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我在邢台参加了津冀企协会议 会议之余集体参观了汉牡丹园,手头没留下一枚门券。券友张文革知道我要写汉牡丹的故事,特意送给我一枚汉牡丹园门券(见门券)。这枚门券其实是河北省统一设计的格式,景区专用发票—发票联。此票有景点代码、发票号码和票价。其图案系汉牡丹大门建筑彩照,伴有红色牡丹花,还印有“汉牡丹园”注册商标。和一般门券比较起来,未免有些逊色,也有一定的欣赏价值。邢台券友王学增也来支援,给我寄来两枚汉牡丹园门券(见门券),均为摄影版,一枚为汉牡丹园大门图案;一枚为汉牡丹园大门和汉牡丹亭图案,而且都有鲜艳的牡丹花朵衬托,很美丽。三枚门券放在一起欣赏别有风味,更使我想起汉牡丹的传说故事。大家都知道武则天贬牡丹到洛阳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谁都知道这是荒唐的事,但大家都信以为真,而且广为传颂,赞扬牡丹不畏权贵的高尚风格。今天我讲的汉牡丹的传说故事,不但能和洛阳的牡丹相媲美,而且更神奇。
在开会休息间,东道主的领导,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汉牡丹的故事。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北郝村有一个不大的公园,因为有汉牡丹而闻名国内外,由于汉牡丹名声太大,人们往往忘记公园的名字,都称它为“牡丹园”,有人干脆称“汉牡丹”。汉牡丹只有三株,2000多年曾未分过孽,枝叶总是那么茂盛,红花总是那么鲜艳,还有芍药相伴。每年四、五月间,真是“花开时节动京城”。园内还建有“汉牡丹亭”,亭内立有“汉代牡丹”碑,以及书画展室、文物石刻碑等,游人都要在此拍照留念。笔者亦在汉牡丹亭拍照留念。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了华北,在中国的大地上实行“三光”政策,就连花草也不放过。日本兵慕名来到汉牡丹园,使他们大吃一惊,垂涎三尺,不知哪个日本“皇军”下令,挖走了这三株汉牡丹,移栽到日本国土。汉牡丹和洛阳牡丹一样,表现了不畏权贵,宁死不屈的高尚风格,叶一天比一天黄,枝一天比一天枯,这事惊动了“天皇”,下御召,虽然令全国知名花匠和专家,全力以赴挽救汉牡丹,也无济于事。那个“皇军”又返回邢台,想能找到汉牡丹的幼苗,挖地三尺也未见踪影。当地百姓还有首赞诗呢:“任尔想尽千般计,争奈国花气节高。神州佳卉原有主,不向仇敌弄风骚”。
邢台的百姓,由于不能欣赏汉牡丹的婀姿,都非常沮丧,当知道汉牡丹移到日本没有活的消息,又非常高兴,更传颂汉牡丹的美德。1945年日本投降,正在这举国欢庆胜利之时,汉牡丹处相继发出了新芽,长出了绿叶,后来神奇般的开了红艳艳的牡丹花,汉牡丹一时成了“神花”、“圣花”、“国粹”。园领导生怕再有坏人把她挖走,于是用钢筋焊了个铁笼,把牡丹牢牢地罩了起来。第二天园领导发现护花老人没来上班,于是派人去看,护花老人躺在床上能说不能动,让领导赶紧来,有话和他说。原来牡丹仙子昨夜给老人托梦,说铁笼子限制了他的自由,赶快把笼罩去掉,否则还要报复。领导二话没说,让花工们齐动手把铁笼子上罩锯掉。这时护花老人马上起了床,和往常一样干活了,消息传开,满城奔走相告。护花老人更加精心护理这三株汉牡丹,勤锄草、科学施肥、浇水。这三株牡丹长的特别茁壮,花期长,人们拍手称快。
1976年汉牡丹的花格外鲜艳,但奇怪的是在红花中出现了三朵洁白的牡丹花,有人说三道四,有人猜这猜那。直到当年9月份,人们才恍然大悟,这一年,从一月到九月,周总理、朱委员长、毛主席相继逝世,汉牡丹和我们一样在悼念三位开国元勋。汉牡丹的传奇一下传遍整个牛城。1991年汉牡丹又开了一朵小白花,在人们试问何故时,呵!江青“女皇”辞世去。顺便插上一句,在笔者参观时,那里的照相馆,还摆放着开一朵小白花的牡丹照。
故事讲完了,你信不信,这是个真实的故事!我又想起一件事,湖南长沙“马王堆”发掘后,日本人提出好多质疑,考古学家郭沫若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于是,他们鞠着躬嗬嗬的心服口服了。我也希望能有一个“考察家”出来,也讲一个故事,使听汉牡丹故事的朋友也心服口服。
朋友,待看下一个传说故事,且等老叟下文分解。
【编辑: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