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是一块历史厚重的土地,诞生在这块古老大地上的仰韶文化开启了华夏文明的第一束霞光。闪耀着迷人的风采。
仰韶文化遗址,位于三门峡市渑池县城北9公里处的仰韶村。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仰韶文化遗址,坐落在仰韶村南边的缓坡台阶上,北依巍巍韶山,东、西、南三面环水。风光迤逦清奇,土地肥沃,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是人类农耕生活的绝好地方。
1921年时任国民政府农商部矿业顾问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和我国地质专家袁复礼等人,在仰韶村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正式的考古挖掘,后来又经过几次发掘,震惊中外。遗址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达二至四米,出土文物极为丰富,主要包括:石器、骨器、陶器、蚌器等。用于农耕的石器有斧、铲、凿、刀等工具;用于狩猎的有石镞、弹丸、石饼等,用于纺织的有线坠、纺轮、骨针、骨锥等。以及捕捞的多种工具。尤其令人刮目的是大量出土的陶质生活用具,有陶鼎、罐、碗、钵、杯、瓮、缸等。在这些红陶褐陶器皿表面,精美的装饰图案,纹饰有宽带纹、网纹、花瓣纹、鱼纹、弦纹和红黑白彩绘的几何图形纹等。这些纹饰充分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对生活美的追求。显示了中华先民们整齐一律与平衡对称的美学意识与惊人的艺术想象和创造。
“精美的彩陶”不仅是仰韶文化的独特标志,更是华夏文明的灿烂瑰宝。这是中国第一次发现彩陶,至今虽不足百年,而彩陶的使用到今天却已有7000年的历史。彩陶记载着人类文明初始期的经济生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因而我们称这种文化为“彩陶文化”,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掀开了中国史前文明神秘的面纱。宣布了“中国无石器时代文化”论调的彻底破产,仰韶文化遗址是中国发现的第一个史前村落遗址,它的发掘,揭开了中国新石器考古事业第一页,揭开了中国考古学研究第一页,揭开了中国原始社会研究第一页,书写了中国田野考古史的新篇章,是划时代的里程碑。
仰韶文化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在我国分布的地域非常广阔,属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度的社会阶段。它以黄河中游为中心,主要包括陕西大部、山西南部、河南西部、南达湖北,北达内蒙,是黄河流域非常强大的一种远古文化。
仰韶彩陶 以其神秘的纹饰,传递出中国远古的信息,开启了华夏文明的源头。有学者指出,读懂中国,必先读懂中国传统文化;读懂中国文化,必须触摸仰韶彩陶。仰韶彩陶不仅仅是单线的艺术创造,还是那个时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的 共同产物 ,丰富多彩的彩陶图案,佐证了我们中华民族 叹为观止的聪明与智慧。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讲:“彩陶上的那些刻画符号,可以肯定的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仰韶文化遗址也因此被中外考古界誉为“中国古代文化圣地”。
仰韶文化的发现和命名,在中国史前文明研究和现代考古学领域,都有着无与伦比的历史地位和学术地位。2011年是仰韶文化发现九十周年,为了回顾总结仰韶文化发现90周年的主要研究成果,进一步明确仰韶文化的历史和学术地位,探讨仰韶文化研究方法和方向,11月6日上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局、三门峡市人民政府、渑池县人民政府承办的仰韶文化发现九十周年纪念大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仰韶文化的发祥地——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隆重举行。
岁月悠悠,灿烂的仰韶文化为华夏文明走向强盛奠定了基础,承载着人类文明的深厚积淀,珍藏着中华文明的记忆,激励和温暖着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心灵。
【编辑:王建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