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宾简介
刘洪利,男,56岁,现居长春市长白小区,任职于长春公交集团北达汽车公司综合处。1964年开始收藏,始于集邮。80年代开始收藏烟标,共收藏6万余种,现主集中华牌烟标,并成立了该品牌的烟标工作室。主编《东北烟标》20余年,出刊360余期;出版《烟标收藏大全》一书。主持东北三省烟标收藏爱好者联谊会,成功举办第十四届东北地区烟标交流会。
在收藏烟标的同时,也兼集旅游门券,近年来开始系统收藏,现收藏门券7万余种,主集东北地区、北京、内蒙、青海、海南、索道、电视塔专题。其中东北券1万余种,索道券2000余种。主编《旅游与收藏》、《长春门券》报;协助张占芝主编《东北门券》报;在朝花论坛开设《东北门券》专栏。今后的目标是收藏门券品种超10万,出版《东北旅游门券与景点》一书,把“东北门票收藏馆”办的更好。

雨 人:刘老师您好,欣闻您的“东北门票收藏馆”开馆,在这里表示衷心的祝贺!也欢迎您来“雨人访谈”栏目做客。
刘洪利:我很喜欢“雨人访谈”这个栏目,也一直在关注。很感谢您对券界的贡献!希望这个栏目越办越好,有更多的人参与和关注。
雨 人:谢谢您!大家对您的收藏馆非常关注,首先请您谈谈开办收藏馆的初衷?
刘洪利:馆名起的大了些,但我是有意的,目的就是要扩大影响,不是为了我自己,是为了我们的门券收藏。门券收藏不被外界重视,特别是在东北,收藏门券常被收藏界视为“小儿科”。为了改变局面,就需要我们其中的每一个人作出努力,可以采用各种方法。我办馆的初衷就是借机扩大影响,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

雨 人:让孟老为您的收藏馆题字,有什么缘由吗?您收藏1万余枚东北门券,其中不乏有门券精品,请展示下您比较心仪的藏品吧!
刘洪利:知道我要办馆,好几位朋友找到我,想帮我找书法家题写馆名,但我不太认可。我心目中的人选,必须是门券收藏大家,书法好。用这个标准,自然就想到了孟老。
我下决心收藏门券的时间很短,东北地区的门券在数量上占了一定的优势,但精品门券并不多,我想经过数年后的努力,我相信会有较大的改善。


雨 人:您是烟标大王,成绩颇丰。近年来为何又转向门券收藏了呢?您在几十年收藏生涯中的热情与激情始终不减,是怎样的动力促使您保持这种激情的?
刘洪利:说起来很内疚,我很早就开始收藏门券,曾经用自己的门券藏品去换别人的烟标藏品,使自己的烟标收藏几乎达到了顶峰,所以对烟标收藏我是无怨无悔。相比之下,总觉得对门券收藏欠的太多,因此想办法做些努力,也是对门券收藏的一个弥补。
我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这样,要么不做,只要选择了一个目标,就要凭自己的能力做到最好。我曾试图停止收藏,但是根本做不到,真是受不了。我这个人玩心大,很少去想赚钱,这也是我的一大缺陷,如果能做到以藏养藏就好了。

雨 人:您为何对东北门券情有独钟?东北门券的欣赏和收藏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您对门券的品相有什么标准?
刘洪利:各地券友喜欢本地门券是件很常见的事,这也是我喜欢收藏东北门券的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是东北风光非常的优美,这是外地券友体会不到的,结合旅游去收藏门券是一种特殊的享受。

我所欠缺的就是很少考虑门券收藏的价值,只要我喜欢,将来就算成为一堆废纸我也认了。
我对门券品相的要求不是太高,说的过去就可以,但不能太差。我基本是采取逐步更新的办法,所以说我的藏品品相并不差。针对自己的主集项目,要求的高一些,能带副券和存根的,有机会一定不会放过。

