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1024从《马未都说收藏》说开去
陶万春
2012.05.22
保定历来有首都南大门之说。借地利之便,保定人往来两地着实方便。上午还在清末民初所建的西大街闲逛,晚上早早就坐在三丰路保定会馆品味着直隶官府菜的美味佳肴。朋友问今天上哪转了转,敢情是北京恭王府和琉璃厂文化街。
去年深秋的一天,再次踏入京都798艺术区,在观展博物馆一偶倘佯。不知是谁眼尖,瞧见了馆主马未都先生。同行的数人,欢呼雀跃地从馆内窜出,问长问短。片刻我冒昧地问了一句:可与先生照相、是否收费?身着中式对襟褂子、满脸和气的马先生笑答:你们大老远来参观,就是我家的客人。不收费。想怎么照就怎么照,站着、坐着和躺着都行。于是,有了这张和京城收藏大家的珍贵照片,回保后我放了一张八寸的,恭恭敬敬地挂在墙上。
好长一段时间,我都沉浸在与马先生邂逅的幸福感之中。意犹未尽,又购来《马未都说收藏》一书,每晚在灯下细细品读。联系本人从事的门券收藏爱好,有了几点粗浅的见解,记入笔端,以与众人分享。
门券收藏蕴涵文化。马未都先生从家具入手,然后是陶瓷、玉器,最后是杂项。皆属于收藏的大类。不像是门券,轻飘飘,一张纸,且历史短暂。出世百年有余,盛兴三十余载。但不容置疑,门券虽小乾坤大,数寸之地有文章。她蕴含着古建、风光名胜、书法、绘画、诗词、印刷、制版、年代印记等诸多信息。可以说张张门券的集合体就是一部大百科全书。若干年来吸引着无数痴迷之人乐此不疲,就是明证。有的人花去数百上千元奔波某地,就为购得或淘到几枚门券,足见门券的文化魅力之大。目前,门券虽然是大众收藏,受众小项,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门券退出历史舞台大限的临近,门券会愈发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
门券收藏贵在研究。马未都先生在报社当过编辑,写过电视剧,后来入了收藏行,一发而不可收,成为京城乃至全国收藏界标志性人物。他对古人如此丰厚的遗存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和无限的敬意。他著书立说、登上百家讲坛、入高校讲学、创立了全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他从骨子里喜欢收藏,从全方位考证藏品,给自己也给圈内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反过来看咱们门券界,能有几个与马先生比肩的人物。绝大多数人炫耀的是自己藏有门券多少枚,头顶上争戴的是协会某某长的头衔,而不愿在门券专业研究上下一点功夫。鄙人认为,门券收藏应经历收集——整理——做专题——研究——出成果等五个阶段,方能展现藏着的水平。否则,你就是一个会画画写字的工匠,而永远成不了大师。
门券收藏难在传承。马未都是收藏大家,且有大境界,他出言在自己百年之后。将观复博物馆及所有私人藏品无偿捐给国家。这就是大家的范儿。回头再看门券收藏界,这样的人物廖若星辰。本来就是一种小家碧玉的物件,斤斤计较者众多。再者,人员老化,后继乏人,也日益呈现。去年,听说上海一前辈过世,八女皆不待见老爷子留下的一堆“宝贝”,老伴急寻接盘之人,门券、字画、瓷器等整体作价三十万元转让之。我估计到目前尚无结果。有一部电影叫《南京!南京》,我们界内应该警醒地喊出:断代!断代!家人不喜欢你的门券,各级政府无馆接纳你的门券,故你的藏品只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当你长眠不醒时,仅会有几个券友捧一束鲜花来到墓前,喃喃地说:这哥们玩了一辈子门券,却偷偷地躲在这藏起来了。此时,月淡风清,只有你记得,你曾经玩过那东西。
炎热的夏天悄然而至,知了正在运气,准备在这夏季里鼓噪一时。有着2300年历史的这座小城,街巷胡同里仍旧在飘荡着直隶遗风。各色人等还在旁若无人的玩着所爱的珍藏。
把玩南窗下,陶醉酒一杯。
活在当下,谁知明天会发生什么。


【作品编辑:郭林生,网页编辑:张宝贵】

编辑:张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