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印记,是因有你们的支持和陪伴!
陈 捷
时间易逝,四季交叠。在这寒意的时节,看到专栏里的20期访谈,心里总有一种暖暖地感动。这感动正是源于你们一直以来对访谈的支持和陪伴!
回首访谈这一路,一幕幕犹如列车站牌历历在目,我也将随着记忆的列车,向你们道一声声最诚挚的感谢。
初涉访谈,我更多的是担心,因为我不是专业记者,也深知访谈是新闻行业最难的一项工作,所以根本无意接手这个栏目。但在王建池老师的多次沟通和鼓励下,慢慢打消了我的顾虑,正是王老师对我的信任,让我有勇气去尝试和付出。而在准备初始,更是有多位老师献计献策,陈明新、张宝贵、梁红梅、赵义方、刘伟章等编辑在鼓励的同时,提出了许多可行性建议;陈祥明、王凤桐、崔艳红、周新娥、刘才庚、都兴水、杨帆、李新建等老师为我出谋划策。正是因为有你们的支持,我还有理由退缩吗?我告诉自己,前进吧!决不能辜负大家对你的期望。
笨鸟只有先飞,我先到县图书馆借阅访谈的相关书籍,尽快给自己充电。平时对杂志和报刊上的访谈文章也仔细记录、学习。为了尽量做到每期访谈的问题有所不同,平时一有空就到网上寻找、下载大量的访谈问题进行储备和借鉴,让访谈内容更加丰富,也让读者每期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前期紧张准备的同时,确定采访对象是重中之重的工作,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栏目,嘉宾或多或少会有些许顾虑,为了让栏目能顺利的开展,我联系了我的老朋友——知名藏家郭效文和徐彬,没想到他们一口答应,非常支持我的工作,这让我是又惊又喜,而更多的是感动。要做好访谈,就必须要对嘉宾有一定的了解,我马上着手寻找嘉宾的相关资料,通过网上搜索、各类券刊等,尽量多的采集他们的收藏事迹,再加上平常对他们的了解,就券友比较关心的话题和嘉宾的收藏特长设置采访问题,然后将访谈提纲传回编辑部,由王建池老师细心把关和修饰,再通过网络传给嘉宾作答,根据嘉宾返回的内容和相关图片,再进行编排、整合、串联、校对,定稿,最后再次传回嘉宾审核,无误后再安排时间进行展示。
就是这样的一道道关卡,一次次来回,访谈如期面世了。在忐忑不安的等待中,短短几天,浏览量迅速突破500多次,大家纷纷留言赞扬和鼓励。看着一条条真挚地留言,我眼眶潮潮的,心里暖暖的,我在心里不停的感谢大家。老朋友胥昌同和周昌林两位大藏家还打来电话祝贺和鼓励,并给我提了许多意见和建议。
正是大家的支持和厚爱,增添了我无穷的动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四处联系邀请藏家,熟识电脑的,我就继续利用网络这快捷的联系方式进行采访;不熟识电脑的藏家,我就采用挂号信联系采访。每一次取到装满信封的回信,每一次看到电子邮箱里的嘉宾回信,我心中涌出的是无尽的感激,感激的是每位嘉宾对我的信任。

信件采访原稿
每一次、每一位藏家的采访,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深切体会到他们对我的关心和爱护。已高龄的李克定、陈祥明、周盛仪老师,他们平易近人的作风,认真细致地回答每个问题,还送上亲手写的题词勉励我。还有王运明、李俊、张健为、张福厚、胡保平、王忠雄、郭礼典、王庆堂、刘向东、吴晓林/林、彭水珍、刘洪利、王凤桐、章云等老师,他们用行动一路扶持着我,他们谦逊的品格,严谨的作风,时时都深深地影响着我,令我肃然起敬。我的好大姐崔艳红和好兄弟叶永坤更不用多言了,我们是一见如故,胜似亲人,从访谈开始到现在一直在默默地支持和帮助着我。
我深知,访谈能得到大家的认可,都是大家支持的结果。回首身后留下的每一印记,溢出的正是你们满满的关爱!
最后,请容我向你们诚挚的再道一声感谢,谢谢你们!
定稿于 2012年12月17日 晚24:35分
——请关注“采编心语(8)“券坛史料”与您同行”——
【编辑:王建池】

编辑:王建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