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六十余载寻恩圆于网络
说给各地券友的话:
我最关注的网站有两个:一个是《门券收藏研究网》,一个是《承德知青网》。每天都上网,不仅浏览信息、收获知识,更主要的是寄托精神,联络感情。说老实话,我是个懒惰的人,门券收藏既不热心,又不上心,藏品很少,更缺精品。但是我喜欢门券的活动;我骄傲,在全国各地有那么多朋友。人到老年,有网站陪伴是一种幸福。特别关爱这两个网站,是因为上网的人情趣相应,志同道合。一些集券者也是当年的老知青,让我的门券情结更深一层。
今天,我把发生在《承德知青网》的一个故事献给券研网的朋友,我相信,您一定有也会感动。
动人抗战史实沉寂山林
六十余载寻恩圆于网络
2008年11月1日 晚,《承德知青网》村民二十来人 与两位陌生的远方客人第一次宴会。
客人是姐弟俩,姐姐李建媛,家居南京,弟弟李建国家居南宁。两人皆六十有余。是什么缘由,让天南地北的人聚会在一起?
事先从1945年说起。
那是1945年的5月底,在河北省最北部的围场县,中共领导的冀东军区13团正在与日寇周旋。这一天,时任13团特派员的李福祥带领的二连人在半壁山榆树沟二道岔子与日军遭遇。敌众我寡,从上午打到黄昏,战斗相当激烈。李福祥大腿中弹,撤退时掉队,藏在乱树丛中,躲过敌人搜索。第二天天亮后,他从山上爬到山下,遇到一个叫王云忠的农民。他告诉王云忠“我是八路”。52岁的王云忠把他背到家中,以后怕走漏风声,又背着他走了2华里,钻进大山深处的一个山洞,把他藏了起来。从此王云中每天给他送饭,用土法给他治伤。
这里是承德府所辖围场县、丰宁县、隆化县三县的交界处,山高林密,偏僻人稀。王云忠所在的山村只有五六户人家。王云忠在这几户人家中受尊重,有威望。别的人家同守秘密,也帮助送饭。二十天后,部队来人把李福祥接走。在告别老乡时,李福祥写了一个纸条给王云忠,让他以后凭此条子找八路军,会得到报偿。在那个时代,收藏一个八路军的字条,要冒很大风险,王云忠没有收。(今天看来,如果王云忠当时收下字条,以后交给政府,这件事就不会在大山深处沉寂六十年。)
以后李福祥随部队继续转战各地,直到南下,后来定居于广西。
解放后行政区划多有变动,王云忠所居住的山沟由围场县划归隆化县,李福祥只记得这几户人家在半山腰,可能叫半壁山,或者二道沟、吊儿村, 与王云忠书信联系不到。
李福祥老人在1988年去世。去世前,对儿子说,报答救助他的恩人王云忠,是他耿耿于心的大事,希望孩子们能帮助寻找这位恩人。李建国把几个不准确的村子名写在一个字条上放进文具盒里,等待机会,没有想到几经搬家,文具盒弄丢了。李建国只记住了承德。
南宁距承德几千里之遥,从来没有到过承德的李建国对河北省承德市的地理、行政区划一点不通。他真感到完成父亲遗愿如同大海捞针,希望渺茫。
2008年5月,又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退休的李建国也开始学习电脑,学习上网。有一天他忽然来了灵感,他父亲的老首长、老战友很多,关于他们的战斗故事也许在网上能查得到。于是他把李福祥的名字和故事输进电脑,网络搜索。
故事说到此,我先打住,花开两朵另表一枝。
且说《承德知青网》里有一位受人尊敬的村民,网名叫“金钢”。他有一位表哥叫李启东,也曾在13团当八路,曾是李福祥的勤务员,随部队打到南方,曾经多次立功。全国解放后,回到了家乡丰宁县农村。“金钢”很敬佩表哥,2004年专门访问表哥,把表哥的事迹写成文字,发表在《承德知青论坛》。文章中谈到辽沈战役解放锦州后,李启东陪同李福祥一起参加了审问国民党中将卢俊泉的事情。
