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无闻著华章?xml:namespace>
—由《晋善晋美》系列文章发表30篇想到的
2012年8月6日,周新娥老师以一篇《体验姑崖天险感受自然风光》为标题的文章,开始了《晋善晋美》系类文章的创作。时至今日,一年时间,发表了30篇作品,其中 23600多文字,366张景点门券,55张相关图片。她带给了我们知识、带给了我们藏识,带给了我们愉悦,带给了我们券情。这是我们所看到、所感受、所收获到的。然而,作为读者,我们没有、也不可能亲眼看到,作为一个系列文章作者的周老师,在这365天里为撰文、为寻券、为配图所付出的心血与汗水。周老师的作品不但为宣传山西省“晋商晋美”的主题旅游口号增加了新形式,也为丰富网站内容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此,我代表网站编辑部真诚的说一声:周新娥老师,您辛苦了!!!
券研网开通七年多来,在网站发表文章的作者已近400人,其中百篇以上的15人,50篇以上的60余人。共同的爱好已经使网站聚集了一批个人素质好高、文笔水平好、甘于奉献、乐于分享的撰稿人。尤其是2012年年初陈捷的《雨人访谈》系列专栏的开通,以其独到的视角、流畅的文笔引领了个人在券研网开辟“系列文章专栏”的先河,一年多来,先后有崔艳红的《我游京城博物馆》、张景生的《券赏国宝》、《二十四孝》、《门券上的爱情故事》、《山西塔券简说》、刘铭元的《刘老说券》、周新娥的《晋善晋美》、北京券友的《这里是北京》、骆志方的《一起看国宝》相继与券友们见面。他们秉承着“继承、发展、创新”的原则,从不同角度诠释着“门券收藏研究”这个主题,以不同的亮点满足着券友们的需求,有些作品完全代表着当前全国券界的顶级水平。他们的付出与成果不但提升了自身门券收藏研究的水准,而且也推动了门券收藏研究事业向前发展。
这些受到券友们喜爱的作者之所以能把作品源源不断地呈现在大家面前,我觉得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一是善于积累。包括文学水平、藏券知识、摄影技能、藏品收集等等,有了这些方面的日积月累,才有了作者的“思如泉涌”、“下笔如神”,才有了读者的“沁人心脾”、“求浆得酒”。
二是勤于整理。主要指文字资料梳理、门券藏品分类、影像资料存放等要形成档案管理模式,对所需资料、藏品能“信手掂来”。大家在周新娥老师的作品看到,43年前参观刘胡兰纪念馆的照片保管的完好如初,不难想象作者作者信息而有条理。
三是乐于分享。摒弃对藏品的独自占有欲,把自己的作(藏)品拿出来与券友们分享,这是藏家一种较高的精神境界。周新娥老师在30篇作品中展示了366枚景点门券,让券友们分享了她多年收藏的快乐。
四是甘于奉献。在券界,“奉献”是真心热爱门券收藏的一种体现。在券研网,没有稿费,“奉献”是撰稿人对自己的付出不求回报的真实体验。时间自己搭、藏品自己买,辛辛苦苦撰写成章,能换来券友们几句跟帖鼓励,这就算“回报”了。
五是勇于创新。同一个主题,写作体裁的创新、表达方式的创新,都会给读者“眼前一亮”的视觉冲击,从而增加作品的情趣行与可读性。从图文并茂的叙述到券集形式的展示,周老师也在不断的突破自我。
从今天起,周老师的这一系列文章暂告一段落。这是“自我调整,不是搁笔”。周老师将蓄势待发,我们期待着,期待着周老师养精蓄锐、厚积薄发,将来带给我们更多、更精彩的作品!!!
从今天起,我们网站其他几位系列专栏撰稿人的创作还在出新,我们期待着分享他们更多更好的作品!
从今天起,我们继续欢迎每一位善于积累、勤于整理、乐于分享、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券友加入到撰稿人队伍中来,为网站的繁荣、券界的发展呐喊助威!!!
【编辑:王建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