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集到一张武汉古琴台的门票,票幅不大,与北京市公交车票大小差不多,但是它记载了一个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门票左侧是发票联,右侧是副券,中间主体部分是《琴台知音》雕塑图。
武汉古琴台是春秋时期俞伯牙弹琴遇到钟子期,从而成为知音的地方,因为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里的生动演绎,这个故事家喻户晓。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大臣俞伯牙特别会弹琴。一次俞伯牙受晋王派遣出使楚国,乘船途经汉阳江面,突遇狂风暴雨,于是在龟山脚下停船躲避。雨过天晴后,俞伯牙心旷神怡,鼓琴咏志。正在弹奏之际,琴弦崩断,俞伯牙猜想有懂琴的人在偷听。原来是一个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樵夫钟子期在聚精会神地听琴,于是邀其上船续弦再弹。俞伯牙沉思片刻,欲表达高山之志,抚琴一曲。钟子期称赞道:“好!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俞伯牙又抚琴一首意在表现流水。钟子期又赞道:“弹得真好,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俞伯牙喜遇知音,便结为挚友,约来年再会。第二年,俞伯牙按约会钟子期,谁知钟子期不幸病故。俞伯牙悲痛万分,在钟子期墓前弹奏“高山流水”曲。奏后,俞伯牙因失去知音,悲痛万分,便扯断琴弦,摔碎琴身,决心今后永不鼓琴。由此,“高山流水遇知音”传为佳话,“知音”也成为典故。
古琴台并不大,东对龟山、北临月湖,景色秀丽,文化内涵丰富。主体建筑是一栋半檐歇山顶式殿堂,面宽三间,四周回廊,彩画精丽,金碧辉煌,檐下匾额上书“高山流水”四字。堂前有汉白玉筑成方形石台,传为俞伯牙抚琴遗址。台的中央刻有北宋书法家米芾所书“琴台”二字的方碑,四周石栏饰以俞伯牙鼓琴形象浮雕,镌刻十分精美。古琴台茶院迎门是置于黄瓦红柱内的清道光皇帝御书“印心石屋”照壁。用阴阳笔法刻镌而成,远看凸突而出,近看凹陷而入。还有清道光六年,湖北督粮道宋湘用一束竹叶代笔,题壁上诗,其字酣畅淋漓,大气磅礴。
门票上的《琴台知音》石雕,状摹的是俞伯牙与钟子期执手握别时的一个特写。俞伯牙鞠躬拱手,钟子期双手迎握。离别在即,他们的脸上都是异常悲切的神情。而站在俞伯牙身后捧琴的小侍女却是一脸的天真浪漫。只见她正低头对着手中托着的琴弦做沉思状,也许她正纳闷:仅一个晚上的邂逅,一个贵为大国的上大夫,另一个是穷乡僻壤的樵夫,他们怎么能够如此情投意合,难分难舍呢?朴实的石雕塑造的极为传神。
俞伯牙与钟子期结为知音的故事,荡气回肠,引人深思,千百年来在文人与民间广为流传,给中国文化增添了光彩夺目的一页。自古以来世间就有知音难觅的感叹,所谓千载难逢一知音。正如俞伯牙所说:“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知音虽然难觅,但并不等于说没有。历史上马克思与燕妮、唐玄宗与杨玉环、蔡锷与小凤仙、张学良与赵一荻等不就是知音吗?也正因为知音难觅,才有“士为知己者死”,才有“人生得一知己足以”,才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感触。
今天,汉阳古琴台不仅树木参天园林优美,而且已经成为知音文化的发源地。
【编辑:王建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