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人访谈(集券九问)——陈祥明专访(上)

浙江三门:陈捷
显示日期2012-03-12;访问次数:1312; 电脑端

 

嘉宾简历

陈祥明,男,今年78岁,军队退休干部,现居北京朝阳区安立军休所。1951年入伍,长期从事宣传工作,正师职领导干部,大校军衔。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开始涉足门券收藏,至今收集各类门券、请柬两万五千多枚。1990年退休后,围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编组80多个门券展览专题,在国家博物馆、北京市多个博物馆及部队、社区中展出69次。许多专题还在网上展示,收到较好的社会效益。多次参加全国门券收藏展,其编组的门券专题分别荣获特别奖和优秀专题奖。三次获得《门券收藏研究网》特别贡献奖。他撰写的多篇门券收藏论文发表在北京收藏家协会的年刊上。《展示红色收藏成果,发挥藏品的社会效益》的论文,还编进了《全国第十届民间收藏文化高层(长沙)论坛文稿荟萃》专集中。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艺术报、中国老年报等30多家媒体对其收藏事迹作了报道。

   

      雨  人:陈老您好,非常感谢您能接受这次专访。我借此机会请崔艳红老师转达券友们对您的良好祝愿,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陈祥明:我很高兴接受您对我收藏门券的专访。我也借此机会,向全国券友表达最真挚地祝愿,希望大家在龙年大吉大利,在门券收藏上更上一层楼,券友间情谊更加深厚。

    雨  人:谢谢!我首先想了解下,您收藏的第一枚是什么门券,是在什么情况下收集的?您是怎样利用工作之余收集门券的?

    陈祥明:我收藏门券起因于旅游。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在部队工作,平时很少外出,旅游机会更少。但出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我总想在工作之余,亲眼看看当地的名胜古迹,争取留个影像或保存游览时的票证,表明我曾到过此地。1951年11月,我在北京长辛店某坦克编练基地当文化教员,这是为赴朝作战培训坦克乘员的机构。1952年9月学员毕业后,基地文教办公室组织我们教员游览了颐和园,当时是集体带队去的,没有见到门券。后来我才收集到一张颐和园早期的参观券,弥补了当时的未见到券品的遗憾。游园结束后,我们在石舫

   

留下一张集体照(后排左二)。当时我萌生这样一个想法,今后我到过的景点票证都保留下来,作为个人旅游经历的一个见证。此后凡是我到过的景点,我都把当时的门券保存起来,

   陈老后排左二    

贴在专门的小本本里,并注明游览地点和时间。1958年我借回上海探望父母的机会,专门去了一次杭州西湖,六十年代回沪途中,又顺游了苏州园林。我都把门券完整地保留下来。这是我1958年泛舟游西湖和登六和塔的门券。仅管当时的门券十分简单,价格也很便宜。但记录了

         

我个人旅游经历。有空翻阅这个小本本,常常会勾起我对全国景点的回忆,也感到别有风味。到了七八十年代,随着我职务的变化,先后到南京、大连、本溪、北京、郑州等地学习和工作,游览的地方多了,集藏门券的册子也厚了。1990年初,郑州晚报刊登我撰写的《行万里路,集千家门券》一文,记录我前期收藏门券的经历。

    雨  人:我了解到您开始系统的整理门券、编制专题和对外展出都是退休后,谈谈您退休后是怎样开展门券收藏的?

