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司徒彪,最早是在《宝鸡日报》上看到一篇介绍我市收藏界的文章,其中提到的唯一的门票收藏家就是他。我立即写信求教,两天后就接到了司徒先生的电话,紧接着收到了他的来信。信中告诉我陕西有个旅游门券收藏联谊会每月在西安松园有活动;告诉我陕西还有个门票收藏方面的刊物《三秦券苑》;邀请我可以到他处去面谈交流集券心得;特别是恳切地指出我写信的疏漏:“我姓司徒,并非司马”。诚恳、平易、而又不失风趣,闻其声,观其信,油然而生急于见其面的迫切。不久,我们就见面了,见面就大吃一惊!我想象中司徒先生是一位忠厚长者,戴着眼镜,衣冠楚楚,一副文质彬彬的模样。一看却是一位英俊青年,虽风度翩翩,但脸上总有一股顽皮的孩子气,跟我想象中的“收藏家”一点也不沾边。握手之间,他热情洋溢,青年人的无穷活力顷刻间就感染了我。此后我们多次面谈、网聊,使我对他有了深刻的印象。
一位山东券友谈起司徒彪,称其为“券痴”,我以为恰如其分。司徒彪原籍北京,幼年的他常随父母在京城游览名胜古迹,他没有对诱人的冰糖葫芦感兴趣,那一枚枚精美的门票却吸引了他的童心,令他爱不释手,舍不得丢弃。从此,他到处向亲朋好友讨要,向在铁路上工作的父母、同事要。长辈们喜欢这个嘴甜而懂礼貌的大孩子,更赞赏他的爱好,鼓励他,支持他,帮他寻找门票。铁路上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加上叔叔阿姨们的热心,使司徒彪开始了他门票的原始积累。随着门票的增多和知识的增长,初中毕业时他开始了系统收藏的新阶段。他先是骑自行车,而后骑摩托车,奔走于宝鸡市12个县区的景点之间。东访张载墓祠,南登大散关,西探龙门洞,北游九成宫,寒暑易节,不爽其志。有一次,他从报上看到秦公一号大墓博物馆开馆的消息,立即骑摩托长驱近百里去买门票。时值八月,赤日炎炎,走的又全是乡间土路,到目的地已汗流浃背,满身尘土,顾不得休息,就买票进馆,看门人感动于他的虔诚,免撕副券,使他大喜过望。瞻完秦公遗迹,匆匆踏上归程,不料天色突变,车到周原已是大雨倾盆。狂风挟着雨点猛扑向他,睁不开眼,喘不过气,车熄了火,但他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保护好门票!他把票紧紧贴在胸口,俯下身子,任凭风吹雨打,一直持续了半个钟头雨才停。还有一次,他到一个山区景点寻票,凌晨五点出发,历尽周折搞到票已是下午时分,当地饮食摊点都关了门,收了摊,饥肠碌碌、口干舌燥的他又急着赶班车,直到晚九点才遇到一个小卖部。有趣的是他一手拿着块干面包狼吞虎咽,一手不失时机的掏出门票就着昏黄的路灯津津有味地欣赏,其幸福满足之状难以言表。工夫不负有心人,1992年,21岁的青年司徒彪开创了自己集券史上的三个第一:第一部门券专集《人文荟萃,史迹赫然——宝鸡地区旅游景点》定稿;第一次个人门票展在宝鸡市工人文化宫举办,这也是该市的第一次门票展;第一次参加了了全国旅游门票收藏展并获优秀奖。
司徒彪是幸福的。他和他的父母、妻子都是工薪族,收入有限。当他的集券活动再上档次,需要花费许多资金的时候,家人给了他全力地支持。买门票、办展览、办刊物,动辄几千元,对那些大款来说是“毛毛雨”、小意思,但对刚刚参加工作的他来说是座山,是收入微薄的父母每每在他一筹莫展的关键时刻雪中送炭、倾囊相助;结婚后,娴淑的妻子一直默默地为他的集券事业作出奉献。小小的居室可以不换,心爱的衣服可以不买,但丈夫喜欢的门票,不管是几百元还是几千元,她都舍得拿,毫无怨言。就连可爱的小女儿也以自己的方式表示了对爸爸的支持,每当来了爸爸的券友侃门票的时候,懂事的孩子就会悄悄到楼下去玩,把有限的空间让给爸爸。在这种充满爱意的环境熏陶下,司徒彪不喝酒,不搓麻,也从不去同龄人喜欢的舞厅酒吧,每当夜幕降临,妻女酣睡,万籁俱寂之时,就是他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刻,他在门票的海洋遨游,享受着券苑的票香,忘记了疲劳,忘记了烦恼。在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大环境下,一个青年人能如此清心寡欲,牢守这样一方净土,足见其对门票的痴迷。二十多年下来,司徒彪的居室里门票已经汗牛充栋,放满了四壁书橱,累计达到四万多枚,时间从民国到最近、最新,地域纵横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纸质券、塑料券、金属券、异材异形券、光盘券、激光券、镶嵌券、标本券、相片券等等,五彩缤纷,光怪陆离,让人目不暇接,其中不乏珍品、孤品。看着这门票的博物室,每一个人都会对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执着精神肃然起敬,发出由衷的感叹!
