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1032阅读随笔

沈乃炜
显示日期2012-05-30;访问次数:379; 电脑端

TY1032阅读随笔

 沈乃炜

2012.05.30

  近来案头放着几本书,闲暇时交换着翻阅,它们分别是李小琳的《静水深流》、李世庄的《思历痕影》和赵宜生的《三城往事》。其共通之处,在于均是个人工作、生活的经历和思考的留存。前两天又收到宜三中高59级校友张允湘教授捐赠给母校的《张允湘教授简介》,浏览之间,隐然有所悟。将手边几本书一叠加,感受渐渐明朗起来。

  几本书的作者,大抵出生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张允湘教授略早于此,李小琳执行官略晚于斯。因为和我大致不存在代际差异,所以阅读之中,作者的言谈举止宛在眼前,待人接物颇能认同,所感所思也觉相通。这种亲切与默契,使我乐于几本书的阅读,并觉出了这一代人中的一些可贵之处,许是当下青年应予借取的。

  其一,善于拉起思想的犁耙。哲人云:“我思故我活。”生命的意义真要追询超出生存的部分,恐怕正在于此。李世庄担任市教育局主官多年,“难免不观察和思考,思考过去和未来,观察自己和别人。”出的书命名为《思历痕影》,文中如《关于建教育“强市”、“强县”的思考》、《对职教工作的思考》、《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回顾与反思》、《反思与困惑》等篇均冠以“思”字。李小琳在《静水深流·自序》中也云:“……尤其是这几年,经历了很多事情,我也逐渐领悟到做人、做事、做企业的诸多奥妙,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反思、总结,对生命本原和人生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常和朋友、同事探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体味‘四个合一’(天人合一、义利合一、知行合一、人企合一)的丰富内涵;从自己做企业的历程中感悟‘责任、诚信、智慧、价值’的核心价值观,努力发掘人生的意义,实现自身价值。”两李分别有着不同的“官价”,在吏治环境尚待澄清、许多官员热衷于应酬和“政绩”的今天,他们有一份“静水深流”的沉稳,拉起思想的犁耙,在芜杂的旷野留下自己人生的“思历痕影”,实属难得。而赵宜生一辈子搞体育,却在花甲之年捧出一本《三城往事》的自传体长篇记忆文学,可见是头脑与四肢一样地发达;张允湘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两次提名参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其在科技学海中遨游、探索可想而知。

  其二,理想主义的充沛激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青年,大多充满理想,充满自信,充满追求。那时的物质生活也许欠缺甚至匮乏,但心灵的充实、精神的健旺与勃发的青春相得益彰。我们且听张允湘教授的《学院颂歌》:“今天,我们静静地吸取、咀嚼,静静地思考、倾听;明天,我们将用静中积累的力量,去撞开科学的大门,去攀登世界科学顶峰,去创造人民的幸福和祖国的繁荣!”再听听他的《向古城,前进!》:“向西安、前进!前进,向社会主义的长安古城,人生最灿烂的年华,最美妙的时辰,怎能让它虚度半分?应该把它交给党、交给革命,交给祖国和人民!让它走上最需要的岗位,让它远走高飞冲锋陷阵!”而几乎同一时间还在宜宾市三中高中就读的赵宜生,也在参加劳动中抒写着自己的情怀:“冒着寒风,顶着冷雨,踏着无边的野草,我们植树在七星山顶。锄头翩翩起舞,干劲高昂凌云,视雨为洗浴风为擦身,战斗气氛洋溢在整个山岭。”李小琳充满感情地述说自己的一个愿望:“就是用爱心,去帮助那些与病魔抗争的孩子们;用真情,去点燃希望之光,让所有处于困境、迷茫的孩子们,不再无助、孤单。”(《静水深流·爱的心愿》)而当有的地方媒体对本土教育责难有加,媒体声名大噪、社会市民大哗、教育元气大伤之际,李世庄“痛不觉痛,痛定不思痛,痛后忘痛,痛不忍痛疗救,这是令人痛心的大痛”的痛切之言,又表现出了一个负责任的教育工作者多么深沉的感慨、愤激和忧虑啊!在理想主义的大纛下,充沛的感情正是勇于担当责任和坚持不懈地追求的催生剂。

  其三,生活态度的严谨缜密。在这一代人眼里,玩世不恭从来不是他们的选择,得过且过从来不是他们的方式。他们严谨的生活态度,从他们成书的特征上也能明显看出。《思历痕影》是1997—2006年十年间李世庄文稿的一个汇编;《静水深流》是1994年受命创业至2007年末李小琳积累的管理和做人的点点滴滴,而她有一个习惯,“每年我都把各种场合的发言、讲话和自己发表的文稿,乃至信件、媒体记者的访谈,自编成《心路历程》”;《张允湘教授简介》中罗列的论文、科研成果,固然体现出科学家的严谨,但附录中中、小学时的毕业证、成绩单以及“母亲逝世前后的日记”,却无疑呈现的是生活中的严谨;《三城往事》中赵宜生艺术化地再现了自己六十年的生涯,我在宜三中与他共事20余年,许多事也是共同经历的,却是在他的作品中才唤起了当初的具体回忆,书中的许多资料是原始性的,部分章节就是由本人的日记摘编而成,足见赵宜生是何等严谨细致一个人。

