的慈悲奉献精神创办了门券报、门券刊。在二十几个省市的门券报刊中,我尤其喜欢《门券博览》。也许陕西深厚的文化大地、佛教的大慈精神孕育了券界有德之人,滋养着《门券博览》健康成长,德泽全中国门券收藏。

  每当我收到《门券博览》时都喜上眉梢,精美的封面,精心的编辑,精致的篇章,精华的券样,看了又看,读了又读。普及门券文化的教育功德,让我感激无限!

  任何行业,都有师传,或口授,或手教。券藏也需要老师,需要引导。《门券博览》无疑起着老师引导的作用。《门券博览》是门券文化的一扇窗口;《门券博览》是门券文化的大课堂;《门券博览》是门券文化的播种机。对于我个人,《门券博览》就是我的老师。所以,我特别看重《门券博览》!

  承德门券协会每一次搞展览,无论是在社区,还是在校园,我都携带一批各地的券藏刊物,当然要把《中国门券报》、《门券博览》摆在显要的位置。这样做,目的无非是把观众的视野由一枚枚门券引深入门券文化的殿堂。由看热闹提升为认识一种文化。

  高兴的是,很多券藏界的老师都在以不同形式努力铸造券藏文化的殿堂。他们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精神令人敬仰!遗憾的是,也有人津津乐道于买卖,把高雅的券藏往商品小市场引领。有的券藏人安于固陋,止于物欲。费力追逐数量,无心读取知识。宁花百元千元买券,无意几元购一本刊物。更遗憾的是《门券博览》仅限于券藏人的小圈子里传播,广大的青少年,对于它一无所知。

  释迦牟尼曾经问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永不干涸?弟子中有的说应放在瓶中,有的说应藏在钵内。……但是大家都知道,这些都不是最好的办法。于是大家一起聆听释迦牟尼的教诲:将这滴水投进大海,它将永不干涸。《文化博览》虽然办得很有成绩,得到众多藏友的喜爱,但是它依然只是一滴水。在骄阳似火的土地上,它要存在下去,并得到大发展是很困难的。最好的办法是将这滴水投入大海。而大海就是天下的大众。

  功高与任重同属于《门券博览》。在庆祝五周年的时候,我们应该想到攀登新的高度,仍然要有闯关夺隘的准备。《门券博览》的发行眼界是否放开一些,由券藏队伍扩充到广大的青少年,广大的人民群众。让更多的人认识《门券博览》的确是实践“游山多走几步,看书多撷几部”的好书之一!

 

【原载<门券博览>2011冬季号,感谢宿景周老师传递资料。】

 

编辑:张宝贵

姓名:王建池; 时间:2012-01-16 23:11:08

似清泉,解渴!!!

姓名:陈明新; 时间:2012-01-17 08:21:44

说出了我的心里话!

姓名:胡保平; 时间:2012-01-17 08:45:05

用心灵述说的美文!

姓名:刘伟章; 时间:2012-01-17 13:26:44

感谢各位朋友对《门券博览》的支持与厚爱!

姓名:周新娥; 时间:2012-01-17 14:04:20

杨校长的每一篇文章都很耐读,很享受!

姓名:崔艳红; 时间:2012-01-18 09:42:36

一篇优美的散文!

您的姓名
留言内容(不支持表情):
0/1024
提交

首页

搜索

电脑版

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