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写陶然亭(2)
二、绝世之恋高石墓

石评梅和高君宇是在一九二一年的一次同乡会上相识的。对高君宇而言,石评梅那时已是北京诗坛上颇有声名的女诗人了。所以两个人初见之后都以“识荆”为喜,从此书信往来频繁,友情日深。可是初恋受挫后的石评梅,对爱情怀着伤痛和疑虑,抱定了独身主义的宗旨,与高君宇固守着“冰雪友谊”的藩篱。一九二三年高君宇从西山碧云寺寄给石评梅一枚红叶,正面写着两句诗:“满山红叶关不住 ,一片红叶寄想思 ”。不敢也不愿再涉足爱河的石评梅见了心中慌乱和犹豫,她没有勇气接受高君宇的爱,在寄回给高君宇的叶子上写到:“枯萎的花蓝不敢承受这鲜红的叶儿”。一九二四年十一月,高君宇从广州护送孙中山先生北上,由于长期南北奔波,出生入死,终于积劳成疾,一九二五年三月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终年不满三十岁。高君宇的白玉墓碑左侧,刻着石评梅手书的碑文:“‘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这是君宇生前自题像片的几句话,死后我替他刊在碑上。”。“君宇!我无力挽住你迅忽如彗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泪流到你坟头,直到我不能来看你的时候。评梅。”

高君宇死后,石评梅在检点遗物时发现了那片早已干枯的红叶,上面墨汁依旧。睹物思人,评梅伤心欲绝,她意识到自己乖僻直拗的独身主义主张铸成终身大错,在爱情上一误再误,错过了一个真正爱自己的人,痛悔不已,决心在高君宇死后用悼亡孤苦的眼泪来偿付自己所欠下的相思情债。她把高君宇安葬在陶然亭公园之后,果然每个星期日都要到他的坟头哭祭。“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这是石评梅在高君宇死后经常对友人表明心迹的一句话。
一九二八年九月,石评梅由于长期悲伤过度,损害了健康,在高君宇死后三年竟也泪尽而亡。她的生前好友和家属遵照她的遗愿把她安葬在高君宇墓旁。一对有情人,生未成婚,死而并葬,在当时已是人们传诵的佳话。陶然亭公园因之也变得更加知名。
三、“华夏名亭”亭文化
1985年修建的华夏名亭园是陶然亭公园的“园中之园”(现已免费开放)。采用集中旅游资源的方法,精选国内名亭仿建而成。有“醉翁亭”、“兰亭”、“鹅池碑亭”、“少陵草堂碑亭”、“沧浪亭”、“独醒亭”、“二泉亭”、“吹台”、“浸月亭”、“百坡亭”等十余座。这些名亭都是以1:1的比例仿建而成,亭景结合,相得益彰。流连园内,有如历巴山楚水之间,或游吴越锦绣之乡的感觉,历史文化内涵更加深邃。广大游客不劳远徒跋涉即可领略中华民族建筑艺术和人文景观。2002年获国家旅游局评定的第一批四A级旅游景区及首都文明旅游景区称号。





(上述十亭取自陶然亭公园发售的护照)
陶然亭公园现共有迁建、仿建和自行设计建造的亭36座。在这些亭子中还有二个要提一下:
一是云绘楼.清音阁。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原是皇家园林建筑,建在中南海内东岸,是当时皇帝登楼观赏太液清池,写字、绘画、吟诗作曲之处。1954年因施工需要拆除,周总理亲自与梁思成一起到陶然亭选址,把这组建筑完整地迁建到陶然亭公园。1984年,云绘楼,清音阁被列位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公园再次油饰修缮,并配以汉白玉栏杆,使它更加巍峨壮观。

二是风雨同舟亭。1991年安徽大水洪灾得到八方支援。安徽省政府仿徽州的沙堤亭在陶然亭公园湖畔建造了这座风雨同舟亭,以示对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全国人民的感谢。取名“风雨同舟”便是此意。


编辑:崔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