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人访谈(集券九问)——胡保平专访

浙江三门:陈捷
显示日期2012-04-22;访问次数:1256; 电脑端

嘉宾简介

    胡保平:男,1952年出生,现任山西平遥汇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经济师。企业改制前,曾历任国有企业宣传干事、团委书记、工会主席,87年任副厂长直至05年改制。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利用开会、出差、旅游之机,足迹踏遍三十余省市,并出访过多个国家,养成了收集门券留作纪念的习惯。从1999年开始,有目的地系统收藏门券;2002年正式接触券界,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门券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券委理论工作部成员、山西省收藏家协会门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多年来,制作的门券专题在省及全国券展中多次获奖,门券论文也获有奖项。专题主集世界遗产、名山大川、山西券等。

    通联地址:山西平遥上东关街66号   邮编:031100

    雨  人:胡先生您好!感谢您抽出时间接受我的专访,这次我们主要谈谈券集制作。

    胡保平:很高兴接受您的采访,希望这一栏目能办出特色,成为券研网的又一靓丽品牌。

 

    雨  人:谢谢!最先引起我关注的是您的门券展集《晋商故里》和《太行山上》,两部展集都非常精彩,尤其是贴片的制作与设计非常巧妙和谐。能否和大家分享下您对贴片设计的理念好吗?

    胡保平:对于门券展览贴片设计的探索,我是于2006年开始尝试的。为参加山西省第四届门券展暨华北地区第一届交流会,我制作了门券专题《平遥古城的文化魅力》,专题分11个章节,96个大贴片,全面介绍了平遥古城的历史风貌和门券特色。在制作贴片时,我认为当时通行的单纯的电脑打字白纸条缺乏表现力,显得苍白。于是,就请朋友帮忙,采用电脑合成技术,制作了首页及章节的彩条,(相当于一张门券的尺寸,替代文字介绍)。彩条以相关景点的图片铺垫,用绿底色,白字体(见图一)。当时的初衷仅仅为了美观。展后观感:1、压题图片轮廓太明显,有碍文字阅读;2、绿色调不能很好地表现古城的古朴苍桑;3、字体单调。

(图一)

    省四届展确定了我的专题为山西券协参加15届全国展的专题之一,按照15届展的要求,每部专题最多不能超过5框,45个大贴片。因此,要在原有基础上压缩一半。除了结构浓缩,语言精练,素材精选外,美工设计也需要改进。为求增加作品的文化信息含量,采用了小图片旁边加文字介绍,底色改为黑色,标题用红色加艺术修饰,文字为白色(见图2)。色彩对比鲜明,醒目大气,在户外也十分抢眼。07年在15届全国券展上,我的专题《平遥古韵》获得银奖,从而进一步鼓舞了我探索专题创新的信心。

(图二)

    09年我的专题《文化品牌的魅力》参加了16届全国券展,专题主要介绍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和平遥中国年两个文化品牌活动。用门券反映大型文化活动,也是一次挑战和创新。除了首页继续制作全彩页外,彩条沿用了上次专题的基调,以便使平遥题材的专题风格统一。红色装饰增多,以营造喜庆祥和的氛围,并增加了标志物、吉祥物等文化元素。标题和文字字体加粗,以防喷墨侵蚀(见图三),从而使内涵更加丰富生动。期间,也有装饰过度的败笔(见图四)。

(图三)

(图四)

    2010年券研网开展了“莲花奖”电脑制作展集竞赛活动,我首次制作了全电子版的门券专题《晋商故里》,在总结前几年专题制作经验的基础上,大胆采用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晋商文化的古朴厚重,改变了过去喜欢用对比色追求抢眼效果的做法,尝试运用过渡色营造场景氛围。主色调改为土黄色,反映黄土高原的地域特色和历史厚重感,运用戴瓜皮小帽的商人形象和铜钱串来寓意题材;用竖排页眉和繁体字表现古朴端庄;用弱化后的图片轮廓印衬建筑物的历史沧桑;用古建群剪影的页尾折射大院恢宏的气势。(见图五)总之,从各方面多手段营造气氛,精雕细刻,烘托主题。这部专题获得了首届“莲花奖”金奖,并于当年获得山西省第六届门券展金奖。

