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伴刘镜舫小的时候家住省城。上小学时,老师就带领她们到公园里去玩。因此,她很早就知道门券了。我家住在农村,孩童时不知道啥叫门券。上初中进城后,偶尔买了我平生第一张门券,逛了一趟公园。那都是五、六十年前的事了。
参加工作后,公出的机会较多。公出到哪儿就借机会游览哪儿。婚后,我们都愿意一起去玩儿,但因上班,只能乘节假日外出旅游。虽然见过不少花花绿绿的门券,但只是觉得挺好玩儿的。出于好奇,便把其中较精美的门券保存下来,越积攒越多,保存的也越法儿细心了。已经上传到门券收藏研究网的“农讲所之回忆”一文中的那三枚武汉和广州农讲所的参观券,我老伴儿当时一见到就像宝贝一样的把它珍藏起来,我在参观现场就把日期填上了。已经38年了,这三枚参观券的品相还那么好。
我老伴儿对门券越来越喜欢。但仅是喜欢,还没有“收藏”的概念。从那时有了门券,就珍藏起来,没有加以整理,更没有形成规模。由于缺乏收藏知识,当时的收集还挑挑拣拣的,有些门券没保存下来,很可惜。后来,学着开始整理了,但办法却很原始,更谈不上巧妙。近几年参观了几次门券展览和协会活动,才懂得了集藏门券的一些知识,掌握了集藏门券的一些技巧。把原有的门券重新分类整理,觉得条理多了。
在建池会长的帮助下,喜欢收藏门券的老伴儿拉着我一起加入了保定券协。现在退休了,有时间玩了,我在众多的收藏活动中选择了收藏门券。一是这种收藏活动我老伴喜欢,我陪老伴儿一起玩,也是对她在家中多年默默奉献的回报。二是我认为老年人的“收藏”其实就是“玩”,首先要玩的心情愉悦,玩的心理轻松,尤其不要去追逐“名”、“利”。门券收藏不需要更多投资,不会形成经济上的太多负担,尤其是年龄大了,更不愿意因此带来心理上的压力。三是据了解券协有一批素质很高的券友,我感觉和他们在一起能丰富我俩的业余生活,填补自身知识空白。实践证明,我的决定是正确的。因此我老俩坚持参加券协举办的各种活动,并尽力去做好。其次是坚持与券友交流,互通有无。再就是拓宽集券渠道:家中老幼总动员,大女儿和女婿从国外回来探亲,赠送一台电脑,还带来一些国外的门券;小女儿和女婿一有空闲时间就教我玩电脑,并积极帮助集券,连上初二的小外孙对门券也能说出一二;还用电话请亲朋好友帮助找门券;到古玩市场去买门券;也想到大型券展现场,边参观边买些门券;还要再出游并集券。这样做能使我们集藏水平逐步上升到系统化、规模化、理性化的平台。当然,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经过一段时间的苦练,已初步掌握了电脑的基本操作。还是建池会长耐心的教我做网页,并帮着把做好的网页上传到门券收藏研究网。仅于此感谢建池和券友。
少年夫妻老来伴儿。年轻的时侯,因为对门券都很喜欢,所以门券使我们的手牵得很紧。现在,我们老俩把集藏门券当成重要的精神寄托,当做一种营生。集藏门券将陪伴我们老俩白头偕老。这就是门券里蕴藏的爱情和亲情。爱情和亲情是券魂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保定钞票纸厂 郭林生
2008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