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1日 星期四 出版
7年收集门票 4万张
——门票“达人”陈捷背后的故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都有自己独特的小收藏,或许不是最贵的,但一定是自己最喜欢的,并为之努力寻找而收藏之,我们称他们为民间收藏达人。
门票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张用过就可以扔掉的小纸片。但出生于1978年的陈捷却对门票情有独钟,自2005年以来,他收藏了各类门票4万多张,由此结交了全国各地数百名“票友”,原本单一的生活从此变得丰富多彩。
“这些都是我整理过的,每种门票根据不同‘属性’进行分类。”陈捷住在县城建民路。10月9日晚上,记者来到陈捷家。在书房的柜子里,陈捷拿出已经做了标识的收藏册,里面收藏着各种材质、不同形状的门票。
历史人文景点、古迹、文化作品展出、自然景观景点……各种门票上均标注价格,从0.5元至几元、几十元不等,最早的门票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至今为止,陈捷已经收集了4万多张各式各样的门票,编撰了《神文化》、《吉祥文化》、《戏剧专题》、《白蛇传》等七个门票专题。
陈捷是从2005年开始收藏门票的。“在一次翻看家中旧书时,无意中看到父亲的医学书里夹着一张公鸡形的异形门票和很多张杭州早期的各旅游景点门票,激发了我收集门票的兴趣,由此开始了自己‘草根收藏’的征途,如今收集门票已成了我的一种精神寄托。”陈捷说。
每当晚上无事或者感到郁闷的时候,陈捷会习惯性地翻出旅游门票收藏册,逐一抚看,“这是属于我的一笔精神财富,每当看到这些门票,关于当时的点点滴滴,就仿佛昨日再现。”
陈捷说,收集这么多门票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刚开始全是自己买票,后来身边朋友知道他有这爱好,就替他留意收集。平时一有空,陈捷就上网跟票友交流联系,看能不能淘到门票。
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韶山毛泽东纪念馆、上海伏特加展览……收集这些门票到底花了多少钱,陈捷已经记不清了。
自述收藏小故事
“因祸得福”的签名门票
对我来说,收集门票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得不到品相完整的门票。众所周知,持门票进门后,服务人员剪掉门票上的副券,整个门票就显得不完整了,这对我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事。为了能得到完整的门票,我经常要跟门票管理人员打交道,希望他们能“手下留票”。
其中印象最深的还是在椒江参观吴子熊大师的玻璃艺术馆,由于当时这张门票的剪切处刚好和门票表面的玻璃艺术馆贴画重叠了,如果剪掉的话,势必要破坏整张门票的美感。在经过艰巨的“软磨硬泡”之后,服务人员无奈叫来了馆长,馆长对我的收藏行为表示理解,经过协商同意剪一处小切口。我没想到这件事还引来了吴子熊老师的关注,还给我的门票签了名,真是“因祸得福”。
父母陪我一起捡门票
刚开始收集门票的时候,父母对我的收藏行为表示难以接受,但后来他们也逐渐被我的执着所感动,也帮助我收集门票。2006年,第三届青蟹节晚会结束后,我在地上忙着捡市民随手丢下的门票,父母看到后,二话不说也加入了“捡垃圾”行列。当时警察和环卫人员都用诧异的眼神看着我们,让我们很难为情,父母都是要面子的人,真是难为了他们。要是没有父母的默默支持,我的收藏生涯可能也坚持不到今天。
新三门报记者: 李超
【编辑:王建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