 

(图五)

    2011年在第二届“莲花奖”活动中,我又制作了《太行山上》,围绕人物:八路军总部将领,时间:抗日战争时期,地点:太行山等主题元素制作了彩页。营造出虚实相间的历史场景(见图六),用门券专题歌颂了八路军英勇抗战的丰功伟绩,又一次获得了金奖。

(图六)

    回顾多年来门券展集贴片设计的实践探索,我的体会是,门券展集的表现手法,应该走多元化的发展之路,电脑制作门券展集的推广应用,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现实的科技手段,我们应该在师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我们所处的伟大变革时代的作品。此外,在专题制作中,结合自己喜欢摄影,探索运用图片营造主题氛围的创新之路,也是发挥自身优势、打造个人鲜明特色的途径之一。

 

    雨  人: 您的这几部门券展集非常出彩,均获得了奖项,贴片是您自己本人设计制作的吗?全国展在即,能否透露下最近在准备什么展集好吗?

    胡保平:至于这些贴片的制作,我均是请广告公司不同的年轻人帮助设计的,因为我至今还没熟练掌握photoshop软件的编程,但了解这一软件多图层合成的优势和流程。关键是你要准备大量的图片资料,参考资料,以及整个设计思路和追求的效果,并亲自督导,及时修改。否则,往往是南辕北辙。在制作《太行山上》专题时,我除了网上下载有关资料和图片外,还专程两次去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亲自拍摄了近百张照片,从中精益求精,选取切题的资料(见图七)。在专业分工精细的今天,我们不可能掌握所有的技能,请专业人士帮忙,同样可完成好的制作。当然,如果自己能独立完成,肯定更加方便。

(图七)

    我为自己制定的目标是每年制作一部专题,而且力争在原有基础上出新。目前,我正在酝酿新的专题,题材还是离不开当地资源,由于还不成熟,暂时保密,还望理解。

 

    雨  人:前段时间,有券友反对贴片装饰化,认为门券展集贴片应该学习邮展的统一白色贴片。您是怎么看待这件事情的?有什么利弊吗?

    胡保平:对于集邮,我是门外汉,邮展也没认真看过,因此不能妄加评论。但我认为,既然是两个不同的载体,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就应有其不同的发展特点和发展之路。

    我认为,门券专题是以门券为载体的作品,尤其是展览券集,属于展示类的创作作品,所以必须注重艺术性和观赏性,否则将永远停留在孤芳自赏的初级阶段,难登大雅之堂。随着互联网时代科技手段的日新月异,大众的欣赏水平已普遍提高。就如同走过三十年的春晚一样,期间的变化真可谓翻天覆地。华丽的服装、动人的音响、立体的现场氛围、声光电的舞美效果,无不体现最新时尚。三十年前的展览手段,宣传画、广告色、吹塑纸、人工美化。现如今,立体展示,场景再现,图片、雕塑、视频、实物综合运用,充分调动参观者的五官感受,营造出具有震撼力的观赏效果。同样道理,门券展集也由最初的单纯门券展示加手工书写,逐步发展到电脑打字,首页美化,彩条制作,电脑设计,全电子版的网络展集。很难想象,现在还用当年的传统展示手段,还能吸引多少人的关注。又如何能使门券文化走向社会,让大众喜闻乐见,实现雅俗共享。

    门券展集的贴片设计,属于平面设计的范畴,随着电脑软件的日益丰富,精美化的制作已具备了客观条件。因此,借鉴其他平面设计的有益经验,吸纳其他艺术领域的表现手法,不断丰富门券展集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已成为门券展集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

