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朝史迹
周、秦、汉、隋、唐五大王朝,是中国奴隶社会中期和封建社会前期最重要、最具影响的朝代。周人崇尚仁、义、礼、智、信,这对中华民族伦理道德规范的形成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秦始皇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以皇帝为中心的封建官僚制度,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成为后朝各代的政体格式,一直延续了二千多年。西汉王朝恢弘磅礴的武道气势,奋发进取的精神特质,使汉民族、汉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隋朝寿命虽短,但是,历史贡献颇大。唐王朝政治开明开放,百业兴旺,升平繁盛,四海归一,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周礼”、“秦制”、“汉风”、“唐韵”构成了中华文明从形成、发展,到强盛时期的核心历史,书写了中华文明史上的光辉篇章。陕西作为各个王朝的发祥地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历史地位无与伦比。
10、周王朝凤鸣岐山
西周,是唯一在陕西建都的奴隶制的国家。
从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纣王建立周朝,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夷犬戎杀害,翌年周平王迁都洛阳,史家称作西周。自姬昌(周文王)公元前十一世中业继位始算,西周王朝在陕西立国,历经13代王,存续了300余年。
周王朝的远祖可追溯到公元前30世纪舜帝时代主管农林业的农神后稷——弃。
《史记•周本记》载:“周后稷,名弃”“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后稷卒,子不窋(zhu)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是说:周王朝的远古始祖——弃,被舜帝封为后稷(主管农业的官),并把弃的氏族从黄帝部落中分离出来,封地在邰(今武功杨凌一带)立为国。后稷的兴盛时期是在尧、舜、禹(夏朝)的时代。到弃的儿子不窋时,夏朝因不重视农业,政治已经衰败,不窋被罢了官。不窋(率邰国部族)开始游牧于戎狄(古时称中原以外的西方民族为“戎”、北方民族为“狄”、东方民族为“夷”、南方民族为“蛮”)之间“教民稼穑”。即游走于现在的甘肃省庆阳、平凉、宁夏、陕北等地。如今,在甘肃庆阳城东山上,仍有不窋的陵墓和庙堂遗址,被誉为“华夏第一陵”,现在已开发成《周祖陵森林公园》。
到了弃的曾孙,不窋的孙子公刘时期,开始“复修后稷之业,备耕作,行地宜”,寻找适宜种植的土地,从事农业生产,组织族人到渭河以南伐木造屋,开始富足起来了。公刘的儿子庆节迁到了豳(bin)的地方建造了“都”邑,即现在的甘肃宁县、陕西旬邑、彬县、铜川一带。弃氏族的疆土范围向南已经达到泾河、渭河流域。于是,“周道之兴自此始”。
约在公元前16世纪,商朝灭了夏朝。商朝武乙年间,弃的第十二世孙古公亶(tan)父为了躲避北方戎狄部族的侵扰,“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之于岐下”。于是弃氏族再次从“豳”地迁到了现在的歧山县以北的周原上。这次迁移,是弃氏族的最重要的一次迁移,自此,弃氏族就以“周”作为族号。故史家称周王朝的兴起为“凤鸣岐山”。
古公亶父率氏族迁到周原以后,进行了社会改革,“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
弃氏族在周原上建立的第一个“周国”的都城,把族民分邑(街区、村落)居住,开始设立官吏办理各种事物。周原这个地方成为周王朝兴起的根基和祖茔地。现在歧山、扶风两县交界处方圆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即是闻名中外的周国遗址。从1976年起,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在岐山县凤雏村和扶风县召陈村陆续发掘出了两个大型周朝建筑遗址,1982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遗址上建立了《周原博物馆》。
10-1姬昌羑里演周易 访贤遇姜尚
姬氏,名昌,谥(shi)号文王,周王朝的奠基者,公元前1152年农历九月十五日生于岐山,公元前1056年去世,享年97岁。公元前1105年继位,在位50年。
《史记•周本记》记载,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次子虞仲,少子季历。姬昌是季历的儿子,从小聪明好学,为人贤德,古公亶父特别喜欢姬昌,有意传位給孙子昌,就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太伯、虞仲领会了古公亶父的意思 “欲立季历以传昌”。于是太伯和虞仲 “文身断发”躲避到“荆蛮”之地,就是现在的江浙一带隐居起来,把王位继承权让给了季历。《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gou)吴。”太伯即泰伯,是为古吴越国的创建者。今在无锡鸿声镇建有泰伯陵,在常熟虞山(公园)建有虞仲墓。
