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l:namespace>

同为文化遗产的关内关外两故宫,规模和档次两者相差太多。沈阳故宫占地6万平方米,和72万平米的北京故宫相比,小巫见大巫。建筑用材与体量,沈阳故宫要逊色更多,所以作为皇宫,沈阳的只这能用朴素形容。北京故宫让人感受的是坐江山的奢侈,沈阳故宫则让人感觉到的是打江山的不易。在文化认知的不同外,更重要的是背后的殷实财力。
沈阳故宫始建于后金天命10年(明朝天启5年, 1625年。),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信息。那时的朱明王朝如大厦将覆,摇摇欲坠,即便看清了关外的虎视眈眈的野心,但此时的中央帝国,也只能听天由命,顺着下滑的轮子,在苟延残喘延续着。



曾经控制的地带,异族却在那里大兴土木修建皇宫,尽管初建规模不大,但这是拉山头立标旗的宣威,释放出了强势的信号。擦拳磨掌,觊觎着帝国的千里江山。当年的努尔哈赤只是李成梁手下的一兵,是朱家的顺民,如今早已今非昔比,华丽转身。当一种新生的势能占据优势的时候,历史有可能就被他们选择。
现存的沈阳故宫也多是清太宗皇太极、清高宗乾隆的续建作品。所以早期建筑柔和的都是满、蒙、藏的少数民族特色。如最重要的崇政殿、凤凰楼就是采用的立柱、梁枋、檩椽结构,那几个什么清宁宫、关雎宫也一样,简单的硬山建筑,未见在中原流行了2000年的斗拱形式。入主北京后,乾隆才将斗拱带到了沈阳故宫,东宫、西宫成为实例建筑印证。



沈阳故宫的特色就是遗存了满族人的民族习俗和生活习惯,如睡大炕和信仰萨满教而立的神竿。室内还有大锅、摇篮这类日常用品,素白的墙上也几乎不着装饰。有趣的是竟挂有关公的画像,大概满人崇尚英武节义。努尔哈赤这个边疆的没上过多少学的青年,能起兵造反,最终打造出了一个长寿的近300年王朝,这就是“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的英武才绝,是又一个版本的英雄。



建筑只能留下形式,丰富的生活和情感,也随着物转星移而烟消云散,走入历史的是那泛黄纸张上的记述。任何传说就是个梦,多有虚幻的味道。一个王朝的初始化是现实性和功利性的,能成功或成仁,都需要实践。
如果把吴三桂的开门当成偶然,那满人的进关迟早会成为必然。八旗的聪明则更是表现在入关后的统治,尽管血腥,但他们更需要一种标明正统的述求。关外的皇宫只是他们曾经的居所,一种记忆,北京的紫禁城才是他们真正的梦想实现的舞台。


热敏纸机打票进门后收回。然后给的纪念票。
【编辑:崔艳红】

编辑:崔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