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1019初到李庄

——摘自第三篇笫二章《李庄情深》

宜宾市:赵宜生
显示日期2012-05-17;访问次数:293; 电脑端

《三城往事》节选交流之七

TY1019初到李庄

——摘自第三篇笫二章《李庄情深》

赵宜生

2012.05.17

  停靠在宜宾合江门码头的长虹轮汽笛一声长鸣,缓缓驶出港口,开始了又一天的长江航行。我扶着栏杆站在上舱甲板边,没有感到冬天的寒冷,却迎着河风显得格外兴奋。自到成都上学后,已经有六年时间没坐过江轮了,现重又体验着乘风破浪的感觉,能不兴奋吗?何况前方还有我就要见到的恋人。望着渐渐退去的江岸,我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轻声哼起了歌剧《江姐》中的《川江号子》:“长江流水长又长,波浪滚滚向远方,高山悬崖挡不住,冲出三峡到海洋……”

  四十分钟后,船抵李庄,我看见章蓉站在码头上,亭亭玉立,像尊女神,系在脖子上的乔琪纱巾让她平添了几分妩媚。上岸后,她带我到镇招待所住下来,并说,糖厂的临时食堂就在这招待所的后院,吃饭很方便。李庄生活低廉,单人间每日房价四角钱,真够便宜的。

  章蓉这一周上中班,即下午4点至半夜12点,几乎整个白天都可以和我呆在一起。

  李庄镇东距宜宾市19公里水路,地处长江南岸的李庄坝,因镇境有一天然大石柱俗名“李庄”而得名。李庄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即为僰人聚居地,属古僰国、僰侯国地。南朝梁武帝时设南县,到清朝咸丰年间,李庄已发展成为南溪县最大的场镇。抗日战争时期,国立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央营造学社等多所高等学府、研究机构从北平、南京、上海辗转迁至李庄,李庄成为抗战后方的文化中心之一,梁思成、林徽茵等许多著名的专家、学者、教授在此居住和工作达数年之久。

  李庄镇古建筑规模庞大,布局严谨,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明、清时期川南庙宇、殿堂建筑的特点,古建筑群中的木雕石刻做工精细,图像生动,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镇内羊街、席子巷等街道民居,风格古朴,反映了明、清时代川南乡镇的民风民俗。镇内建筑群,现较完好的保存的,有明代的慧光寺、东岳庙、旋螺殿,清代的禹王宫、文昌宫、南华宫、天上宫、张家祠等。

  午饭后,在招待所休息,这房间便成了温馨甜蜜的两人世界。

  章蓉上班后,我独自一人来到镇街转悠。小镇不小,有几条不算长的正街和一些僻静巷子,街道、铺面、单位、住户,到处清洁卫生,干干净净。用石板铺就的街面和许许多多木结构的古老建筑,显示了李庄镇的简朴与古老。街上行人稀少,市面也不热闹,显得闲散幽静。长江从镇北奔流东去,镇南、镇东和镇西均是一片平坦中有浅丘的土地,麦苗青青,翠竹丛丛。李庄很美、很纯、很洁、很静,让我觉得好像到了一处人间仙境,要不是镇东糖厂的机器声和运输甘蔗的汽车奔驰,这里可真是一座难得的世外桃园。

  ......

  第二天,难得的冬阳。

  在李庄赶场是件很有趣的事情,原来听说过赶场,可我从小到大都未赶过,今天是有生以来第一次。

  赶场,是四川乡镇的一个特色,其实就是城乡物资交流的一种形式。一种最简单、最实惠的形式。

  李庄镇的几条正街,平日行人稀少,冷冷清清,到了逢场天却一下变得人山人海,热闹非常。周围的农民天一亮就挑着、背着自己的农副产品,步行数里、十数里乡间小路,从四面八方来到镇上,镇里的店铺则全部开门为他们服务,还有从各处赶来的货郎也挤身其中。居民们,甚至宜宾的一些市民也在赶场天来买既新鲜又便宜的农货。蔬菜、水果;家禽、家畜;鲜鱼、黄鳝;鲜鸡蛋、鸭蛋……应有尽有,丰富多样。整个李庄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川流不息,往来如潮,高声叫卖的,讨价还价的,组成了一支恢弘雄壮的赶场交响曲,回荡在整个场镇上。

  章蓉陪我融入拥挤的人群,我们并不打算买什么东西,只是被这情景所感染,想凑凑热闹,亲身体会一下而已。

 “你这白菜苔怎么卖?”我问一农妇。

 “两分钱一斤。”

 “鸡蛋呢?”

