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艺与全国券展
承德杨帆
河北的大都市,省会,却叫了一个石家庄——带有有田园风情的名字。田园城市的概念最早由英国的霍华德爵士于1898年提出。田园城市的设计思想在西方产生了很大影响,此后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等地都建立了一批花园城市。从历史角度溯源,人类本来没有城乡之分。一切城市都是从村庄演变而来。前年河北省曾经刮过一阵风,一些有了钱,有了身份,有了学问的人的人觉得石家庄这名字太土,发出倡议,废止“石家庄”另起一个洋气的名字。此倡议遭到了大多数人的抵制,很快风息浪消,回归平静。
说来也怪,一些有钱人,鄙视乡土气,却又把别墅建在城外的乡间。尽量多地寻求大自然清爽悠然的恩惠。一些大饭店也故意创设乡野景观,营造乡土民间的氛围,食客盈门,效益不错。这次在石家庄开会,便有当地的朋友盛情邀我走进“河北人家”大饭店。嚯,让我惊讶的大规模,饭店里竟然还分东院西院西元南园北园,山村水乡,无所不有,热热闹闹,几疑走进了大观园。
话扯得远了,拉回来。
中国门券收藏组织从属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领导,我一直有些疑惑不解,门券收藏为何纳入民间文艺系列。而为何不与中国收藏家协会,美术家协会,工艺美术家协会,旅游局,文化局产生上下属的领导关系?
这次在石家庄,我似乎悟出了一点道理。
开幕式上,石家庄地区一群农村的农民们走上舞台,为大家表演了地地道道的河北中部地区的民间文艺——拉花。

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人,高水平的歌舞表演并不少见,也许看不起无论身姿。动作都脱不了土气、稚气、俗气、粗气的农民表演。
这一表演似乎印证了门券收藏的品位和地位——就像这拉花一样,属于民间的,自发的,自娱自乐的,虽然也属于文艺,却只能抬头仰望哪些高雅的文艺形式,无法与真正的文艺人媲美。一位长期从事集邮收藏的人曾经跟我调侃:“你们这些门票收藏永远不可能登上大雅之堂”。我不服气,说:“你们不就是依仗着邮政部吗,如果没有靠山,你搞得起展览吗、但是门票收藏,随时随地就可以搞起一个展览,不用政府投资”。
第十七届展,无论从大会的规模,会场、展览地点、展板质量,乃至饭店水平等再一次让我感受到了民间与政府的巨大反差。
我虽然是个小学生,踏进门券收藏门槛时间不长,也追寻师长们的后尘充满热情地大声呼唤文化,文化,门券文化!但是,我逐渐冷静:门券文化其实只是收藏者的自恋。民间文化?民间文艺?——都只是自诩自傲!
参加政府组织的会议,你会感到舒适、享受。参加门券收藏的会议你就感到辛苦、不易。每一届的主办者都深有体会。看到第十七届会展期间,券研网和门券大辞典编委会见缝插针地召集会议,我有一种夸父逐日的豪壮和凄苦交织在一起的感觉。因为,我认识的熟悉的一些朋友,他们既无权无势无钱,又无年轻人的无体力和健康,有的身体带病,却依然拼命地爬坡,为着只有自己承认的艺术,自己抬高了的文化,一厢情愿的干着愚公移山般的工作。我敬佩,我同情!
我的这些话,可能有的人不爱听。俗语说“有钱难买愿意”。活着花钱买了很多花花绿绿的票票,死了被后代当废纸烧,我就喜欢,我就这样。只要个人高兴,有利生命的存在,我们依然可以这样继续,这样热情。
但是我还是想建议:券藏人,不必把自己打扮成登山队似地,一定要去攀登珠穆朗玛峰。量力而行就近登一登景山、稍远一点爬一爬香山,也就足慰平生了。
【编辑:张宝贵】

编辑:张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