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宾简历
王忠雄:广东深圳蛇口工业区育才中学历史高级教师,已退休。60年代开始集邮,历任广东省集邮协会理事、深圳市集邮协会常务理事、蛇口工业区集邮协会副会长;广东省收藏家协会门券票证专委会副主任、顾问;深圳市旅游门券收藏联谊会会长、《深圳门票》主编。
1985年调入育才中学,开始尝试利用大中华历史题材邮票辅助历史教学,1992年荣获广东省教育创新成果二等奖。1995年编著出版《南山历史》,首次使用旅游门票作插图。同时开始收藏历史专题门票,并利用门票辅助历史教学。撰写《充分发挥门券的教育功能》发表于《中学历史教学》杂志。1997年组织举办“深圳市首届旅游门票收藏展”,除当地各类新闻媒体报道外,中央电视台连续一星期在午间新闻、晚间新闻等不同频道节目中播出。2000年在蛇口育才中学举办首次个人门票展。2001年主持广东省首届旅游门券收藏展。在全国第10、11、12连续3届旅游门票收藏展中,分别以券集《春天的故事》、《<中国历史>门券大观》、《券说苏东坡》荣获一等奖。《中学历史教学》杂志连续近5年以彩色版连载《<中国历史>门券大观》。

雨 人:王老师您好,感谢您能接受这次专访。
王忠雄:谢谢您的采访!
雨 人:首先想了解下,当初是什么原因让您从集邮转到门券收藏的?在诸多藏品中,您最喜欢哪枚(套)门券?
王忠雄:上世纪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我家的海外亲戚常常会寄些猪油、食品给我们。大人们的书信往来,让刚进初中的我接触到邮票,慢慢地就收藏邮票了。后来进了大学,读的是历史专业,刚好邮局推出许多成套的盖销票,很便宜,几毛钱一套,我就专选购历史题材的,很自然地就进入专题集邮。(到了70年代中国集邮界才从国外引入“专题集邮”)
1995年暑假,陕西师大附中一位历史老师赠送我许多西安的历史题材门券,介绍门券收藏,并推荐了《收藏》杂志,帮我从创刊号起一路补齐。我从里面认真研读有关门券的文章,促使我开始正式收藏门券,自然同样也是以历史专题为主。收藏与专业结合,兴趣与工作相结合,进而为工作服务,我认为是很多收藏者最理想的道路。
要让我选出最喜欢的门券,实在难以筛选。因为凡是我专题需要而又较难得的门券都喜欢,实在太多了。
雨 人:您从92年开始,首创系统运用邮票辅助历史教学,成效卓著。现在又开始运用门券辅助历史教学,当初您是怎么想到用邮票和门券辅助教学的?用门券辅助教学有哪些好处?有想过今后在全国推广普及吗?
王忠雄:我从80年代末开始利用历史题材的邮票辅助历史教学,编了一部专题邮集《集邮与<中国历史>》近200张贴片,作为教具用于课堂教学,受到学生欢迎。但是也有局限性:邮票身价太高贵,天天带进课堂,使用实物投影仪,容易受损。后来发现门票品种更多,票幅大,图案漂亮,文字资料更丰富。1995年国庆节正式集券,并逐步引入课堂。挺疯的,收效也很大。1996年就编出《上古—秦史话》参加了西安的第9届全国展,虽然没得奖,但同时寄去的《充分发挥门券的教育功能》却被第3届全国旅游门券收藏理论研讨会评为“优秀论文”。2000年4月第一次搞个展,主要内容就是《<中国历史>门券大观》,按照教材分18章,1000张贴片。
上课时,使用彩色实物投影仪把门票投放到银幕上,可以导入新课,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单元复习、期末复习时,贴在走廊橱窗上,学生会更系统地学习。学生欢迎,市、区教育局也多次推广表彰。全国发行的《中学历史教学》杂志多次刊登我的有关门券文章,并连续5年以彩色版连载《<中国历史>门券大观》。