 “二角五一十。”

  一样未买,转到另一条街,我越发来了精神,章蓉虽不愿在此拥挤,但她乐意陪着我,让我体验这乡镇的风土人情。

 “这鸭子咋个卖?”我又在问价钱。

 “五角钱一斤。”对方回答。

 “四角卖不卖?”我还价。

 “四角五。”

 “贵了,不要。”章蓉替我回答后拉着我赶忙走开,并说:“走吧,别问了。”

 “有什么事吗?”我不解。

 “你不知道市价,如果还的价钱人家要卖给你,咋办?”

 “不要就是。”

 “你说得简单,这赶场买卖的规矩你不懂,还了价不买,有的算了,有的就要和你扯筋筋。”她说:“旁人评理也是你的不对,还要劝你买了。”

 “啊,还有这种情况。”我不禁伸了一下舌头。

  两人从镇东头出来,不远处便是糖厂,章蓉说要回宿舍拿点东西,我跟着她到了寝室。

  李庄糖厂的宿舍,无论家属宿舍还是单身寝室,都是用“干打垒”的施工方法建成的。所谓“干打垒”,就是用李庄河滩上遍地都是的鹅卵石加水泥沙浆垒一米高的基墙,往上再用竹片抹黄泥砌到顶,里外刷一层白石灰,装上窗子即成,屋顶盖着小青瓦。这种结构的建筑虽显简陋,但省时、省工、省料,投资不多,经济实惠,符合当时 “重厂房、轻宿舍”的建厂方针和“增加生产,励行节约”的时代精神。

  章蓉的寝室共住四人,陈设简单,倒是姑娘们的床上收拾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

  此时室内别无他人,章蓉说:“你坐会儿,我到锅炉房打瓶开水,要看书枕头下有。”

  她出去后,我果真掀起她的枕头,见下面有一本《艺海拾贝》和一本《中国青年》杂志,还有一个装满信纸的厚厚的信封,我想抽信纸看看,但转念一想又放了回去,随手拿起《中国青年》翻了翻,看见一首《篱边花开》的诗很有趣,不觉读出声来:

  我和那姑娘抚育这座园林,

  像所有的母亲一般温存:

  给牵牛花梳那卷曲的长发,

  替红玫瑰理好绿色的舞裙。

 

  我们的园林像个幸福的家庭,

  但总不敢问她:“我们像不像这家庭的双亲?”

  昨夜,她却羞涩地告诉我,

  说她从心底喜欢上了一个辛勤的园丁……

 

  我的心陨星般往下拽沉,

  像坠进那口冰凉的水井,

  难道她已经听懂了我心弦的响声,

  要我把火花去点燃另一位姑娘的芳心。

 

  这回事难坏了园丁,

  我走进园门又打转身,

  因为看见姑娘在井边焦急地等着,

  我不愿妨碍她等待春天的黄莺。

 

  花瓣上的露珠被朝阳吻干了,

  还不见有小伙子的踪影,

  我第五次鼓起勇气才走进水井,

  她却轻声地怪我:“为什么这么晚才来,

  ……花若枯了,你还算辛勤的园丁?”

 “你在读《篱边花开》?”章蓉提着水瓶回来:“不错吧,这首诗既含蓄又抒情,写得很有水平。”

 “读起来感觉很随和,很亲切,也很有韵味,确实写得有水平。”我放下手中的《中国青年》,问她:“你那厚厚的信封里装的是什么好东西?我想看可没敢看。”

 “你为什么不看?”

