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封面图案是甘肃炳灵寺石窟菩萨造像。三枚门票是炳灵寺石窟精华169窟佛造像和壁画图案。 炳灵寺石窟始建于西秦国建弘元年(420年),后历经北魏、北周、隋、唐,不断进行开凿扩大,元明时期仍有整修绘饰,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现存窟龛183个,共计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画约900平方米,分布在大寺沟西岸长约200米,高60米的崖面上。分为上寺、下寺、洞沟、佛爷台等处。炳灵寺在魏晋时称唐述窟,是羌语“鬼神窟”之意。唐代称灵岩寺,宋代始称炳灵寺。“炳灵”,是藏语“十万佛”的音译,意译即汉语的“千佛山”、“万佛洞”。 炳灵寺石窟是“西域”佛教向东传播的代表性石窟之一。这一时期佛造像,手法简练,肢体半裸,衣裙飞动,姿态优雅,静中有动,比例协调,充分体现了西域民族浑厚粗犷之神韵。但也融入了本土人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感受,注入了中国佛家信徒的理想和感情的内容。特别是北魏时期开凿的石窟造像开始出现了佛传和佛本生故事,唐代造像体现了唐人所崇尚的健朗丰腴之美。总体上,佛造像仍保持面型较长,棱角分明、粗矿拙朴的特征,不失“西域”佛教的风格。这反映了中国特色的佛教艺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的传承和发展之趋势。 炳灵寺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第169窟(唐述窟),规模最大、时代最早、内容最丰富,是炳灵寺石窟的精华所在。它坐落于窟群北端唐代大佛的上方,距地面50多米,原为一个天然石洞。宽27米,高15米,深19米。窟内存有西秦时期的造像和壁画。在第6号龛侧发现有 “建弘元年岁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 墨书题记(即公元420年)。该题记为西晋名僧法显所题,是国内石窟中保留最早的纪年题纪,对全国其他古老石窟的断代提供了标识,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169窟现存佛龛24个。其中位于窟内北壁的第6佛龛,是一个平面半圆形的三瓣莲式的背屏龛。龛内塑一佛二菩萨像,佛像造型生动,表情丰富。前额宽而圆,双眉细而弯,两眼大而长,鼻梁高嘴唇薄,神情庄重,外着半披肩袈裟,结跏跌坐于莲花台上。衣纹线条自然流畅,富于动感。菩萨高发髻,而部表情,与佛像基本相同,披肩长发,佩有铃形耳饰;上身袒露,戴项圈、臂形耳饰;上身袒露,戴项圈、臂钏和手环,下面穿一大裙,左手下垂握巾带,右手亦握巾带于胸前,站在半圆形覆莲台上。佛、菩萨的面部、胸部及四肢部分,涂以白色,眉、眼、耳以墨线勾勒,衣裙施以彩绘。佛与菩萨背、项光也施彩绘。佛的圆形背、项光外围均绘有火焰纹。(见封面右上门票) 169库中的壁画历经1600年的沧桑岁月,仍保持着显眼如初的色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北壁上的大型壁画说法图。画面上佛结跏趺坐于莲座上,上手屈臂交手作说法状,背光上画着菩提树枝,莲台下画有翻波的水纹,,佛的两侧的菩萨拱手向佛而立,右上方有二飞天神,飘带飞扬,手持供物。(见封面右下门票) 炳灵寺石窟处于古丝绸之路的要冲,是西通西域,南去吐蕃的必经之地。随着历史的变迁炳灵寺石窟日渐萧条,早在宋元时期已渐颓废。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正式颁布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设立了炳灵寺文物保管所,近年来了随着丝绸之路整体申遗工作的开展,对炳灵寺石窟的集中保护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此稿原载<门券博览>第2期,感谢宿景周老师传递稿件。——编者
【编辑:林强】

编辑: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