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是1936年6月1日成立的。抗大的前身是1931年创建于江西瑞金的中国红军学校,1933年扩建为红军大学,1934年随中央红军长征,改称“干部团”。红军长征
到达陕北后,红军大学在陕北瓦窑堡恢复创建,并改称中国工农红军学校。1936年5月,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中共中央决定以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为基础,创办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6年6月1日举行了开学典礼。7月抗日红军大学跟随党中央迁到保安县(今志丹县)。1937年1月20日又迁至延安,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党中央对抗大的极为重视,毛泽东兼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为抗大制订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后来,毛泽东“艰苦奋斗”改为“艰苦朴素”)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亲自为抗大学员讲课,著名的《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就是在抗大所作的讲演,他的一些重要著作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都被列为抗大的必读教材。
全国抗战爆发后,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抗大先后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设立了14所分校,华北、陕甘宁、华东等敌后抗日根据地,到处都飘扬着抗大的旗帜,回荡着抗大校歌!延安的抗大总校也曾辗
转于陕北、山西、河北等地坚持办学,1940年11月抗大进驻河北省邢台县浆水、前南峪一带,校部驻前南峪,政治部驻在浆水,在浆水驻防2年零3个月后,1943年1月24日返陕甘宁边区。
1945年8月,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抗大也完成了伟大而光荣的历史使命。同年10月,原抗大总校一部分教职学员奉中央军委命令向东北进军,1946年2月底到达吉林通化,筹办“东北军政大学”。新中国建立后迁入北京,发展成为今天的国防大学。
自1938年至1045年,抗大在九年中,为党和人民培养造就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军政干部。抗大总校培训学员近3万人,连同各分校共培养了十余万名军政干部,为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也为建国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组织基础。
延安抗大纪念馆展览100多件文物和400多幅历史图片,全面展示了抗大的历史风貌,生动再现了抗大可歌可泣的战斗历程。现已成为国防大学延安教育基地,是延安“三大”教育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邢台县前南峪村,是中抗大纪念馆,于1999年4月30日落成,北依滔滔大河,南眺巍巍太行,居高临下,气势恢宏,青石建筑,质朴庄重。杨成武上将为纪念馆题写的匾额。陈列馆的北面,为抗大纪念碑。通高25.8米,全部由汉白玉砌成,端庄、稳健,由时任总书记的胡耀邦题写碑名,原抗大校长徐向前,副校长、教育长何长工等为纪念碑撰写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