 “那东西没经过你同意能看吗?”

  她一下笑了起来:“你还是一个君子嘛。”

 “差点就做小人了。”

  她继续笑着:“你说我回来拿啥子?就是拿这个信袋,给你看的。”

 “啊,原来是为我准备的,里面是些什么?那么厚。”我好奇地问。

 “是一封长长的,内容零零星星,我日积月累写成的,想告诉你却又没发出去的信,说是信,它没有台头称呼,也没有署名收尾,算不得真正的信。我没写日记了,这就是我的心跳和脉搏,宜生,你看了就知道是什么了。”她把信交给我后又说:“现在不要看,要吃午饭了,等下午我上班后,你一个人在招待所慢慢看。”

  我点头答应。

  午饭,二人在正街一家饭店品尝远近闻名的“李庄白肉”,肉用青花瓷盘盛来,像复式花瓣一样排列有序。章蓉夹了一块放在我的碗里说:“你知道李庄白肉为什么会远近闻名?”

 “不知道。”我说。

 “我也是前不久化验室在此聚餐时才听说的。”她娓娓道来:“李庄白肉有三大特点使其出名,第一是用料精,二刀或坐臀,肥瘦相宜,肉质细嫩;第二是刀工好,切出来的肉既大又薄,一块块大如巴掌,薄如蝉翼,外观引人;第三是调料美,那蘸水的味道是独一无二的,蒜泥清香,咸淡适中,小辣微甜。”

  我蘸上调料放进嘴里一尝,果然不错,嫩、香、鲜;不肥,不瘦,不腻。

  切了半斤,章蓉吃得很少,几乎都进了我的口中。

  饭后,我们回到招待所休息,一直呆到上中班的时候,临走,她将头发梳理好,还不忘嘱咐我好好看那一叠信纸。何用叮嘱,我无论如何也不会忘了吐露于字里行间的她的心跳、她的脉博。

  ●宜生已离开宜宾三天了,大雨一直下个不停,心中忧雨,更担心北上征途的他,不知路上平安吗?现在到了什么地方呢?

  十几天的甜蜜相聚,他高大英气的身影无时不浮现在我的心田,那一情一景,一处一地,随时都会激起我的深深的怀念。宜生啊,你可知道,我对你的爱之深、思之切。

  深秋的夜十分恬静,我却怎么也不能入睡,这颗心儿早已飞到远方,飞到了宜生的身边。昨晚,我是轻轻的呼唤着他的名字才渐渐睡去的。梦中,我们又相会在一起,走上了郊外的那条小径,我高兴得跳着、跑着,他欢快地向我追来,我笑啊,笑啊,竟然笑出了声来,一下惊醒,时钟才凌晨五点,我后悔为什么要笑出声来。

  ●不知宜生工作分配没有,心中很是为他担忧,孤身在外,脚踩生地,周围生人,处境定然困难。他来信不言愁,但看得出还是心烦。报到迟了,剩下的岗位能好?可他是因公啊,这一点谁会去考虑和照顾?我帮不了他,只有在心中祝愿:快乐点,看开些,身体健康是革命的本钱。

  ......

 

 

【作品编辑:郭林生,网页编辑:张宝贵】

编辑:张宝贵

姓名:郭林生; 时间:2012-05-17 06:41:41


心猿东渡长虹轮,
意马难栓初恋心。
李庄白肉传情意,
章蓉心语纸上寻。

姓名:陈捷; 时间:2012-05-17 07:59:06

情真意切!!!!!!!

姓名:周新娥; 时间:2012-05-17 20:10:24

往事感人。

姓名:顾宗玲; 时间:2012-05-18 14:51:40

永远甜美的回忆.

姓名:赵义方; 时间:2012-05-26 15:02:57

赶场,我们这儿叫赶集,很是热闹的。

您的姓名
留言内容
0/1024
提交

首页

搜索

电脑版

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