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古鸣霜楼小有名气,座落在保定繁华热闹的裕华路上,是一座典雅优美的古代建筑,与直隶总督署、古莲花池、大慈阁交相呼映,并列生辉,同为古城保定的代表符号。但其门券却是枚简易单色门券(见照片一),票价只有2元,券面仅印有“保定钟楼(古鸣霜楼)参观券”字样,右上边印有线条勾画的钟楼图案,虽然只是数笔勾勒,倒很形象,有一定的欣赏价值。背面印有“钟楼简介”。欣赏之余想到与钟楼有关的福城大列瓜的传说故事,老叟讲给朋友听。

保定古鸣霜楼,俗称保定钟楼(见照片二、三),建于金大定年间称鸣霜楼,明宣德年间重修后称宣德楼,成化年间重修后改称干云楼,清康熙四十三年重修后又改称古鸣霜楼。名称虽然更改几次,其中“楼”字却始终没改,因为按我国古代的说法,一层为厅,二层为楼,三层为阁,钟楼为二层,当然称楼。

钟楼全景

钟楼牌匾
一座城池,有钟楼一般都有鼓楼,保定是座古城,在钟楼西边相对位置原有一座鼓楼,现在荡然无存,不知何年拆毁。据说在鼓楼上悬挂一块乾隆书写的“福城”匾额。远在雍正年代,弘历(即乾隆)随父雍正皇帝到保定巡察后登上鼓楼,雍正皇帝内心感到保定府是京畿要镇,拱卫京师,镇守冀门的气势,于是叹曰:“保定府真乃辅城也!”这时6岁的弘历要太监拿来笔墨纸砚,大笔一挥写了大大的“福城”两字,雍正皇帝哈哈大笑,身边的大臣也跟着大笑,弘历看见大家都在笑非常得意地对父亲说:“既然都喜欢就刻匾吧!”雍正边笑边频繁点头,大臣认为是默许了,于是“福城”匾额即悬挂于鼓楼之上,从此保定府美称为“福城”
保定鼓楼建筑如何,不得而考,应和钟楼同时而建吧,就先了解一下钟楼的情况,则可知鼓楼一二。
保定钟楼是一座砖砌高台之上的重檐二层,歇山布瓦顶,给人以雄伟壮观之感。一层为大厅,沿一窄小木梯可登上二层,中间悬挂一口大钟(见照片四),钟高2.55米,口径2米,铸造于金大定二十一年。据说早于西安钟楼大钟203年,早于北京大钟寺钟王552年。钟上铸有阳文楷书“皇帝万岁 重臣千秋”等字样,字体遒劲有力。钟身还有佛像176尊,乳钉136颗及其他纹饰,文化内涵十分丰富。钟的顶端部有八个洞眼,是为铸钟时不至于使钟体破裂,更重要的是起共鸣作用,不仅能使声音好听,钟声宏远,回音悠久。神奇的大钟上下可发出不同声响,能从声音中分辨多音符,音波起伏,尾音长达5分钟之久。说明当时古人铸造学、声学已有相当高的水平。如此鉄钟在国内外实为罕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鼓楼和钟楼应为姐妹楼。

大钟
在钟楼二层的角落还摆放着一块“石头”,这就是民间传说的“沧州狮子定州塔,保定府的大列瓜”,(见照片五)大列瓜便是保定古老的标志。看来不起眼,在保定人的眼里“大列瓜”可神奇了,原位于保定市南大街路东的安祥胡同对面路西墙根,就像一个西瓜大小露出地面一半,表面明光锃亮。笔者1954年从北京毕业,分配保定工作,就听说“大列瓜”的故事,赶紧到现场一观,印象深刻。传说这“大列瓜”原在一家商铺柜台旁,人来人往观看影响买卖,想挖掉它,挖了半天没挖到根。当时在保定担任直隶总督的曹锟也到现场察看,听到有人说“大列瓜”没有底。他说:“我就不信,这块小小的石头怎么会没底?”于是兴师动众,刨了好多天,越刨石头越大,终于没有刨到底。从此观看“大列瓜”的人越来越多,于是掌柜的制作了一个假“大列瓜”埋在临街的墙角。改革开放后,南大街改造,这个“大列瓜”被刨出,启初放在保定商场一楼大厅展览,后才移至保定钟楼,供人永远观看。其实,这“大列瓜”,据说是战国时燕赵两国的界石,名曰列国石,民间取其形叫“大列瓜”。

后记:故事讲完了,再补充几句题外话,在中国文化里,有个词叫“晨钟暮鼓”,钟楼的钟,鼓楼的鼓,其实都是报时工具,“鼓楼击鼓定更,钟楼撞钟报时”。保定这座古城现在只有孤零零的钟楼,看上去似乎是偶然,怎么那么巧,只剩下钟楼,而不剩下鼓楼呢?或许是天意吧!历史往往在无意中创造了神奇。保定剩下了钟楼,意味着只有“晨”没有“暮”,祝福古老的保定永远是勃勃生机的早晨,永远美好,将越来越好,越来越好!
朋友,待看下一个传说故事,且等老叟下文分解。
【编辑:王建】

编辑: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