    陈祥明:1990年底,我从郑州退休回到了北京,开始一段时间,从事全军史料丛书的编纂工作,实地考察了全国一些著名的红色景点。此后又通过探亲、疗养、旅游,到了更多新的景点。此时我的足迹已经遍及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积累券品上万张。如何整理成堆的券品,是我当时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我根据中共中央批准下发的《爱国主义教育纲要》精神,重新整理我集藏的券品,开始向专题化方向发展。当我得知北京和各地都有门券收藏的组织后,我便经常参加协会组织的门券交流活动,参加了北京地区和全国性的门券收藏展览,广泛结交各地的藏友。我门券收集的路子也越走越宽,门券收藏也出现了新的局面。1995年5月,我在《东方收藏家》刊物上发表的《旅游门券的收藏整理要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一文,表明我的门券收藏进入一个新阶段。
     我在古稀之年开始学习电脑 ,在懂得一些上网和图像处理的知识之后。我制作门券专题的质量提高了,一些专题展品开始登上国家博物馆的门坎。展览的范围也更广阔了,不再局限在博物馆办展,而是通过互联网把收藏成果向全国的券友和众多的网民展示。此外我还在所在部队和社区展示个人的藏品,亲自向居民讲述门券背后的故事,这样使门券收藏的社会效益得到更好的发挥。

    雨  人:在您这么多的藏品中,您最喜欢那张(套)门券?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陈祥明:我收藏的券品很多,门券艺术设计各不相同 ,用途也各不一样。每个人爱喜的标准也不一致。不过我还是喜欢黄山有迎客松图案的门券。此券构图主题突出,设计简洁大方。

券的正面为绿色背景,图片中一颗寿逾800年的巨松破石而生,一侧枝桠伸出,如人伸出臂膀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雍容大度,姿态优美,是黄山标志性景观。奇松后面怪石林立,兰天白云。人们一看这幅图案,自然会想到““奇松、怪石、温泉、云海”这个黄山“四绝”。1991我游览黄山时曾在迎客松前留影,看了这个券品,当年黄山的美景又重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这确实是一张别具特色的好券。

    雨  人:许多券友只一味收集门券,如何将门券分类整理和编组专题,成为他们的一大难题。请陈老介绍下您的经验,给他们一点借鉴吧!

    陈祥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时尚。旅行结婚、全家出游、海滨购房度假屡见不鲜。各个景点使用的门券也不断更新,可以说种类繁多,五花八门。如何将收集的门券分类整理,编组专题,是摆在门券爱好者一个重要课题。这方面我作了一些探索,我把收藏的25000张门券,围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编组了80多个展览专题,根据国内外形势的需要适时向社会展示,使券品成为服务社会,播撒文明的生动教育材料。

    我整理的专题大体分为十大类。首先是历史篇,券述古代史、近代史迹寻踪、共产党与新中国,前后跨越五千年,用券品编组了一部简明中国史。第二是人物篇,从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开国领袖毛泽东、到世纪伟人邓小平,用券品重点展示我国二十世纪以来这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此外我还编组《华夏民族正气》、《<为人民服务>永放光芒》、《中国民族魂鲁迅》、《人民心中的丰碑周恩来》等专题,从古代先人到当今英模,展示我国的民族精神和高尚品德。三是名胜篇,《世界遗产在中国》用券品重点展示我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41处景点。此外还有《中国的石窟艺术》《中国著名园林》等专题门券作补充。四是建筑篇,中国的名楼、名塔、名桥和古代藏书楼、书院等,都汇集在展览专题之中。五是资源篇,中国的十大名花、我国的珍稀动物、瀑布奇观、溶洞探奇,尽列在其中。六是文物篇,青铜、金银、玉器、陶瓷、雕塑、书法、绘画等,凡是列入国宝级文物的券品,配以实物图片,皆在门券专题中展示。七是文学篇,我收集了有关古代神话、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券品,编组了《中国古典文学之旅》门券专题,展示文明古国文学的传统一脉相承。八是科技篇,汇集了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券品,组成了《中国的科技之光》门券展览专题,说明中国人民有智慧,敢创新,曾在一些科技领域里领先世界,惠及五洲。九是民族篇,汇集各地民族博物馆和反映56个民族的服饰、舞姿、生活习俗的券品,说明中国是多民族的大家庭,各个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历史作出了贡献。此外编组的《西藏风情》、《海南风光》、《新疆景观》、《内蒙草原》、《宁夏掠影》和《云贵高原》门券专题中也从不同侧面反映当地民族的风情。十是国际篇,《新中国的国际交往》、《跨过太平洋的握手》、《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门券专题,通过中外领导人互访、承办重要的国际性会议、举行世界规模的体育赛事等活动,说明中国国际地位的飚升。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赴国外旅游人数的增多,我将收集到的世界五大洲的参观游览券编组了《人类文化瑰宝》门券专题,让人们通过著名景点门券的介绍,了解世界文明发展史和异国的民族风情。