    我认为好的门券专题,首先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让人有看头,有嚼头,对人有启发和教益。其次,还要有好的表现形式,美观得体,吸引人,让人爱看,喜闻乐见。此外,要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和独特的个人色彩。因此,有魂、有形、有特色、有品位,文化内涵与艺术表现俱佳,是我所最追求的境界。尤其是门券专题,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大胆追求专题的艺术表现力是门券展集适应时代发展,走向雅俗共享的必由之路。因此,只有传承才能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发展。

    当然,过度美化的倾向,我们也要警惕,这个度,我认为是不能喧宾夺主,本末置。

 

    雨  人:讲的非常好。您那两部作品的题材均选取当地的文化,内容看似普通大众,但经过您的构思设计,显得非常精巧,均以小中见大取胜。面对现在还有很多券友在跟风制作展集,作品无特色的情况。请您谈谈门券展集的选材技巧吧?

    胡保平:专题选材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从自己最熟悉的素材中选题,只有熟悉,在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才有可能挖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第二、扬长避短,本土资源往往是自己最丰富的券品,是自己的优势所在。我的几部专题,都是以当地素材为基础创作的。第三、精挑细选,专题与传统展集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有选择性。关键是围绕主题、印证主题,不是越多越好,切忌简单堆砌。要学会忍痛割爱,在同类券品中尽量挑选早期券、全品券、珍罕券,以展示作者的收藏实力和专题的含金量。第四、切忌跟风,要追求个性,追求独创,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

 

    雨  人:许多新券友也想制作门券展集,但往往无从下手,券界又没统一、规范的券集制作的相关常识,所以他们非常迷惘。请您谈谈编制门券展集最基本的常识和编组门券展集最大的难度是什么?

    保平:我认为,门券专题最基本的要素是主题突出、标题醒目、层次清晰、选材精准、文字精炼,美观得体。最大的难度是有文化品位和艺术品位。

    对于新券友,我认为,关键是勤学多练。首先要认真学习别人的作品,有机会多出去看看券展的专题。对券研网上“莲花奖”的参展作品,我都要认真学习研究,无论从主题思想、文化内涵、作品题材、文字表述、整体布局,制作手法等方面找出亮点,要求自己尽量每部跟帖留言,发表意见,意在强迫自己认真分析,从中汲取可借鉴的有益经验。其次,要勇于实践,只要认认真真地制作两部专题,就可从中掌握一般的制作常识,为进一步提高奠定基础。再次,还要有人帮助,我们山西券协有个好传统,积极鼓励新券友做专题,帮助他们迈出第一步,鼓励他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尽快成熟。

 

    雨  人:您经常参加门券展览,也是制作展集高手,根据您的以往经验,请分析今后展集的发展趋势,哪些专题将成为热门的展集?

    胡保平: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民族文化大发展的进军号,按照我的理解,可概括为,历史是根,文化是魂,传统蕴涵着不可替代的民族基因。

    历史题材: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长河中,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可谓英才辈出。用门券中的人物、故居、纪念地等素材组集,反映重大的历史事件,无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传统题材: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鲜明特色,是爱国主义的根基和血脉,弘扬民族精神,离不开传统教育。用券集反映悠久的民族文化,倡导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潜移默化,有利于弘扬主旋律的时代风范。近年来兴起的红色专题热,正因为符合了历史和传统的特点,所以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此外,旅游门券的强项,风景名胜的展示,也应随着旅游与文化的日益紧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在挖掘文化内涵方面有所突破。

 

    雨  人:券研网举办的两届“莲花奖”券集赛,在券界引起了较大的影响力,已成为一个品牌栏目,请您谈谈电子券集赛的看法,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吗?

    胡保平:券研网开展的“莲花杯”电脑制作券集赛活动,为门券专题的创新发展,开辟了一条前景广阔的新路,对普及和提高券集制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必将在门券发展史上打上深深的烙印。至于如何改进,我已呼吁过,要坚决刹住图片随意缩放的倾向,以避免将门券展演变为图片展。同一切新生事物一样,门券电子展集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我们真诚地爱护它,培育它,就一定会促使它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雨  人:还想和你谈谈贴片的尺寸问题,现在的贴片都还是沿袭邮展的贴片规范,随着近几年各景点的门券印制越来越大,以往的小贴片显然已经不符合专题制作的需要了,券友间关于大小贴片的使用之争也异常激烈,谈谈您的看法吧!