连载的刊物

连载一

连载二
接下来的目标是不断充实、完善有关票品,编写文字,争取出版作为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参考资料和大学通识教育的教材。这也是许多同事和朋友对我的期望。当然,集得久了,票也多了,顺带也就形成许多不同的其他专题,要不断补充、整理,所以总是感到时间不够用,忙得很。
雨 人:我们也非常期待您的大作早日出版。96年,是什么原因让您想到要发起筹建“深圳市旅游门券收藏联谊会”?联谊会到2001年才正式成立,能说说这一路的艰辛历程吗?
王忠雄:96年国庆节西安主办全国九届展。深圳有两人参展,一部是我的《上古——秦史话》,另一部是深圳盐田港的券友(也是邮友)牛安先生的《故宫》。我们商量给组委会写幅贺词,为了响亮些,便打出“深圳市旅游门券收藏联谊会(筹)”的旗号。
97年元旦,我们又在深圳莲花北村(全国城市物业管理优秀示范单位第一名)举办了“深圳市首届旅游门票收藏展”。深圳三大报、两个电视台都作了报道。出乎我们意料的是,连中央电视台也在元月3日至8日的“午间新闻”、“晚间新闻”等不同节目频道中播出。因为我们都是在职人员,平时工作忙,平时都是单兵作战为主。2001年,为了在深圳筹办广东省首届旅游门券收藏展,更多的券友聚集起来了,热度升高了,经过多次讨论和协商,才在2001年11月11日通过《章程》,选出理事会,出版会刊《深圳门票》。

曾策划举办的展览门券
雨 人:您策划组织过大型的门券展览交流活动,您认为当前门券交流活动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王忠雄:搞大型的门券展览有两条最重要的前提:1、券协本身团结齐心有力量;2、取得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协助与配合。两者缺一不可。广东省首届门券展在深圳成功举办,除了全省券友的团结努力外,我们争取到蛇口工业区宣传部3万元拨款,蛇口招商地产免费提供豪华玻璃展厅,深圳最高的赛格大厦提供71楼观光大厅展场,旅游公司提供豪华大巴和优惠客房,老板免费招待晚餐海边赏月,景点提供优惠门票,广州和深圳的工会部门及集邮协会支持……给大家留下了永久的美好记忆!


雨 人:券友对券商看法不一,您认为门券藏家与券商之间的关系怎么处理才是合理、良性的?
王忠雄:上个世纪门券交流基本上是物物交换,1比1或1比2.。我有一枚毛书《长恨歌》仙游寺券,就是96年底宝鸡的一位券友,用100枚门票为我换来的,后来我用在《券说苏东坡》集里。随着集券活动的发展,集券队伍的壮大,各地交流会的举行,以及网上交流的便捷,售与购成为主流,“券商”产生了。其实纯粹意义上的“券商”极少,绝大多是集券顺带售券,以券养券。说实在的,我非常感谢券商!感谢他们的奔波辛劳,为券友提供了大量偏远地区或鲜为人知的景点门券,大大丰富和完善了我们的券集。当然也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我认为双方都要以诚信为本,诚信待人,多站在对方立场想问题。《深圳门票》创刊10余年一直“反对假票、商品票和高价暴利票”!晋商、徽商兴盛几百年,其为商之道,值得发扬。
雨 人:券友经常会被人询问门券值多少钱的尴尬问题,您觉得门券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每件藏品都有其自身的价格与价值,在您看来“价格”与“价值”能否等同?
王忠雄:我在1996年12月《中学历史教学》发表的《运用门券辅助历史教学的体会》一文中,提出门券的6大功能:凭证功能、纪念功能、宣传功能、审美娱乐功能、知识功能、教育功能。不同人侧重点不同。对我来说,收藏门券,主要是为了增长知识和积累教学资料。
“价格”与“价值”是不能能等同的。价值分为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两方面。 交换价值体现为价格,在一定的时段和地域范围内,价格差别不大。但是使用价值就因人而异了。一枚简单的绝版字券,可能白送人都没人要;但是有人因其专题需要,却踏破铁鞋无觅处,愿意花高价求购。譬如,一枚“张载祠墓”单色薄纸简易券,毫不吸引人。但因为张载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我讲宋明理学时要讲到他,而这又是唯一与张载有关的门票,所以我十分喜欢。