    雨  人:太精彩了!您的这些宝贵经验,一定让大家收获颇丰。门券种类繁多,五花八门。我记得中央台的体育频道对您有过报道,您为什么喜欢收藏体育门券?

    陈祥明:我也收集一些体育比赛的门券,但不是我收藏的重点。那年为了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把全国人民迎奥运举行的各项活动、新建的奥运场馆、火炬传递、开闭幕仪式、重要项目的赛事等券品,汇集一个专题,并向社会展示。此项收藏引起媒体的关注。中央台的体育频道在《奥运进行时》栏目中进行了报道,这是对我很大的鼓励。

    雨  人:您收藏外国门券很有心得,您外国门券一共收藏了几个国家,大约多少枚?说说您在收藏中最难忘的一件事吧?

    陈祥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的人员剧增,国外门券的来源也多了。收集和编组国外门券专题成为我收藏的新领域。此项工作难度很大,但也给我学习外国历史、鉴赏建筑绘画艺术、体察异国风情的绝好机会。为了弄清一张券品,我查外文字典,跑图书馆查资料,网上搜索图片视频,工作量比研究国内门券多好几倍。但我无怨无悔,锲而不舍。至目前为止,共收藏五大洲61个国家的门券,总数达650多张。我撰写国外门券鉴赏的文章在网上和券刊上发表已达130多篇,共介绍了42多个国家的券品,其中相当数量的是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景点,将这些文章汇集起来,差不多可以编一本小册子了。
    收藏国外门券的故事很多,我就讲一下收集梵蒂冈门券的一段亲身经历。圣彼得大教堂是全世界最大的天主教堂,是袖珍之国梵蒂冈最有代表性的景点,我曾多次托人帮助我收集其门券,亲友回来告之,此教堂免费参观,国内领队导游也说无券可集,此事我一直感到非常失望。2007年4月,我随旅行团赴欧洲六国行,想到实地亲自试一试。到达梵蒂冈后才知道,旅行团的成员只要排队就能入内参观,确实没有券,连集体券也搞不到。我找了当地负责解说的导游,恳求她帮助。她说参观大教堂不需要门券,但参观梵蒂冈博物馆要单独购券,价格比较贵,大概需13至15欧元。这次不安排参观博物馆,即使花钱也搞不到券。我再三说自己是北京的门券收藏家,专为收集欧洲门券而来旅行团的,我回国后要用梵蒂冈参观券为载体在网上和券刊上介绍梵蒂冈这个景点。导游被我孜孜不倦的集券精神所感动,便把她自己保存的纪念大教堂建立500周年专场博物馆参观券送给我。我接过这张标有1506-2006字样的兰底券品激动不已。之后,我又通过四川券友收集到2007年12月使用的绘有米开朗基罗创作天顶画《创造亚
当》为画图的门券(券价13欧元)。最近我的一名老战友的儿子从梵蒂冈带回一张2011年12月11日使用的绘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大师拉菲尔创作的壁画《雅典学院》图案的门券(券15欧元)。 

     

这些展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珍品的门券,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从这三枚门券收藏的经历说明,收藏门券必须要有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精神。有心者事竟成。

    雨  人:据我了解,您经常在报国寺淘券,您还有其他收藏渠道吗?给新入门的券友介绍一下吧!