    胡保平:贴片的大小之争,已有数年之久,核心是涉及券界不少老券友在多年的集券中,制作了大量的小贴片资料,如果推倒重来,势必浪费许多心血。我认为现阶段应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全国展从十五届就强调统一使用大贴片,这一规定不宜倒退;第二、省及以下地方展,则应灵活掌握。从发展趋势看,大贴片无疑更适合当今日益增多的大门券的展示。据我所知,山西有不少老券友,已经习惯了将资料册重新整理为大贴片的册子,天津的孟昭怀老师也将资料册改为大贴片。新券友则应及早养成使用大贴片的习惯。

 

    雨  人:门券收藏展览已经举办了16届,以往的评审标准显然不符合现今门券展集的评审,券友对每届的评审结果也颇有微词。您对门券展览分类评审有什么看法?

    胡保平:门券展集的分类评审,已经引起券界的广泛关注。目前,中券委理论工作部已起草了有关规则,有望在今年五月的宜宾会议上讨论通过,为今年十月石家庄十七届大展提供实施依据。

 

    雨  人:好的,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专场解答了门券展集制作的相关问题,今后再向您请教门券收藏中的其它问题,再次谢谢您!

    胡保平:谢谢您的采访,让我思考和梳理了不少问题,对自己也是一次总结提高的过程。但愿自己的粗浅认识,对大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上观点,多为个人看法,难免会有偏颇,如有不妥,欢迎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温馨提示:5月12日,网站将邀请王忠雄先生做客访谈栏目,敬请关注!

编辑:陈捷

姓名:王建池; 时间:2012-04-21 16:59:22

这一段话对本人非常有启迪:
“对券研网上“莲花奖”的参展作品,我都要认真学习研究,无论从主题思想、文化内涵、作品题材、文字表述、整体布局,制作手法等方面找出亮点,要求自己尽量每部跟帖留言,发表意见,意在强迫自己认真分析,从中汲取可借鉴的有益经验。”
保平老师礼贤下士、勤于探索的集券精神值得我等好好学习于实践。

姓名:王冰.; 时间:2012-04-22 00:25:23

山西券界的理论家.对门票的研究和表达都让我佩服.

姓名:郭林生; 时间:2012-04-22 07:20:03

保平深入浅出的阐述,彰显了大家风范。理论研究有造诣,实践上又身体力行,棒!

姓名:张吉安; 时间:2012-04-22 08:21:43

在十五届券展上看到胡先生平遥古韵的展集,就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这次专访中胡先生又详尽地介绍了展集制作的经验,受益菲浅,致谢!

姓名:张景生; 时间:2012-04-22 08:53:21

精辟的阐述,前卫的观点,给人以启示。

姓名:李新建; 时间:2012-04-22 09:45:34

上了一堂非常生动的专业课,原来对胡保平老师的专集感觉精采,现在知道为什么精采了。感谢采访者和被采访者!

姓名:于国琪; 时间:2012-04-22 10:46:05

雨人的采访报道都很精彩,我当好好学习.

姓名:王继平; 时间:2012-04-22 11:50:35

谢谢网站编辑老师辛勤劳动!很喜欢这类文章!盼精彩继续。

姓名:叶永坤; 时间:2012-04-22 12:20:36

保平老师对券研理论的阐述深入浅出,精辟生动,读后受益匪浅!
雨人的采访报道相当精彩,非常感谢!

姓名:张宝贵; 时间:2012-04-22 13:00:14

雨人采访有特色,会长谈吐有深度。吾观看后受益匪浅,谢谢两位老师精彩的访谈!