公元前十一世纪“季历卒,子昌立,是为西伯”。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王朝以后,追谥姬昌为文王,姬昌父季历为王季,季历父古公檀父为太王。
周文王姬昌在位期间,效仿其先祖后稷、公刘的国策,发展农业;效仿祖父古公亶父、父亲季仲的法度,对国民“笃仁、敬老、慈少”。特别是十分重视网络人才,做到“礼下贤者、日中不暇(xia)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就是说,特别尊重人才,接待贤达之士,顾不上休息,顾不上吃饭。文王的礼贤下士作为,感动了孤竹国(在今秦皇岛一带)的伯夷、叔齐,宁愿放弃君主继承权也来到周国拥戴周文王。周文王姬昌在位时 “积善累德” 国力大盛,“诸侯皆向之” 认为“西伯盖受命之君”。特别是姬昌把都城“自岐下而徒都丰”,即迁到了现在西安以西的斗门镇丰河一带,史称丰京。这次迁都,引起商纣王的极大恐慌,于是“乃囚西伯于羑(you)里”(在河南汤阴县境内,后人称为“中国第一监狱”)。周文王被囚禁后,励精图治,潜心研究天地万物阴阳之五行之法,“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即是为后人十分推崇的“周易”。
周文王姬昌礼贤下士最为世人称赞的是蟠溪谷姜子牙“以渔钓奸周西伯”的故事。
《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 (约公元前1128-约公元前1015)(今河南许昌)。姜子牙的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辅佐大禹治理水土甚有功,被封于吕、申等地。到姜子牙出生时,家境已经败落了,年轻时曾是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
关于周文王与姜太公相遇的故事有多种版本,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记载了三种。
一曰,姜子牙“以渔钓奸周西伯。”周文王出猎时卜卦显示,“所获非龙非彨,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其文是说,姜子牙以钓鱼为幌子,以待明君。周文王出猎时占卜了一卦,显示将要获得的猎物是辅佐其成就霸业的圣人。果然 “遇太公于谓之阳,与语大悦”“载与俱归,立为相。”自此,姜子牙辅佐了周王朝的文、武、成、康、四代君主,创造了我国历史周王朝的“文武盛世”。
二曰,“太公博闻,尝事纣。纣无道,去之。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西归周西伯。”就是说姜尚怀才不遇,先是为商纣王做事,纣王无道,姜太公就离开了,四处游说,没有得到知遇之君,无奈而投奔周文王。
三曰,“周西伯囚羑里,散宜生、閎夭素知而招姜尚。姜尚亦曰‘吾闻西伯贤,又善养老,盍(he)往矣’。三人者为西伯求美女奇物,献之于纣,以赎西伯。”是说,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时,周文王的臣子散宜生、閎夭知道姜子牙是个能人,便请他出山搭救文王。姜子牙认为周文王是个贤能的君主,愿意辅佐他。于是,三个人密谋以美女奇珍异宝行贿纣王,把周文王救出来了。
司马迁对上述三种传说认为,“言姜尚事周虽异,然要之为文武师。”就是说姜尚到周国作事,虽然有多种说法,可以暂且不论,最重要的事实是姜尚作了周国的三军统帅,辅佐周国创造了文武盛世,终于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在民间人们还是钟爱姜尚“以渔钓奸周西伯”的故事,故有姜太公“直钩钓鱼,愿者上钩”的传说。
姜子牙钓鱼台遗址,记载有三处:初钓河南新安城东,再钓陕西咸阳城西钓台乡(谓河南岸),后钓宝鸡县伐鱼河(蟠溪)谷 。在这三处钓鱼台中,以蟠溪钓鱼台最为有名。蟠溪钓鱼台位于秦岭北麓,渭河南边,就其所处位置而言也最符合《史记》“遇太公于谓之阳” 之说 。
蟠溪谷中有唐贞观初年始建,明嘉靖年间整修,清乾隆二十六年重修的姜子牙庙,以及周文王庙,周武王庙和武吉庙等遗址。蟠溪钓鱼台最吸引人的还是伐鱼河里的那块巨石,名曰“丢石”。该石高6.6米,上大下小,上部直径11.2米,下部直径仅4米,在湍湍激流中大有摇摇欲倒之势。然而,千百年来它却稳如泰山。
距丢石百米之遥有一水面宽广,水色碧绿的深潭,名曰“滋泉”。泉边建有一亭,亭旁有巨石,巨石上有两道光滑的凹槽,传说是姜子牙垂钓时跪坐的磨痕。此处成为观景者必到之地。
10-2武王伐纣会盟津 周公佐成王
姬氏,名发,周王朝的创建者。( ?年—前1043年),谥号武王,公元前1056年继位,用“受命”年号。
《史记•周本记》载:“武王即位,太公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师修文王绪业。”武王继承父志,重用人才,国力日益强盛。武王受命九年(公元前1048年)在河南省孟津县境内会盟诸侯,整合观察诸侯国讨伐纣王的力量和决心,前来会盟的诸侯竟有800多个. 史称“孟津观兵”。武王受命十一年(前1046年)十二月,率盟军乘商纣王发动征讨东南夷的战争之机,联合庸、蜀、羌、髳卢、彭、濮等部族,在同盟山(河南获嘉县境内)誓师,进攻商纣的行宫朝歌(现河南淇县),与商纣王在牧野(河南辉县)决战。商纣王大败自焚于鹿台。公元前1046年商朝灭亡,周朝建立。
周朝建立后周武王做了三件事。