    陈祥明:我收藏门券主要有四个途径,一是亲自前往,一年安排若干次旅游,从景区直接收集。二是亲友赠予,子女、亲属、邻居、好友每次外出带回的门券,常常给我意外的惊喜。三是藏友交流,报国寺一月一次的活动,总能购得一些难以见到的券品。四是写信索购,有的是专题展览急需的券品,一时难以从交流中获得,可直接寄钱给景区负责人,说明急需使用的理由,附上贴了邮票的回寄信封,态度一定要诚恳,这不乏是一种快捷保险的办法。

    雨  人:随着门券交流的日益火暴,券商也孕育而出,有些券友非常反对门券交流中的买卖模式,倡导互相交换的模式,关于券商您是怎么看的?券商的存在有什么利弊?

    陈祥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门券收藏出现商品化的趋向。在门券交流时出现以倒卖门券牟利的券商,也是不奇怪的。现在社会里,确实有不少人为了实现门券收藏的社会效益,自觉奉献。他们自掏腰包购券,编组展览专题,选择展出场地,无偿为当地群众服务。但多数人还是讲求经济效益。转让多余的门券要收取一定的费用,即是价格稍高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些基本上还是属于互相交换的模式。

    券商售券也是有利有弊,他们不辞辛苦到边远地区收购稀少紧缺的门券,然而高价出售。他们要把门券收购费、交通费、住宿费等都要计入成本,对于为编组展览专题获得急需券品的收藏爱好者来说,即使多花一些钱也是值得的。价钱高总比没有强,但是以盈利为目的券商,门券价格过高,甚至以次充好就不得人心了,常常会引起广大券友的反感。

    雨  人:不知道您有没关注到近年来各类纪念券层出不穷,最近网上有人发起纪念券算不算是假券的大讨论,我记得您也印制过《光辉的历程》专题门券集纪念券,谈谈您对纪念券的看法?

    陈祥明:我认为门券界发行质量较高的纪念券,是对正规旅游门券的一个有益补充,它虽然没有门券参观景点的功能,但也有一定的收藏价值。现在券界普遍流行的纪念券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地方收藏组织发行的。他们为了纪念某个专题展览的举办、庆祝收藏组织成立几周年等活动,专门发行了套券。由于纪念券券面上选择的图案具有独特性,颇受券友的欢迎。例如“门券收藏研究网”发行的纪念券上的景点和人物,有的是当地的不开放或不售券的著名景观,有的是当地没有建立纪念馆的历史名人,这对编组专题展览的券友来说,自然是求之不得的。再如,前几年北京收藏组织发行的成套纪念券也很有特色,券的正面是一幅北京景点的彩色照片,大部分是选用京内不公开售券的名胜古迹。此外还展示门券交流活动的地点和时间,券的背面则以北京门券收藏群英会的名义,介绍每位收藏人物,并有收藏人的照片、姓名、主集内容,还有通信的地址和电话,可以在门券交流时作为名片使用。

纪念券正面

纪念券背面


    另一种是收藏者为了纪念个人举办的专题展览或是纪念个人从事收藏多少周年而发行的。四川藏友程国民在80岁生日时特地举办了专题门券展,他设计了印有老两口庆贺大寿的照片作为纪念券,广泛送给亲朋好友,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但纪念券切忌制作过多过滥,更不能充作景点门券出售,这样就会与发行纪念券的初衷相背离。

    友情提醒:在采访过程中,陈老谦虚认真、平易近人的作风令我深受感动,再因有崔艳红老师的全程协助采访,让我们能更距离的感受这位门券收藏大家的风采。采访共分成两部分,请大家继续关注3月22日的“雨人访谈”——陈老专访的下半部分。谢谢大家!

  (编辑:陈捷)

编辑:陈捷

姓名:曲克彬; 时间:2012-03-12 06:16:13

清晨读《雨人访谈》,学习陈老的集券经验,受益匪浅。文章太精彩了!向陈老学习、致敬!

