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简介
张健为:男,57岁,本科,重庆市公安局主检法医师、正处级侦察员(已提前办理退休手续)。现居重庆市北部新区金开大道1111号蓝湖郡“华会阁”。70年代中始收藏杂件,如字画、青花、玉、陶、文革用品;80年代初始集邮和票证;90年代中始集门票,现有不同门票4万余张。在门票界主撰编写的书刊有:全彩印杂志《西部门券》18期,被评为“全国民刊突出贡献奖”;《门券收藏与研究》12期;《早券佳作——全国第七届门券收藏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全国第14届门券收藏展览汇编》、《券刊大观》、《中国门券收藏20年》;《全国第九届门券收藏理论研讨会论文集》执行主编。制作的专题《一脉相承》获全国第十四届旅游门券收藏展览一等奖;《人体艺术与诗词》获全国第十四届票证收藏展览二等奖;《百年门券览》专题获全国第十五届旅游门券收藏展览三等奖。
雨 人:张老师您好,首先我代表“雨人访谈栏目”的读者向您接受采访表示由衷的感谢。
张健为:还是要谢谢你这位券界的年轻新秀颇有新意的创作与奉献哟!在这里也向券界的朋友们致以春天般温暖的问候!
雨 人:谢谢!作为一名人民警察,人们很难将您和门券收藏联系起来,能否谈谈是什么原因让您爱上门券收藏的?请给大家展示几件您的珍贵藏品吧!
张健为:与门券收藏的结缘我曾经在撰写的长篇自传性小说《治安民警之暧昧的回忆》中谈到,是90年代末当派出所所长时受到本所一民警创作的一部门券专题影响,认为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大众化收藏而涉入的。
好的,我就展示几枚藏品吧!
民国19年成都出入证 国立北洋大学证章 民国36年重庆缆车上行
民国21年重庆轮渡公司夜航公司船票模板
雨 人:令人大开眼界啊!您最初是抱着什么样一种心态开始收藏的?收藏对于如今的您来说,算是爱好还是职业呢?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情和大家分享下?
张健为:当初是抱着玩一玩的心态涉入的,但是这一玩就上瘾了。随着门券数量的高速增加,四川省“中国首届门券设计艺术展”的影响,重庆资深券友、考古学专家林必忠先生的鼎力相助,以及全国门券收藏理论研究奠基人之一的自贡李克定老师编著的《门券收藏散论》的熏陶,我开始一步步创建“重庆券工委”、举办“首届西部门券展览”、创刊《西部门券》、主编《早券佳作》论文集、举办“全国第14届旅游门券收藏展览暨第7届门券收藏理论研讨会”、主编《券刊大观》、《中国门券收藏20年》等等一系列活动。
举办“首届西部门券展览”
创刊《西部门券》
收藏对于我来说到现在为止只能算是一种爱好,因为它丰富了人生、陶冶了情操、广结了朋友、留下了财富。
把收藏当作退休以后的职业以前就想过,现在也有较成熟的策划,不过近两年要放置一下,因为当务之急是另一个为职业化收藏原始积累的项目正在操心之中。
在收藏活动中有几件事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
一是在全国第14届旅游门券收藏展上,面对着由111个专题、400张展板、3600张大贴片构成的巨大展场,想到那张张贴片、枚枚门券上都留下了自已的指纹,我不禁掉下了激动的眼泪!
全国第14届旅游门券收藏展现场
二是经过近10年的努力,在去年《最重庆》杂志采访中,面对自已编辑和主编的有关门券收藏的数十本刊物、书籍,就像是自已的一个个孩子,令我感受至深。更重要的是,受收藏写、编的敲击,我的知识积累和笔耕也从这10年开始喷涌而出,四部、近200万字的长篇、中篇小说陆续完成。
《最重庆》杂志专访
三是自爱上收藏门券以后,对我每一次旅游都增添了无限的乐趣。除了在旅途中尽情饱尝风光美景的享受外,更加刻意、执着的收藏门券,从而也丰富了游记内容。例如今年春节的日本之行,70余种、近200枚门券和割引券的收获,就极大的增添了《日本国印象》游记的色彩和集券的欲望。
雨 人:恩,我看了,的确非常精彩。有收藏家说收藏其实是一个不断放弃的过程,您是怎么看的?您曾经放弃过吗?这种放弃是不是很痛苦?
张健为:我不太赞同“不断放弃的过程”这种观点。应该是不断积累、逐渐理性的过程,是收藏文化和历史的享受。
我收藏的品种很多,包括门券。但是我有一个基本的收藏态度,那就是只要喜欢,只要进入了“眼”里,只要经济能够承受,就收藏了吧!
当然也有过痛苦的放弃,如质价过度不称的、不属于自已收藏范围但是又很精美的门券。放弃后的痛惜是暂时的,但也证明是理性的。
雨 人:门券收藏这一路走来,您觉得现在券界最缺少什么?应该怎么解决?
张健为:目前门券收藏界最缺少的有两件事:一是青年券友有断代的倾向;二是缺乏一本《门券(票)收藏词典》。前者涉及到收藏队伍的群众化和继承问题,后者关系到门券收藏活动的指导性与权威性问题。可以这么说,经过20多年的发展,门券收藏活动到了一个发展的拐点,如果仍然停留在以中老年人为主的自娱自乐层面,仍然处于小事乱纷纷,大事站不出的状态,那么,它就仍然是一种活动的初级阶段。试喻,国家都奔到小康了,活动还处于温饱,就会处于不协调状态,也不会可持续的发展。
前者问题的解决可以参考一下四川乐山券协近年来开展“展览进社区、部队、学校”的做法;后者已经有了有识之士在酝酿、策划编写《门券(票)收藏词典》项目,这个项目如果启动和完成,将会是一次涉及整个券界集体智慧的活动,也是一项券界多年理论研讨的结晶,更是一个促使券界可持续发展的新起点,还会令其它藏界对门券收藏活动的成熟刮目相看。
雨 人:好的,我们翘首以待。您是如看待这几年门券收藏的热潮现象?这是门券市场成熟的表现吗?