雨 人:谈谈您东北门券的收藏渠道?经常见到你们到景点买全品券,收藏东北门券难在什么地方?您最愿意和什么样的券友通信交流?
刘洪利:东北的门券收藏市场和关内的很难相比,因为券友少,出售门券的就更少,换和买都很困难。东北民众不喜欢当地游,就是游了,收藏门券的意识也很差,很少有当地券流入市场,这是东北门券少之又少的原因。

婚礼门券

今天去雕塑公园收获了一枚特别的门票。据公园的朋友讲,这是前不久该园为私人举办的一个大型婚礼的门券。这让我很惊奇,这么大的景区,为个人举办婚礼,而且由公园工作人员检票。在票上看检过两次,副券被撕下,然后又打了孔。
在东北经常购买全品券的人也不多,只有几位门券收藏发烧友能够做到。东北各景点的游人少,很大一部分门券我们没见到就废掉了。假如你到某景点,当时有四种门券,你只买一种进入景区,另外三种不买,那么可能你这辈子都见不到它了。有时我们为什么还要找景区的领导去购买过期的门券,这也算是一种抢救措施吧!
我最愿意和有自己的收藏专题,但全国各地各类券均集的券友交流。我最反对留退法,双方要尽力给对方寄券,可能会在质量上出现一些差距,我看算不了什么。
雨 人:东北景点使用门券卡为何那么少?一共出了多少品种?怎样看待门券数量和质量的关系?
刘洪利:东北景点的门券管理方式很落后,门券卡少也不足为奇了。到底有多少种门券卡还没统计过,这也是个新课题,有必要通过擂台赛的方式让大家展示下。比如还可以统计下发行了多少种邮资片门券等。
我坚信质量存在于数量之中,有了可观的数量,质量一定不会太差。但不能完全去追求数量,对自己的主集项目要开小灶,尽量达到最高的质量。有些券友专寻普通的“大路货”,这个我不赞成。也有些券友专集全品券,到最后也会留下一些遗憾的。

雨 人:券友对收藏东北券好像并不怎么热衷,交流价格也不高,请分析其中原因?
刘洪利:外地券友对收藏东北门券没有热情是很正常的事情,东北券友也很少有人把外地门券设为收藏重点。大家不抢集东北门券也是好事,不然我们当地券友收藏就更困难了。
东北的工资水平不高,相对的门券价格不会太高。如果与广东的收入水平一样,门券价格自然就起来了。其实东北难寻的门券价格也很高,可能外地券友不太了解。
雨 人:您在“朝花论坛“开设的“东北门券”专栏人气很高,回头审视,是否实现了您办此专栏的初衷和目标?您觉得网络是收藏中重要的平台么?您在网络上有什么收获?
刘洪利:专栏人气高,首先要归功于东北的各位券友,参与栏目建设的都起到了版主的作用。再就是有很多外地券友,很重视与东北券友的情义,经常光临和参与是成功的原因。虽然栏目办的让人满意,但与我们初衷和目标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有几个子栏目不太可心。
在我办《东北烟标》小报时,曾把网络视为敌人,给我的冲击很大。后来我参与了网络交流,让我的收获很大,已经达到离不开的地步。
雨 人:是什么原因促使您想编著《东北旅游门券与景点》一书?请您透露下具体规划?其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刘洪利:我觉得,这辈子选择了门券收藏,就应该在世上留点什么,再者现在东北非常需要这样的书籍。
《东北旅游门券与景点》和《东北门券图谱》不同,不一定求全,但一定要有特点,但不是件着急的事。
我现在在券界和当时在烟标界的处境不同,当时出版《烟标收藏大全》很有凝聚力,书还没有印,书款已经齐了。出版门券书籍就难多了,出版后的售书也是个大难题。
雨 人:非常感谢刘老师接受我的专访,祝愿您的目标早日实现!
刘洪利:特别感谢您对我的关注,希望各地券友继续关注我们东北券界的人和事。
采访点滴:刘洪利老师的访谈圆满结束,借此机会我诚挚感谢温庆春先生的热情帮助,为我提供刘老师收藏馆的照片,让访谈更加完整。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