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一日游(一)
作者:刘会英
2014年4月12日(星期六),天气有轻微雾霾。早晨六点多石家庄市门券收藏协会的会员及家属们就从四面八方赶到市博物馆、电大街集合地点。七点整乘空调旅游大巴车(本次活动大巴车是由姜莉莉理事长托朋友低价租来的,在此谢谢姜莉莉!)从市内出发走石太高速公路,拉开了去“阳泉一日游”的序幕。
受许锁庭会长委托,由我担任本次“阳泉一日游”客串导游。为了大家旅途不寂寞,我提前为朋友们准备了许多小礼物(有旅游门票、圆珠笔、湿巾、记事本等)来鼓励大家表演节目。首先许锁庭会长代表门券收藏协会感谢各位家属多年来对会员及协会工作的支持!欢迎来参加我们组织的一日游活动,接着许会长为大家演唱了歌曲,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

许会长为大家演唱歌曲

接着我给大家讲了一个笑话,你看大家还没笑,我却先笑了。哈哈!

阮城香的夫人是位白衣天使,她给大家讲解了生活中的保健知识,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

许树银退休前是位人民教师,自从参加门券收藏协会后积极参加协会各项活动,是一位热心会员,这是她在为大家演唱歌曲。

李德泉老师今年有七十六岁了,是我们协会年岁最大的,李老师热心协会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通过参加协会活动,认识了很多朋友,使我又焕发了青春”。他也为大家表演了精彩的节目。大家一路上有猜谜语的、有唱歌的、有说笑话的、有猜脑筋急转弯的、有讲故事的。不知不觉快到旅游第一站娘子关了,
一、万里长城第九关“娘子关”
在车上我为大家介绍了一下娘子关概况:娘子关原名苇泽关,位于阳泉市平定县城东北45公里处,是长城上的著名关隘,人称万里长城第九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山西就一直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明代,北京成为国都之后,山西位于北京的外屏位置,更是肩负着保卫京城的责任。作为万里长城的著名关隘,娘子关被称为"三晋之门户,京都之咽喉" 。娘子关现存建筑是明代重建,据史料记载,娘子关至今已经有1800多年的军事历史, "娘子关"名称的来历还和介山氏、平阳公主有着关联,非常富有人性化色彩。
据说春秋时期,介子推的妹妹介山氏为了改变寒食节的习俗,千里迢迢来到娘子关自焚。后来,人们建有妒女祠,也叫娘子庙。现今这个祭祠已废,只剩下一块唐人书的《妒女颂碑》,藏于山西省博物馆。
不过,娘子关的名称和平阳公主有关的说法流传得更为广泛。公元617年5月,李渊父子在太原起兵。平阳公主让丈夫柴绍从长安赶往太原协助父亲,她则女扮男装回到老家户县,自称李公子,变卖家产,招兵买马,配合父亲起兵。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平阳公主的军队很快发展到七万多人,当时人称娘子军。公元617年9月,李渊主力渡过黄河,才知道女儿已在关中为他打下一大片地盘。平阳公主挑选了一万多精兵与李世民会师渭河北岸,共同攻打长安。可以说,平阳公主为李唐王朝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平阳公主死后,唐高祖李渊破例派了一支鼓乐队,按当时的礼仪,妇女哀葬不得大奏哀乐,朝廷大臣中有人提出反对,李渊斥责道:"公主统帅千军万马,非常妇女之匹,何得无鼓吹"。同时,又按照谥法中"明德有功曰昭"的说法,追谥平阳公主为"昭",可见,平阳公主当时的威望之高。
娘子关作为战略要地,烽火不断。时至现代,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中,娘子关再度经受炮火的洗礼。从1937年10月10日开始的娘子关抗日战争保卫战一直到1940年8月的百团大战。当时,晋察冀军区右纵队负责击破正太铁路娘子关至乱柳段。8月20日,主攻部队潜入娘子关村,歼灭村内伪军,并依托村庄,仰攻日军堡垒。战士们攀登陡峭的山坡,迎着密集的火网勇猛出击。黎明时分,胜利的旗帜终于插上了三年来日军践踏的娘子关,这是正太线最早攻克的重要战略要点。
娘子关不仅是军事险关,更因为水源充沛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人们安家定居的场所。早在唐宋时期,娘子关就是一个重要的商贸集镇。到民国年间,当地因水而发展的水磨,因关而兴旺的旅馆,更是闻名遐尔。当时就有"吃不完的娘子关面,住不满的坡底店"之说。娘子关村至今还留有三进、四进的院落以及河磨、水磨这样的传统作坊。从这些古街商铺上依稀可以窥见当年的繁华。

关城
大家一下车就直奔景点售票处,有买票的,有找工作人员要用过的门票的,好不热闹,直闹的景点工作人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哪来的一帮“神”人?王玉祥、阮城香副会长向售票处工作人员解释:“我们这帮人都是喜欢门票收藏的,希望给予方便”,要门票需撕掉副券,不能违背规定,会员靳永旺将事先准备的打眼机拿出来,为大家在门票上打眼。

阮城香副会长帮着景点工作人员在门票上打眼看,还是蛮专业的。
娘子关门票
在游览城墙途中,看到有几位游客手中拿有门票,我主动上前与他们攀谈起来,并从游客手中意外的得到了一张娘子关宿将楼门票,这张门票设计太过于简单,只是复印的简字门票,上面标注了门票价格10元并盖有公章。

