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锡锡惠公园门券(见照片),虽然没有副券,但并不影响欣赏。券面上的“江南第一山”,特别是“天下第二泉”,非常耀眼。?xml:namespace>
所谓“江南第一山”是因为锡惠公园,位于无锡市西郊,以锡山、惠山命名。包括锡山全部和惠山东麓及连接两山的映山湖,锡惠公园把两山合成一团,内容丰富多彩,历史文化古迹多多。所谓“天下第二泉”,系惠山有九龙十三泉,二泉最负盛名。唐代著名茶圣陆羽,著有中国第一部茶著《茶经》,世称“茶神”,他品天下泉水多种,认为庐山康王泉为第一,无锡惠山泉为第二,故称“天下第二泉”。笔者1968年亲自在这里品尝过“二泉”的茶水,确甘冽可口,是煮茗精品。“二泉”北边墙上嵌有“天下第二泉”五个大字题刻,系清代吏部员外郎王澍书写。园内亦有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书写的“天下第二泉”石碑,还有苏东坡诗刻,有人把陆羽评泉、苏轼题诗、王澍书法相提并论,称为“二泉三绝”。
欣赏“天下第二泉”门券之余,必然想到《二泉映月》二胡乐曲,曲作者为华彦钧,恐怕鲜为人知,但一提瞎子阿炳不但人人皆知,而且家喻户晓。华彦钧为阿炳的原名,就让老叟把华彦钧的传说故事讲给朋友听。
华彦钧,艺名阿炳,道名彦钧,清光绪十九年,出生于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华彦钧4岁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在私塾读了三年书,后跟父学习音乐,由于刻苦学习,能演奏多种乐器,尤其对民族乐器琵琶、二胡有很深的造诣,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25岁父亲去世,他继雷尊殿当家道士。后因交友不慎,沾染上恶习,34岁双目失明。为谋生计,他身背二胡走上街头,自编说唱新闻,沦为街头艺人。每天下午经常在崇安寺一茶馆门前围场演唱。他经常抨击社会黑暗,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吸引听众。“一 二 八”事变后,他编唱了《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击敌寇》的新闻,还用二胡演奏《义勇军进行曲》等。
阿炳经常逗留在“二泉”,并为其冷月泉清所迷。双目失明后,生活极为坎坷凄凉,最落魄的时候也常在“二泉”边休憩,在惠山一带颠沛流离。
那是一个中秋之夜,阿炳来到“二泉”,现在他什么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她耳畔,他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的似乎听到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听着!听着!阿炳的心在颤抖,情不自禁的操起二胡,他通过琴声把多年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在茫茫的夜空,二胡的旋律,一会儿沸腾,一会儿跃荡,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于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倾吐心酸,二胡曲调久久在“二泉”边回荡,一首不朽的二胡乐曲诞生了,这就是后来的《二泉映月》二胡曲,一首呕心沥血的杰作。
解放了,瞎子阿炳重获新生。
一个偶然的机会,黎松寿演奏《二泉映月》,被储师竹教授发现此曲,并令黎松寿与中央音乐学院的杨荫浏等人,于1950年去无锡为阿炳录音,阿炳十分激动,经过练习,录了《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曲和《昭君出塞》、《龙船》、《大浪淘沙》三首琵芭曲,这六首乐曲只是阿炳一生创作、演奏270首的一小部分。本来还打算录制阿炳得意的《梅花三弄》,因录音钢丝不够而没录成。当年9月份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专业分析研究,认为阿炳的乐曲杰出,演奏精湛,要请阿炳去音乐学院开《二泉映月》、《听松》等作品音乐会,并拟聘请阿炳到中央音乐学院任教。
遗憾的是:此时阿炳已重病在身,卧床不起。当年12月4日离世,享年仅58岁。阿炳入殓时,身旁已无物可带,仅有在录音时的那把借来的二胡琴。虽然阿炳孤身的走了,却给后人留下了不朽之作。
后记:
《二泉映月》录制后,1951年灌制了唱片。笔者收藏一张1951年出版的每分钟78转胶木质老唱片,倍感珍贵。1951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放了此曲,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和好评。1959年建国10周年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又将此曲作为国礼赠送外宾,美、意、法、日等国纷纷改编成一支誉满全球的名曲。从此《二泉映月》还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美国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二泉映月》还荣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阿炳如果在天有灵,一定会激动万分,大声高呼:新中国万岁!新中国万岁!!
阿炳——华彦钧不仅是无锡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
朋友,待看下一个传说故事,且等老叟下文分解。

编辑: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