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西陵门券笔者有多枚,有通票亦有个票,慕陵票只有一枚。通票不仅图案不同,景点号别也不同,有的写陵号,有的写年号,如有的写泰陵、昌陵、慕陵等陵号(见门券照片一),有的则写雍正、嘉庆、道光等年号(见门券照片二)。笔者认为似乎写陵号更为恰当些。而慕陵票系较早期的塑料质票(见门券照片三),为绘画版,票右侧有道光画像,左侧为陵寝建筑的明楼图案,显然有误,因慕陵免建了明楼,应以单檐隆恩殿为图案更有个性。欣赏之余,想起道光皇帝万龙治水的传说故事。
清朝,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自登基开始,遵祖父乾隆“父子分葬”的祖训,于东陵宝华峪选址,历经七年时间建陵墓,耗白银百万两。于是,孝穆皇后入葬宝华峪陵寝。
第二年的一天,道光皇帝做了一个梦,梦见孝穆落水了,哭喊着向自己求救。道光醒后仍惊慌不已,百思不得其解,便传圆梦师解其意。圆梦师哪敢随便开口,只原则说:莫非和宝华峪陵墓有关,何不派人探个究竟?
派往东陵的太监紧急求见皇帝,禀报宝华峪陵寝地宫渗水严重,水渍积水最深处超过2尺,就连孝穆皇后的棺椁外的金漆都已经被浸泡得开始脱落。道光勃然大怒痛下杀手,从重从快处置了一批相关人员。但所有这些都不足以挽回他对宝华峪陵寝的失望之情。道光盛怒之下,下旨将这座陵墓全部拆除,包括那些高大精美的地面建筑和栩栩如生的巨大雕刻群,同时另选吉地。这一次,道光皇帝把眼光投向西陵,并亲自选定了一处名为龙泉峪的地方,重新修建皇陵。新陵建造历经四年,耗资240万两白银。这两建一拆让大清朝的财政元气大伤,并且破坏了“父子分葬”的祖训。道光皇帝恐累及自己的名声,在隆恩殿前的月台上刻石表白:两次建陵是因为东陵宝华峪工程“拂朕意”,而龙泉峪不仅规模俱惬意于朕,而且近依父母的昌陵(嘉庆皇帝和孝淑睿皇后),可以更充分的表达对父母的依恋之情。
龙泉峪陵寝埋葬着道光皇帝和他的三位皇后,是西陵埋葬人数最多的帝陵,也是建筑规模最小的帝陵。但由于一拆两建的情况,其帝陵建筑不得不大大缩小,仅占地45.6亩,比泰陵雍正的少了近30亩,地宫由四道石门改为两道,地面的主建筑隆恩殿由重檐改为单檐,殿外也不设石栏(见照片四),连方城和明楼都免建了。
在陵墓建筑上,道光最担心的是地宫再度渗水,于是,唤来风水御师又是说法,又是占卜。道光则有自己的看法:所以宝华峪地宫浸水,是因为群龙钻穴,龙口吐水所致,如果把龙都请到天上来,龙就会在天上争水,而不往地宫吐水了。于是提出了“万龙治水”方案。首先,是在建筑用料上,一改清代诸陵惯用的松木,而通体使用了极为珍贵的金丝楠木。所有金丝楠木都有300多年树龄,而且从四川砍伐运来的,这种木料千年不腐,表面都不饰油彩,保持原木本色,而且常年释放一种芳香。其次,他命令千百个能工巧匠,用金丝楠木刻成许许多多条游龙和蟠龙,布满天花的藻井、门窗、隔扇等处,造成万龙治水的场面,仅隆恩殿就有龙1160条,堪称龙的世界和海洋。每条龙都是用高浮雕加镂空的手法,刻成在云雾中舞动的龙身和向下俯视的龙头,龙头突出平面半尺有余。一条条张口鼓腮伸向空中,和着楠木的芳香,仿佛“群龙聚首,龙口吐香”。道光皇帝满足了,永远卧在那理想的地宫。有万龙治水保护的地宫,现在究竟是否被水侵泡,只有道光自知了!
朋友,待看下一个传说故事,且等老叟下文分解。
【编辑: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