雨 人:您有三部券集曾在全国门券展上连续荣获一等奖,邮集也经常获奖。制作展集您有丰富的经验,对刚起步的券友,您有什么好的建议?随着电脑的普及,门券展集装饰越来越美观,但有些券友认为还是应回归到最初的白底无装饰。谈谈您的看法?
王忠雄:惭愧啊!其实我也是在不断地摸索学习之中,说不出个子丑寅卯。不过,编制展集,不论是传统类还是专题类,一定要选自己喜欢的、熟悉的、手中素材较丰富的专题。找一、两本有关的专业书,认真通读、钻研,结合自己的藏品实际,确定该专题集的主题、范围、章节,评估自己尚缺的门券数量等。
譬如您打算组编长城专题吧!必须先做好功课:读读文物专家罗哲文的《长城》、《长城史话》,了解长城包括春秋战国长城、秦长城、汉唐长城、明长城。它们的位置不同,修建的目的与作用也不同,总长度在10万里以上。明长城从虎山到嘉峪关8851.8公里,分为“边墙”、“次边”和“辽东边墙”3大块。已知发行门券的长城景点70处以上,不同版本的长城门券几百种。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或全集,或侧重某一段。
如果要集某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要想把故事讲得生动、深刻,必须首先认真研究有关历史知识,搜集相关门券,尽量挖掘和拓展有关材料。我在天津12届展获一等奖的《券说苏东坡》,除了以苏东坡一生行踪为线索,收集全国14个省区80多处与他有关的重要遗址、胜迹和纪念地的门券,重点介绍他在各地的政绩和他的有关诗词、散文和书法绘画作品外,更进一步把他的仕途归纳为“三起三落”的分期;考证了他在62岁从惠州再被贬到海南岛时,把身边书籍藏于潮州开元寺的史实;还说明苏东坡并不是如一般人所说的属于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旧党、保守派,而是“因主张先整顿吏治再行变法”,才与神宗、王安石发生冲突的,变法的失败证明苏东坡是正确的。我认为把编组券集与历史研究结合起来,更有意义。

《券说苏东坡》券集贴片赏析
关于贴片的美化问题,我觉得贴片过度装饰美化似乎没有必要。门券本身就是艺术品,应该突出门券本身的美,不要喧宾夺主。
雨 人:编印刊物要花费很多的资金,您主编的《深圳门票》刊物质量高,还免费赠阅,是什么原因让您一直这样坚持着?您谦虚大度的处事风格值得我学习,您发起的券刊“有奖求刺”的举措是券界首创,谈谈您的初衷?
王忠雄:组稿、编辑、排版、找外省小厂印刊,买打折邮资封按印刷品寄,其实经济上也花费不大,个人负担得起,就不麻烦大家了。
1978年恢复高考后,我由原来教语文转教历史。文史不分家,我对文字的运用一直很重视。《深圳门票》虽然是区区小报,也不能因我的失误而误导券友。所以我在小报和几个网站上公开发布《有奖求刺启事》:“无论从文稿内容到版面形式,从标点符号到字词句式,凡10天内来信,既不留情面又言之有物者有奖”。我拿出一些难得的好票当奖品,请读者批评、挑刺,既提高了小报的水平,自己也获得进步。其实我还是赚了!

《深圳门票》创刊号
雨 人:资金一直是办刊的瓶颈,随着新老券友的更替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的门券刊物有萎缩或淘汰的趋势吗?请谈谈您的看法。
王忠雄:网络的发展压缩了纸质券刊的空间。但在多元的社会里,纸质券刊还是有其市场的,在可以预见到的历史时期内,纸质刊物大概不会完全消亡。《深圳门票》原是双月刊,2001年起,因人手不足,改为不定期刊,一年3期。内容除简明报道广东和外省的重大集券要闻外,侧重知识性、资料性和趣味性文稿,颇受欢迎。在我们的读者群中,许多是十几年一贯长期寄来回邮封的券友。经常有人因邮寄丢失,都会来信请求补寄。我认为质量是刊物的第一生命。如果一张小报不能吸引人,仅瞄两眼便被扔进纸篓了,没有社会效益,自然会被淘汰了。
雨 人:谢谢王老师精彩的回答!欢迎您下次继续做客“雨人访谈”,谢谢!
王忠雄:好的,谢谢!
温馨提示:5月22日,网站将邀请郭礼典先生做客访谈栏目,敬请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