张健为:这几年的门券收藏活动就整体来看并不是出现了热潮现象,而是个别地区有热潮、部分地区原地踏步、少数地区有渐冷。这种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可说正常,也可说不正常。
不过有几个现象需要我们思考:近两届全国展为什么都一波三折?各地区展的参照人员为什么大多以熟悉而又执着的老面孔为主?门券的交流量为什么还是不大,方式还是地摊、床铺为主?为什么门券网站对公众的吸引力有限,览量、贴量没有大的突破?……
以上这些现象说明,有限范围内的自娱自乐仍然是门券收藏活动的主要方式,能说它成熟了吗?
雨 人:这些问题的确让人深思。有人说券界太过浮躁,总有人常常为那些虚名虚利在网上冷嘲热讽,自以为是。您对在网络中关于在收藏上发生的讨论与争执如何看待?对17届展推迟举办有何看法?
张健为: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看,浮躁是存在的,但理性也在逐年提升。冷嘲热讽也有,但越来越无市场。就一个有分歧的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很正常,应该提倡,讨论的问题越多越好,越争越明。
但要制止和唾弃乱戴帽子、打棍子等侮辱人格的做派和一言九鼎、压制他人的霸道行径。
对17届展推迟我是这样理解的,带有民间性质的展览活动在时间上进行调整非常正常,特别是全国性的活动。凡是承办过届展的,个中酸甜苦辣是很难被人理解的。届展涉及主办方在方方面面的准备和努力,说它是一个小的系统工程也不为过。在这个问题上不能误解,不可苛求,更不要讥讽。我祝愿届展准备工作顺利!也在此道一声:朋友们辛苦了!
雨 人:您主撰编写了多部全国门券研讨论文集,对比以往的论文,请评价论文的现状?我发现年轻券友撰写论文的不多,是不是反映了券界缺少青年研究型人才梯队?
张健为:阅读了去年无锡活动的《论文集》和今年的《全国第九届门券收藏研讨会论文集》,最大的感受是质量有提高,参与者有增加。表现在论文体裁多了、论点深度有了、讨论面宽了、装祯质量提高了。
当然正如你说的缺少青年梯队问题仍然存在。 要谈清楚这个问题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难在两个方面,一是券界的人员构成与其它藏界比起来无论是从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属小字辈,“研究型人才梯队建设”的提法有些头重脚轻的感觉;二是券界由于先天的不足,历史文脉挖掘不够,甚至不少与“入门凭证”有关联的有限藏品被一些人拒绝入行;“旅游门券”的局限界定与追捧,甚至将活动中产生的“纪念券”斥之为“假券”等作派使本身文脉就脆弱的门券收藏与研究基本上处于原地踏步甚至后退的状态,也让一些券友产生路愈走愈窄的悲观情趣。
不难也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是只要现今券界的领头人们真正认识到理论研究是任何一门学科或活动的灵魂与发展动力,切实重视对青年爱好者的发现、培养、指导、推荐,相信会有一个不小的研究群体脱引而出;二是近年来理论研究部的出现与作用让人刮目相看,有了这么一个平台,如若再侧重发掘、培养一下青年型人才是不难做到的。
雨 人:我记得您当年组织创办的“华会”搞的轰轰烈烈,也一度让券界看到了将门券收藏推广到台湾、香港等地的曙光,但后来就突然沉静消退了,能否谈谈当时的情况?
张健为:这个问题的确也需要交待一下。1、当年依法创办的“华会”是出自于对券界一些现状的着急,欲打开局面而为;2、系统的方案出台以后引起了一些误解和观望,后来为了让脆弱的券界少一些误解,多一些团结就停顿了下来;3、个人原因是前几年工作频繁变动,精力难以集中;4、作为一个合法的社会组织它还存在,只不过被策划进了产业化收藏的计划之中;5、当它有可能再度出现时,相信对门券收藏活动会起到一个促进的作用。
雨 人:临近尾声了,请您结合自己多年的收藏经验,给新入门的券友一点建议,怎样才能走好门券收藏之路?
张健为:个人体会有以下五点:
1、门券收藏基本无风险,门槛不高,会增加不少乐趣,放心的涉入吧;
2、阅读一下李克定老师的《门票收藏散论》吧!对你们入门有好处,我还有20本;
3、积极关注和参与《词典》一书的编写过程,对提高收藏认识有益;
4、力所能及的参加各地举办的展览、交流活动,有不尽的票源和结交许多的朋友;
5、对购买门券要把握的原则是:明确方向有的收获,避免没有冒然下手;最好要买双枚复品,既可收藏又能展示;每次收集及时归类,不要日积月累难寻;尝试思考专题题目,以题中心专收缺券;不断沉淀收藏心得,循循撰写研究文章。
雨 人:很开心能和张老师再次交流,欢迎今后继续作客“雨人访谈”!
张健为:谢谢雨人!最后愿以老子《道德经》中第八章的一句名言与朋友们共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顺祝券友们愉快收藏,藏品丰富!
作者与张健为老师(左)合影
温馨提示:9月22日,网站将邀请吴晓林/林先生做客访谈栏目,畅谈门票卡的收藏与研究。敬请关注!
注:林/林 4个木字读peng,由于网上这个字打不出,所以只能这样代替。
(编辑: 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