姓名:赵义方; 时间:2012-03-12 06:52:52

每篇采访都很受用,感谢雨人和被采访者。

姓名:崔艳红; 时间:2012-03-12 07:27:15

陈老是我崇拜的偶像!

姓名:刘伟章; 时间:2012-03-12 08:19:18

“雨人九问”访谈栏目真是横空出世的精品佳作!一种久违的感觉又被勾起了,用“那是相当的好”来形容感觉还不够!

姓名:赵林; 时间:2012-03-12 08:27:18

学习陈老门票收藏精神!

姓名:李新建; 时间:2012-03-12 08:34:05

精彩,向陈老学习!

姓名:张吉安; 时间:2012-03-12 08:34:51

在专题制作中得到陈先生多次热心帮助,谢谢!希望有机会面谈。

姓名:陈明新; 时间:2012-03-12 09:05:55

敬仰陈老!学习陈老!

姓名:陈祥明; 时间:2012-03-12 09:14:49

感谢雨人和崔艳红券友为编組这次访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感谢全国券友对我收藏的支持和鼓励。谈到国外门券时,梵蒂冈博物馆《雅典学院》壁画的作者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大师拉菲尔。前面多打了几个字,请予更正。

姓名:郭效文; 时间:2012-03-12 09:21:57

人老心不老,陈老精神可佳。

姓名:周晓萍; 时间:2012-03-12 11:27:28

向可敬的陈老师学习!

姓名:王建池; 时间:2012-03-12 12:27:33

敬佩、学习陈老先生的高尚精神与收藏实践!

姓名:王建池; 时间:2012-03-12 12:28:40

回陈祥明老先生,您指出的文字已经调整。

姓名:彭俊模; 时间:2012-03-12 15:29:55

向陈老师学习!

姓名:罗本舜; 时间:2012-03-12 16:14:43

向陈老学习!向陈老致敬!

姓名:徐彬; 时间:2012-03-12 16:19:29

向陈老学习,向陈老致敬!

姓名:匿名用户; 时间:2012-03-12 18:28:16

感谢雨人的精彩报道,学习陈老的收藏精神。

姓名:叶永坤; 时间:2012-03-12 19:44:21

陈老的集券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向陈老致予由衷的敬意!

姓名:王学增; 时间:2012-03-12 20:14:29

文章精彩,受益非浅。向陈老师学习。

姓名:周新娥; 时间:2012-03-12 20:46:29

“雨人访谈”期期有收获,佩服陈老师的收藏精神。

姓名:刘国庆; 时间:2012-03-12 21:08:12

向陈老学习、致敬!!

姓名:寇瑞敏; 时间:2012-03-12 21:46:09

很好的报道形式,内容针对性强,回答有水平,受益非浅,向陈老学习,谢谢雨人。

姓名:都兴水; 时间:2012-03-12 22:57:30

陈老的访谈是经验之谈,受益匪浅。期待陈老的下一期访谈。

姓名:胡保平; 时间:2012-03-13 08:37:24

收藏门券,研究文化,服务社会,品格升华!

姓名:王丽荣; 时间:2012-03-13 16:47:26

精彩的访谈,受益匪浅!

姓名:刘铭元; 时间:2012-03-13 20:50:22

学习陈老收藏、研究门券的刻苦精神!

姓名:廖秋媚; 时间:2012-03-14 15:11:51

精彩感人,学习致敬!

姓名:王凤桐; 时间:2012-03-15 05:59:54

我的良师益友,向您致敬!

姓名:张凌雁; 时间:2013-01-14 15:02:17

内容丰富多彩,可以作为新手上路的简明教材使用!在此向陈老致敬学习!

姓名:张凌雁; 时间:2013-01-14 15:02:17

内容丰富多彩,可以作为新手上路的简明教材使用!在此向陈老致敬学习!

姓名:张占芝; 时间:2018-09-07 12:06:42

致敬!

您的姓名
留言内容(不支持表情):
0/1024
提交

首页

搜索

电脑版

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