司徒彪从不满足于仅仅当一个门票保管员和拥有者,从周游宝鸡各景点开始,他每到一地,总是带着笔和本,了解景点的历史踪迹,探究其背后的人文内涵,回到家就研究整理。他的书架上不光是门票,而且还有大量的书籍。为了编写券集《敦煌石窟艺术》,他专程到敦煌“蹲点”,利用10余天的时间进行实地考察,走访研究人员,观摩石窟壁画,与门票上的画面一一对照,其一丝不苟、究根问底的态度不亚于一位学者。编写《唐蕃古道》券集时,他购买、借阅了大量的书籍资料,系统地钻研了唐代中原地区和西藏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情况,甚至对佛教也进行了涉猎。最近几年,他又把目光扫向宝鸡特有的文化——青铜器,开始了周秦历史文化、古代冶炼史、青铜器器型、古文字的研究,准备以《青铜之光》为题再出精品。我们可以看到,司徒彪的券集选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聚焦西部地区,文化色彩凝重,历史积淀深厚,具有学者特色。他的门票收藏总是站在做学问、干事业的高度,这是他的券集屡屡在全国大展上获奖的根本原因。
司徒彪是一位播火者。他不以独乐为乐,而以传播门券收藏文化为己任,以星星之火求燎原。1993年,他创办了自己的第一份刊物《癸酉游券》,从组稿编辑到出版发行,全由他一人操办,其艰难、繁杂、苦累可想而知,但他乐此不疲,一口气办了38期。他自己出资在宝鸡市最好的展览场馆青铜器博物馆、工人文化宫举办个人门票展,向宝鸡的观众热情的展示门票收藏文化的魅力,使许多人第一次知道了门票收藏的雅趣,加入到集券行列。凡是初学集券的爱好者向他求教,他都待若至宾,以诚相见,象一团火一样热心帮助。为了让宝鸡的门券爱好者便于收集整理当地的风景名胜门票,他着手编写了《宝鸡地区门券图录》,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受到了同好们的普遍欢迎。之后他又把目光投向省城,与那里的券界精英们共同发起组织了陕西省首届旅游门券交流联谊活动,参与了《三秦券苑》、《门券博览》编辑部的工作,在更大的范围为门票收藏事业的兴旺发达摇旗呐喊,尽智出力。随着网络的普及,他更新装备,购置电脑、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联络一批券界朋友开办门票收藏网站,用这一平台为券友服务。为了自己挚爱的事业,司徒彪始终活跃在传递集券信息、宣传集藏文化的前列。
这就是我印象中的司徒彪,一个执着、好学、笃行、热情的时代青年,一位痴迷门券、无怨无悔的收藏爱好者。看他走过的集券路,我们有理由坚信未来的券坛必将会有司徒彪的累累硕果,并热切地期望他在将来的券史上写上自己的重重一笔,因为他还很年轻,今后的路还很长。
作者:张景生,生于1951年10月,大学中文系毕业,陕西省凤翔县委党校副校长。从上小学时就爱好集邮,2006年10月退二线后开始学习集券,主集陕西门票和党史专题,一年来在券刊发表券文4篇。本人渴望向券坛各界精英学习,增知怡情,广交券友,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