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枚北京门券,从设计到印制都非常精湛,很有欣赏收藏价值,其建筑都有首都标志性。元上都门券古香古色很有特色,上标“元朝龙兴之都”和永定门门券的“龙脉龙头”相辅相成。更有意思的是:南起永定门,经正阳门、天安门、午门、太和殿,北到钟鼓楼,其正门的门缝连接线即为北京城的中轴线。紫禁城就是以此中轴线建造的。元、明、清三代历朝皇帝的龙椅都摆在这条中轴线上。欣赏之余,突然想起金銮殿龙椅摆歪了的传说故事,今讲给朋友听。
?xml:namespace>






上世纪50年代,北京在施工中,曾在地安门和前门两个地方,分别挖出一只石鼠和一匹石马。在中国古代的天干地支中,正北方向用“子”来代表,正南方向用“午”来代表,子为鼠,午为马,这就暗示着北京的中轴线,实际是子午线。在我国建筑皇宫、署衙都要不偏不欹的建在正南正北的子午线上,也就是其中轴线和子午线相重合。然而,一个叫夔中羽的研究员,发现北京的中轴线并非正南正北,与子午线有所偏离,经科学测量,北京中轴线向左偏离子午线2度多夹角。这一发现,引起科学界很大的轰动,首要提出的是元、明、清三代历朝皇帝的龙椅岂不是摆歪了吗?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参加了寻因调查,通过航空、大地测量等方法,对北京中轴线延长至内蒙古元上都遗址,发现北京(大都)中轴线是元上都中轴线的延伸线,是两都连线的南端。说明元上都的中轴线也是偏离子午线的。围绕这个问题,科学界提出了许多疑问?
有人认为:汉人不满蒙古人的统治,在建元上都时故意摆歪了中轴线。
有人认为,那个时候仪器不精确,发生偏差难免。
有人认为,地球在转动时有极移现象,从而偏离了子午线。
还有人认为,正子午线代表上天,只有神权才能使用,皇权吗?就得偏离点。
首先,必须要弄清楚元上都的设计者姓字名谁?设计者是刘秉忠。刘秉忠,字仲晦,初名侃,先入道后出家为僧,法名子聪,号藏春散人。他于书无所不读,无不精通。元忽必烈称帝后,刘秉忠为光禄大夫,位太保(一品官),是一位对风水学很有研究的大师。刘秉忠是否有意伤害蒙古人呢?元世祖忽必烈,曾对群臣说过这样一段话:“刘秉忠这个人跟我30多年,为人慎正,不畏艰险,有话直说。他的阴阳术数之精,占验的很多事都对,这些就只有我知道,其他人是不知道的”。忽必烈曾奖励刘秉忠有功,赠刘白金千两,刘推辞,忽必烈最后下令不许推辞。刘秉忠为一大忠臣,所以不存在刘秉忠伤害蒙古人。至于那时候的仪器不精确问题,洛阳建城远早于北京,洛阳城的中轴线和子午线完全重合相一致。元上都的设计者为刘秉忠,而北京(大都)的设计者也是刘秉忠,而且还有其弟子郭守敬协助,二人皆为河北邢台人。在当时师生俩是技术首屈一指的人物,是技术权威,从设计的技术上不可能出偏差。
那么,忽必烈和刘秉忠在元上都和元大都(北京)中轴线上究竟搞了哪些名堂呢?在中国古代,太阳当顶的时候,古人并不认为是最好的时候,因为它马上就倾斜了。而古人认为太阳最红火、最旺盛、最值得炫耀的最佳时刻则是9点至11点的己时。所谓“日中则仄,月满则亏;满招损,谦受益”就是这个道理。离最高峰还有一点距离,还有上升的空间。而已经到达顶峰,留给自己就只有下坡路一条路可走了。这样说来,中轴线逆时针方向稍偏离子午线一点,是不是留下上升空间的“科学”含义呢?这当然是刘秉忠的一步好心高招棋,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看问题超前性的具体表现。金銮殿龙椅虽然摆歪了那么一点点,仅仅2度多,元、明、清三代历朝发展始终处于上升空间,在走上坡路,竟持续七百多年。
后记:北京中轴线偏离子午线,看法多多,究竟哪种看法最科学最实际,还待科学家下定论。
朋友,待看下一个传说故事,且等老叟下文分解。
【编辑:王建】

编辑: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