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白洋淀多枚门券,今遴选出有代表性的3枚以欣赏。一名为早期4元券(见照片一),为简易纸质雏形手绘版;一枚为?xml:namespace>
?xml:namespace>


欣赏白洋淀门券之余,突然想起捞王淀的传说故事。
从保定府东行百余里,有一片地势低洼、水草丰生的水泽湿地,这就是远近闻名的华北明珠——白洋淀。白洋淀百亩以上的淀就有99个,其中最大最有名气的要数捞王淀了,这个淀原来叫洛汪淀,为什么叫起捞王淀?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故事。
在乾隆年间,方观承任直隶总督的时候,有一年的夏天,乾隆皇帝到白洋淀打围。皇帝出巡,文武百官浩浩荡荡列队相陪,直隶总督当然也要伴驾。
这天,阳光明媚,气候宜人。乾隆皇帝的龙舟入淀,阵阵微风吹拂,层层细浪翻腾,满淀荷花,东摇西摆,像是向皇帝频频招手。乾隆喜上心来,诗兴大发,于是吟出一句上联:“风摆荷叶千张饼”,他让身边大臣和珅来对下联,那和珅憋了半天,脸都红了,一个字没对上来。这时,忽然从船尾传来一句下联声:“浪打菱角疙瘩汤”,乾隆一听,这下联满工整,便问道:“此联是何人所对?”直隶总督方观承忙答道:“是下官的船夫”。乾隆暗想:直隶总督署真有人才,一名船夫竟有如此天赋。龙舟前行,乾隆看到岸边有许多乡民正忙碌用芦苇编蓆,他触景生情,又吟出一句上联:“苇芦编蓆蓆苫苇”,又让和珅对,和珅又憋了一脑瓜子汗,只好推辞说:“臣脑袋笨,请万岁另请高明”。别的大臣也都大眼瞪小眼。乾隆刚要恼火,又听见从船尾传来下联:“牛皮拧鞭鞭打牛”。乾隆一听很高兴,气也消了,心想:难道这水乡小民还能强于我朝廷的大臣?不妨再试他一试,他猛一抬头看见岸边一匹骏马在吃草,马上吟出:“风吹马尾千条线。”这次他直接让那船夫对下联,船夫毫不思索就对出下联:“日照龙鳞万点金”。乾隆很是赞赏,赏方观承黄金百两。
乾隆沉不住气了,漫步到船尾问船夫:“你叫什么名字?”“小民叫李登龙”。紧跟在乾隆身后的和珅可找到了机会说道:“大胆刁民,你竟敢叫这个名字”。乾隆没理和珅这茬还笑着说:“叫‘登龙’不好,改为‘陪龙’吧”!方观承马上说:“还不谢皇帝隆恩”。从此李登龙改名李陪龙。
突然间,黑云密布,狂风大起,龙船一时倾斜,皇帝和大臣一起翻入水中,和珅会点“狗刨”,救不了人,只能自顾自,但不断可着嗓子喊:“救驾呀!救驾呀!”李陪龙见此景,一个鱼滚翻跳入淀中,不一会工夫就把乾隆拖上岸,又救了大臣们。乾隆两眼瞪出,面色纸白,肚子鼓鼓的,不省人事。李陪龙大声对大臣们和岸上的淀民说:“快把皇帝搭到我家去,我又办法救驾。”李陪龙把家里做饭的大锅从锅腔拔下扣在地上,让乾隆扒在锅上,李陪龙还不断按皇帝的后背,不一会,乾隆从口中吐出大口大口的水,才慢慢的睁开眼,皇帝得救了。折腾了约一个时辰,乾隆肚子没食了,饿了,要用膳,由皇宫里带来的山珍海味都翻到水里喂鱼和王八了,大臣们可犯愁了。李陪龙出来解围,马上给皇帝做了顿棒子面饼子熬小鱼淀家饭端上来,乾隆早饿极了,三口、五口就吃了一个饼子,一边吃一边说:“香!香!”又问李陪龙:“这叫什么膳食?朕从来没吃过。”李陪龙答道:“这是我们渔民的半蒸半煮”。
从这以后人们改洛汪淀为捞王淀了。
后记:乾隆回宫后,山珍海味不愿吃,想吃那“半蒸半煮”,厨师翻宫廷膳谱没有这道膳。于是请来了白洋淀的李陪龙,李陪龙当着御厨做了“半蒸半煮”,御厨忙写入宫廷膳谱,当端给乾隆用膳时,他反而不爱吃了,原因是那天乾隆白洋淀溺水后,太饿了,对了那句话:“饿不择食”啊!所谓“半蒸半煮”,就是选二、三寸的新鲜小鱼,放进锅里,再放些咸菜丝,多加醋少加酱油,汤要多些。烧开锅后,再用新磨的玉米面做成饼子,贴在锅的四周,饼子一定要半截贴在锅帮上,半截泡在鱼汤里,贴在上边的叫蒸,泡在锅汤里的叫煮。
朋友,待看下一个传说故事,且等老叟下文分解。
【编辑:王建】

编辑: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