姓名:顾宗玲; 时间:2012-04-22 14:14:09

谢谢保平用自己成功的经验为专题制作指出了正确途径。

姓名:周新娥; 时间:2012-04-22 20:12:14

欣赏保平的专题是一种享受,看了雨人对保平的专访又是一次学习的机会,谢谢二位。

姓名:王庆堂; 时间:2012-04-22 20:24:39

看了胡先生的精采展集真的太好了,一部展集就象一册彩色连环画册一样美,我也想过这个问题,大凡几种展览如邮票是很美,可太小.老票证很珍贵但又较单调,只有门票才是五采纷呈的百科全书.所以各有不同的特点.中国人有个特点,一但有个出新肯定支持与反对各佔一半,就象王立军事件岀现后网上支持与反对总是在瞎胡吵,所以说自已想玩就玩,我行我素,我认为美不是错,<门券博览>刊每期都介邵一些展集,很有参考学习价值.您的制做展集方式是一种提升.有些朋友制作还有一定困难,制作的简单扑素也照样会出现优秀的作品,如<中国一九七六>.

姓名:张文革; 时间:2012-04-22 20:26:36

胡老师理论与实践并行的大家,因一篇小文《山西游记》与胡老师结识,并得到胡老师惠赠的平遥门券,今读此文景仰之情陡增,确为我等新手之良师。

姓名:陈明新; 时间:2012-04-22 21:24:47

与时俱进,放眼未来,开拓发展是硬道理。门券展集的创意、制作、观赏也不能脱离这个规律。“文化品位和艺术品位”是衡量一部券集水平高低的起码标准。感谢胡保平老师的精彩论叙。

姓名:都兴水; 时间:2012-04-22 21:59:09

保平讲得非常好,经验之谈,必将对大家门券展集的制作起到很好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姓名:崔艳红; 时间:2012-04-23 07:38:54

胡老师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前辈。

姓名:罗本舜; 时间:2012-04-23 09:33:29

胡老师的每部作品都是我制作专题的榜样。我还注意到在“券研网”和“朝花”上,胡老师的跟帖总是语言精练,内涵丰富。佩服!

姓名:赵建春; 时间:2012-04-23 09:43:57

感谢胡老师的精辟论述,为今后门券展览指出了一条可借鉴,可创新的捷径。

姓名:任文奎; 时间:2012-04-23 13:10:01

精辟的论述,精彩的采访。拜读了。

姓名:王丽荣; 时间:2012-04-23 15:43:18

精彩的访谈,精辟的阐述,给人以启迪,受益匪浅!谢谢雨人!谢谢会长!

姓名:郭效文; 时间:2012-04-23 18:10:15

感受、享受,祝贺胡老师!

姓名:曲克彬; 时间:2012-04-23 19:22:13

券集制作的好经验,感谢胡老师给券友上了一堂值得学习的课。

姓名:赵义方; 时间:2012-04-23 21:31:53

访谈有益,问答精彩,券界楷模,再创辉煌。

姓名:杨新渝; 时间:2012-04-24 17:56:21

从理论到实践深入浅出精辟论述,拜读了。谢谢二位。

姓名:秦曙韵; 时间:2012-04-24 21:11:46

胡老师制作券集的经验之谈,深入浅出,精辟具体。读后收益极大,谢谢胡老师谢谢雨人。

姓名:田子; 时间:2012-04-26 12:24:22

学习了!

姓名:徐彬; 时间:2012-04-27 20:12:18

胡兄的大作亲眼见识过,制作很漂亮,排版很合理,向您学习!

姓名:胡保平; 时间:2012-04-28 08:52:00

感谢大家的关注和鼓励,让我们互勉共进,增进友谊!

姓名:琥珀赏玩; 时间:2012-05-14 22:27:27

大专题、大手笔,精采制作!学习再学习!

姓名:刘洪利; 时间:2018-07-09 11:36:25

十分佩服!

姓名:张占芝; 时间:2018-09-07 12:02:45

问候胡部!

您的姓名
留言内容(不支持表情):
0/1024
提交

首页

搜索

电脑版

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