  其四,“行万里路”的游学。我受老赵之托为《三城往事》作序时,曾写下这样几句话表明三中情结和共事缘份是作序之因:“1997年我走上副校长岗位,曾担任女足领队,平常训练、外出参赛与老赵接触更多了。每到一地都有参观市容、了解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掌故的共同爱好。”《三城往事》中确有大量笔墨描写山川形胜,交代历史掌故,而赵宜生收藏的4000余种全国各省市景点门票也是一大佐证。《张允湘教授简介》编印了相当一部分张教授的照片,既有家人之情的,也有同学之谊的;既有家乡祖籍的,也有港澳欧美的。从他对照像的乐此不疲、拍摄时的选景以及照片的分类珍藏,可看出他的游历也是在广见识。李小琳近年繁忙公务之中,返回祖籍关心高县发展,资助贫困儿童也有好几次,她的《静水深流》自序取名为《实践有甘苦,学习无止境》,对践行之道和此中收益也是很有体会的。回溯中国文化的历史中,山川遥迢,江河阻隔,车马劳顿,风餐露宿,曾是多少古代文人的游学之旅。而正是在月明星稀之时,鸡鸣狗吠之中,茅屋炊烟之下,松涧菊篱之侧,诞生了多少传世诗文!当代人也许太过依赖交通工具,太过迷信电脑网络,一切在匆忙中过去,一切在虚拟中经历,实在需要一种返朴归真的游学。

  其五,较为深厚的人文积淀。历痕影》掩卷,对《反思与困惑》(代跋)印象颇深。李世庄将现实中的困惑接驳到《血酬定律:中国历史的生存游戏》、《理想国:正义与非正义的哲学诡辩》、《君主论》等哲史著述中去研判,在和智者的对话中消解、排遣、释然和超然。李世庄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打通文史,勾联天文地理似是自然。而赵宜生与张允湘,一是搞体育,一是钻科学,“术业有专攻”之外,文史知识和个人才华也令人刮目相看。赵宜生向有写诗填词之习,所历风景,随笔写来,颇有情趣;工作生活中,老赵能信手拈来古典诗词,甚至口吐莲花道出禅机。张允湘教授显然也非一头扎进实验室出不来的学究,书中附录的大学期间的诗歌虽然脱不了时代的窠臼,但热情和才气仍能打动我。“母亲逝世以后的日记”则可从日常的文墨之中看到“书香门第”出身的张教授所受的中国传统道德与文化的浸润。李小琳女士认为“‘静水深流’,实为我个人为人处世、工作、学习、生活的点滴感悟的提炼,是我自孩提时代就受中国文化精神的熏染和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一点心得。”《静水深流》中专门有一篇《文化与战略》,已是从宏观上阐释企业战略的文化观。余秋雨先生称“本书对东方哲学的取向,一是道家的‘水’,二是佛家的‘静’,三是儒家的‘和’,都切中了要义。用古典智慧来照亮自己的管理实践,照亮自己的人生哲学和处世原则。”没有深厚的人文积淀,何来融贯三家的著述,又岂能赢得大家如是评价。

  粗粗浏览之余,未必能得以上诸君书中的真昧。但也就是这些初步的感受,就足够让我在未来的生活中受用矣。

 

 

【作品编辑:郭林生,网页编辑:张宝贵】

编辑:张宝贵

姓名:郭林生; 时间:2012-05-30 06:24:47


阅读索真谛,
随笔非随意。
文化需积淀,
人生求价值。

姓名:赵义方; 时间:2012-05-30 08:34:17

人生感悟,至理名言。

姓名:赵宜生; 时间:2012-05-30 10:37:44

退休度日常温书,用脑防衰勤如初。妙语佳句仍喜爱,字里行间寻珍珠。
理想当有促奋进,切莫虚度畄悔恨。短暂人生路行急,欲谋事业先自信。
古人勤学多出游,痴迷电脑实践丢。亲尝香梨方知甜,脚踏实地无隐忧。
学习态度应严谨,纵观古今皆为本。细致积得好素材,何愁诗文不上品。
人文积淀当提倡,传统经典如大讧。滋养中华三千牟,陶冶情操流芬芳。
四书读后话感悟,沈君治学有建树。我阅随笔发小议,斜阳唱晚再学步。

您的姓名
留言内容(不支持表情):
0/1024
提交

首页

搜索

电脑版

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