娘子关宿将楼门票

宿将楼
宿将楼长约50米,高12米,砖切墙体,随山势而上,呈锯齿形是境内保存最完好的一段长城。

在娘子关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留影

在娘子关城门前合影
娘子关还有以下主要景点,娘子关瀑布、水帘洞瀑布、承天寨、老君洞、妒女门、烽火台、点将台、洗脸盆、避暑楼等十多处景点,传说为当年平阳公主所建。由于时间关系,就不带大家去了,有机会还是自己亲自来看一看吧!
二、来自石家大院的“民国才女”石评梅
游览完关城,我们乘车前往第二站位于山西省平定县城内姑姑寺巷的石评梅故居(第四批省保)。在车上我给大家介绍了石评梅简短而浪漫的一生。
石评梅是中国著名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张爱玲、萧红、石评梅)之一。 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自取笔名石评梅; 山西省平定县城里人。石评梅之父石铭(又名鼎丞),系清末举人;石评梅之母,是父亲的续弦,均视其为掌上明珠。石评梅自幼便得家学滋养,有深厚的文学功底:父亲为她发蒙,课之以“四书”、“诗经”。除家教外石评梅先后就读于太原师范附小、太原女子师范,成绩优异。除酷爱文学外,她还爱好书画、音乐和体育,是一位天资聪慧、多才多艺的女性。
1919年,“五四运动”将刚刚读完师范的石评梅召唤到古都北京。她原拟报考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但由于那年国文系不招生,便改报体育系。在女高师读书期间,她结识了冯沅君、苏雪林等,并同庐隐、陆晶清等结为至交。在“五四”高潮的岁月里,她们常常一起开会、演讲、畅饮、赋诗,所谓“狂笑,高歌,长啸低泣,酒杯伴着诗集”,甚是浪漫。尽情分享着精神解放的快意。也正是在此“浪漫”中,她们闯入了文学的门槛。石评梅亦开始在《语丝》、《晨报副刊》、《文学旬刊》、《文学》,以及她与陆晶清参与编辑的《妇女周刊》、《蔷薇周刊》等等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歌、散文、游记、小说,其中尤以诗歌见长,有“北京著名女诗人”之誉。作品大多以追求爱情、真理,渴望自由、光明为主题,小说创作以《红鬃马》、《匹马嘶风录》为代表。
1923年秋天,石评梅在北京女高师毕业后,留校任该校附中女子部主任兼国文、体育教员。其间与已有妻室的高君宇相恋,但由于对方已有妻室,她久久拒绝高君宇的爱情。
1925年3月,高君宇因过度劳累,一病不起,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高君宇的死,使评梅痛悔交加,自此,石评梅便常在孤寂凄苦中,前来高君宇墓畔,抱着墓碑悲悼泣诉。
1928年9月18日,评梅猝患脑膜炎,医治无效,于9月30日亦死于当年高君宇病逝的协和医院。她死后,友人们根据其生前曾表示的与高君宇“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的愿望,将其尸骨葬在君宇墓畔。其祖籍地山西省阳泉市郊区义井镇小河村建有石评梅纪念馆。
车子载我们来到了位于阳泉市东南四公里的历史文化名村小河村,石评梅的家乡。小河村的历史算不上古老,现存的建筑是清朝民国初期的,建筑面积大约有7000多平方米。其中最著名的古建筑是石家大院等。
正在使用中的门票

小河村街景

街边花园
据传,清雍正年间,小河村的财主石思虎,在平定通往京城的驿道旁开了不少商号,财富总量在村里逐渐凸显出来。当时,同村的另一大户正在村里大兴土木,因家里变故,盖着的宅院停了下来,石思虎即果断的买下了这个半拉子工程。儿子石宽又承父业接着盖起了石家大院,才成了今天的规模。
石宽育有四子,在该改建原宅院时,将院划分为三元堂、明远堂、含清堂三个单元。宅院坐西朝东,宅屋依山而建,游1个小院组成石家主院。院中房屋均为硬山顶两面坡的瓦房,小院紧凑、精巧,布局合理;整个大院规模宏大,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连通。宅院之间通过廊、门楼、门洞互为相连,可以四通八达。

宅院之间相互连通
大夫第

文魁
从照片上就可以看出石家人才辈出。

石家花院外景

石家花园

石评梅故居是一座清代民居建筑,坐东朝西,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由前院、里院和偏院组成。前院有倒座、照壁和大门;里院有正房及南北厢房;偏院有三间二层小木楼一座,曰“栖云阁”,为石评梅居住的“绣楼”。石评梅在此居住生活期间,创作了《素心》、《归乘》等散文名篇。

石评梅

高君宇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情绵绵无绝期。评梅用她的生命燃着火,濡着血,写出了正的“情”字。乡情、亲情、爱情、爱国之情、爱民之情、笔笔遒劲有力,划划光彩照人。透过这“情”人们看到了评梅的贤淑温柔,看到了评梅德纯情俊逸;看到了评梅的高风亮节;看到了评梅的金坚玉洁。同时也深深地体会到评梅重感情而沉溺于感情而没有勇气完全冲破心造的罗网的微妙心态。评梅一生,情动于衷,心情动人,她做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写的每一篇文章,令人时而兴奋,时而感慨,时而季节,时而扼腕,时而泪下。度评梅的“情”。可净化灵魂,感悟人生。

在石评梅雕像前合影
时至中午,我们在小河村农家饭店共进午餐,我们的到来使饭店店主一家立即忙碌了起来,并在较短的时间里为大家准备好了十菜一汤,饭菜还是比较丰盛的。每桌配有一瓶白酒,一瓶饮料,大家推杯换盏畅饮了起来。

再来一瓶(喝了两瓶还意犹未尽)
【编辑:王建池】

编辑:王建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