巧中巧,缘中缘。李建国网上搜索,把金刚的文章搜到了。那种惊喜若狂的神态大家可以想见了。
于是立即注册《承德知青网》,联系金刚,请求承德网友帮助寻找王云忠。
但这时“金钢”却在石家庄家居住,“金刚”就打电话,让在承德的知青论坛主要成员“秋风”帮忙。
“秋风”热心助人,动员多方熟人、朋友查找线索。遗憾的是在承德市档案馆、民政局、政协文史委员会,各县的民政、武装、县志办等所有部门都没有此事的记载。
怎么办?帮人帮到底,好在秋风是承德电力局的领导干部。于是“秋风”撒网在丰宁、围场、隆化三个县,让各处电力系统的人员帮助查找叫半壁山的地名。塞北的大山中叫半壁山的地方何止一处,于是采取排除法,逐渐缩小范围,终于锁定了一个点——隆化县郭家屯乡榆树沟二道岔。
电话告知南宁,南宁与南京姐弟俩立刻赶赴承德。
“秋风”陪同姐弟二人,驾越野车奔目的地。现在虽然说交通发达了,农村已经村村通,但是在个别偏僻的大山深处,只有几户人家的沟沟岔岔,行路仍很艰难。辗转三县交界处,多次扑错了山沟,重新颠簸寻路。
三个人终于脚踏王云忠家的土地。
但是王云忠已经去世四十来年多年,他留下三个女儿,大女儿王川芝还记得这件事。可贵的是不管怎样贫穷,这家人从来没有张扬,没有以此向政府邀功!
李建国拿着他父亲生前穿军装的戎马照片给村里人看。本村还健在的刘喜升老人,当年是11岁的孩子,也多次给受伤的八路往山洞里送过饭,他在几位八路军的合影中一眼指定“这就是那个八路”,一点不错, 在场的人都激动万分!
王云忠二女儿的儿子领着几位远方的客人从新踏勘当年八路作战的地方,大家都有诸多感慨。山里的洞穴很多,究竟是那个山洞,只有刘喜升老人去过,但是六十年岁月沧桑,老人也记不清楚了。
李建媛、李建国姐弟跪在王云忠的坟前,敬香祭奠,追念老人家的不朽恩德:“王伯伯,您对我们父亲和我们家的恩情,我们永远铭记在心!我们要告诉后人世世代代牢记,没有王云忠就没有李福祥,也就没有我们。共产党打天下就是有您这样的人支持,您的年龄不允许您成为一名战士,但您有一颗和他们一样勇敢的心!”
青烟在秋色的山峦中袅袅升起,寄托着当事人以及《承德知青论坛》村民的哀思、敬仰。
相聚匆匆。临别时,李建国给救父恩人王云忠的后人留下了一笔钱,一是贴补家用,一是嘱咐制作一个石碑,刻文记录这段尘封63年的历史和真情……
我们回到本文开头的宴会,大家举杯祝贺姐弟俩实现父亲的遗愿,欢喜中说不尽对为达成目标的人与过程的赞颂,感慨中也难抑遗憾的唏嘘。
一位朴实的老农民,一个大山深处的农家,为革命做了一件担着掉脑袋风险的大事,几十年没有向政府邀功请赏。尽管到了今天,中国的GDP已经位居世界第二,而王云忠的后代还很贫穷,他的女儿穿的依然还是打着补丁的衣衫。
谁有贡献,谁的贡献大,当我们为争几十元钱奖金而喋喋不休的时候,当我们为评先进而心理不平衡的时候,想一想他们吧,想一想大山深处,——那户贫穷的农民。
“无数的革命先烈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更有无数的先辈为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流血负伤,还有许许多多为革命默默作贡献的普通老百姓。今天,我们还能常常想起他们,缅怀他们吗?我们还会从他们身上得到真诚为人民服务的激励吗?
苍天有眼,青山作证!
图:中间坐着的是王云忠的大女儿王川芝,右一李建媛,右二李建国。
【编辑:张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