一是,委贤任能。论功分封“封诸侯,班赐宗彝”“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焦作),黄帝之后于祝(赣榆),帝尧之后于蓟(河北蓟县),帝舜之后于陈(淮阳),大禹之后于杞(杞县)”。“封尚父太公于营丘(淄博),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shi)于燕。”
二是,大施仁政。封纣王的儿子禄父(武庚)仍回殷地作诸侯王,又在殷地内封弟弟鲜(管国)和度(蔡国)两个诸侯王,以监视武庚的行为。“释箕子之囚” 放出商纣王的叔叔箕子,恢复原职。“封比干之墓” 修整被商纣王杀害的比干坟墓庙宇。“散鹿台之财” “发巨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散发纣王淫乐奢侈之用的财物、粮食,赈济饥民和贫弱的百姓。
三是,“纵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虚;偃干戈,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也。”这是周武王作的最失策最愚蠢的一件事,以为天下太平了。周武王死后不久就发生了管叔鲜、蔡叔度勾结武庚造反的事变。
《史记•周本记》载,公元前1043年 “武王崩,太子踊代立,是为成王。”成王即位时只有13岁,周朝初定,国之安危未卜。周公旦(生卒无考)“摄行政当国”辅佐成王,遭到众弟兄的猜疑,尤其以蔡叔、管叔为首联合纣王的儿子武庚造反叛乱。周公旦为了平定叛乱,首先争取内部的团结和支持。《史记•鲁周公世家》载:周公旦对太公望、召公奭说,“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并且表示放弃做鲁国君王的爵位,要终生辅佐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 并告诫伯禽“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历经三年 周公旦平息了叛乱,诛杀了武庚、蔡叔,流放了管叔,罢免了霍叔。“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周公旦耿耿忠心辅佐成王,巩固了周王朝政权,开创了千秋伟业,被后世奉为天下第一圣人-——“元圣”。周公旦对于周王朝的功绩可概括为:儒学先贤、制礼作乐;辅助武王、灭商建周;东征叛国、平定三监;大行封建、以屏周室;营建洛都,归政成王。
后人为纪念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中国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周公姬旦,在全国很多地方建有周公庙,亦称元圣庙。其中以陕西歧山县周公庙、洛阳周公庙、曲阜周公庙最富盛名,并称中国三大周公庙。
陕西省周公庙,位于周人发祥地周原遗址内,在岐山县城西北8公里的凤凰山南路。始建于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占地约7公顷,。庙区现存古建筑30余座,整体建筑对称布局,殿宇雄伟,亭阁玲珑。周公庙历经各朝代修茸扩建,形成了以纪念周三公(周公召公、太公)为主,姜源,后稷为辅的,亭台楼阁相辉映的古建筑群。在诸多殿宇中,周公殿居前,姜姬祠居中,后稷祠居后的一组殿宇当地群众把这种布局称为“姜姬背子抱孙”。
10-3幽王烽火戏诸侯 群雄战春秋
公元前781年,周文王第十一世孙宫涅继周宣王位,是为幽王。公元前771年,被西夷犬戎杀于骊山脚下。
有关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的原因,史说:褒姒误国。《史记•周本纪》载:“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後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褒姒,褒国(陕西汉中市北)人。周幽王三年(公元前778年)伐褒国,褒国降周并进贡美女褒姒以讨欢幽王。“王之后宫见而爱之,生子伯服,竟废申后及太子,以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申后的父亲“申候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 唐代著名诗人胡曾写有哀怨褒姒倾国的诗云:“恃宠娇多得自由,骊山烽火戏诸侯。只知一笑倾人国,不觉胡尘满玉楼。”现今陕西临潼骊山西绣岭第一峰遗存有烽火台遗址,传为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烽火台,现在建为观景台,游人可沿楼梯登台瞭望。
自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杀,共传位13世,延续三百余年,史称西周。
公元前770年,太子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周平王迁都洛阳,共传位25世,延续五百余年,史称东周。公元前256年(五十二年)周赧(nan)王降秦,又过了七年,“秦庄襄王灭东周。东西周皆入于秦,周既不祀”。
至此,延续八百余年的周王朝谢幕。
此稿原载<门券博览>第2期,感谢宿景周老师传递稿件。——编者
【编辑: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