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雕刻时光(12)王氏庄园醉夕阳
保定腰山王氏庄园始建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当时,身为清军将领的王锡衮,蒙皇恩受封退役定居于此,从经营旗地到拓展商业,经过四代人100多年的努力,陆续大兴土木,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终于建造成这座占地279亩的豪宅。在院内建有四合院50套,各类房屋500余间。据说,当时站在保定的城墙上,就能看到庄园内张灯结彩的繁华景象。

随着清王朝的衰败,王氏家族也日渐破败,民国初年,兵荒马乱,加之自然灾害的影响,王氏家族终于走向了彻底败落。
见证了一个朝代的 王氏庄园在经历了300多年的风雨之后,已今非昔比,目前仅完好地保存着190余间房屋。
在甲午年的初春,徜徉在庄园之中,青砖灰瓦,玉阶丹楹随处可见,构思巧妙,造型逼真,典型结构俯拾皆是。
通过一道道门槛,走过一座座院落,如冰山一角的四合院处处散发着槐花的清香,如同古文化的幽香沁人心肺。“福禄寿”三个大字在阅尽人间沧桑之后依然默默地与每一位游客对视着。藏在四进院子的“老爷卧房”内,几片镏金虽已被时间老人抹去了华丽的外衣,却依然倔强地闪烁着光芒,大门左首的石狮是脚踩绣球的雄狮,右首是身背幼崽的雌狮,从它们的目光中,人们都能读出这座豪门巨宅的非凡气派……

庄园还是影视拍摄的重要的外景地,在此地已陆续拍摄了《大决战》、《青春之歌》、《天下粮仓》、《曹雪芹》、《红旗谱》、《天下第一楼》、《独行侍卫》等20余部影视剧。2001年6月,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夕阳西下,庄园笼罩在祥和的余晖里。一群女学生从一座四合院走出,嘻嘻哈哈不亦乐乎。我本想找几个原住民聊聊天,可天已黄昏,庄园不远处有零星的几缕炊烟升起,实在不好打扰人家,只好作罢。站在空旷的庄园通道上,闭目。仿佛有马蹄声自远方来,庄园主踩在昂贵的下马石落地,掸一掸马褂上的尘土,信步跨入院中。场院中交租子的佃户排成长队,正在缴纳粮食,车水马龙,好不热闹。张灯时分,大院中数百只灯笼同时点亮,一片繁华盛世情景。

王氏庄园给人以诸多的思考,虽然有皇亲国舅的背景,但是,王氏家族成为富甲一方的商贾,有着过人的眼光和智谋,他们善于理财,善于捕捉商机,善于用人,善于经营,最后方能做大做强。不像时下的一些企业和商人,起来的快,沉沦的也快,急进功利,恨不得一夜暴富,巴不得一夜白头。遥想当年王氏家族百年兴业,四代人代代不懈努力,成就了青史留名的事业,留下了不朽的古代建筑,很值得我们借鉴。
王氏家族应该有很好的家风,这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原因。虽然富得流油,但大院里仍然过着有节制的生活。他们制定严格有序的家规,规范着大院里的主人和佣人。不像我们现在一些大款,有两个钱就烧的找不到北,铺张浪费,花天酒地,极尽奢靡,“富二代”娇生惯养,生活能力低下。与王家相比,确实能看出不同的境界。
到王氏庄园是来看这处建筑的,但更多的领略到的是一种精神和做法。是这种精神支撑着这座庞大的院落建设100年,又延续了300年,使其能够传承和扩展,以致不朽!五百多间房屋,雕梁画栋的清朝顺治年间的手艺,重量压过广种薄收的人和粮食。看处处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嵌于门管、门头上的吉祥词句,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更风雅备至。

从媒体得知一套套四合院类的旧房子在消失,真是令人痛心疾首,保护四合院这一北方特有的建筑也迫在眉睫。四合院是一种优秀文化传统,试想眼前的王氏庄园若是没有了,我们就无法如此真切的体会在这个环境下的生活。而对大量四合院的拆迁,著名文化学者舒乙曾激动地说过“四合院不是大杂院,不是一进门就上炕,出门上厕所的农村大院,它是我们的家庭,是和颐和园、紫禁城一样的宝贝。”国际著名的城市规划师刘太格曾强调“四合院的生活环境非常宜人,它因为北方的气候而产生,是最适合北方的。四合院是中国老祖宗的智慧结晶,应该尽可能的予以保留。”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王氏庄园的建筑能全面的恢复,再现当年的繁华。
太阳要下山了,残阳如血,坠入太行山中,庄园沐浴在晚霞中,安详、静谧,像有许多话要说,一副欲语不休的模样。又像是道尽了沧海桑田,昏昏欲睡。
在我心目中,王氏庄园,就是一部厚重的历史线装书,值得回味和借鉴的东西许多、许多。我认真地读了它,但似乎又似是而非,总也琢磨不透,但有一点是真实的,心已醉,在这夕阳底下。
甲午年六月初六于府河岸边
【编辑:张文革】

编辑:张文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