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纪念城‐衡阳
湖南衡阳 王朝晖
1944年6月22日至8月8日的47天衡阳保卫战,是中国整个抗战史上作战时间最长、双方伤亡士兵最多、程度最为惨烈的城市争夺战,时称“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我方的衡阳保卫战被日方称为“中日八年作战中,唯一苦难而值得纪念的攻城之战。”是日本战史记载唯一的一次日军伤亡超过守军的战例。连日寇也不得不发出哀叹:这是自进入支那以来遇到的最为顽强有效的抵抗,有这样的军队,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何其难也!当时,守卫衡阳的中国陆军第10军方先觉部只有七个团和暂编第54师一个营,共约兵力1.8万人,在兵源不足,装备不全,援军不到,粮弹不继的情况下,守军仅凭野战工事浴血奋战,抗击综合兵力十倍于己的日寇,打破了日军原计划一天之间即攻陷衡阳的迷梦。衡阳军民艰苦抗战的惨烈情状与英勇杀敌的感人事迹,足以惊天地泣鬼神。衡阳一役,中方伤亡官兵计1.5万余人(其中阵亡7600多人),而日军伤亡官兵达5万之众(其中被歼1.9万多人)。我衡阳英勇守军和爱国民众以卓然不群的忠勇精神和血肉之躯铸就了全中国唯一的抗战名城——衡阳的光荣称号。1946年12月18日,中国国民政府批准衡阳建为全国唯一的“抗战纪念城”。1947年8月,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衡阳牺牲的将士,蒋介石手书“衡阳抗战纪念城”七字,1948年4月在岳屏山顶矗立“衡阳抗战纪念城”碑,1949年8月12日,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在《解放日报》社论中,赞扬“守衡阳的战士们是英勇的。”现在,这里是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衡阳抗战纪念城”的至高点——“衡阳抗战纪念城碑”。立于纪念广场中央,高18.16米,下方基座是形如古代一种叫“盨弥”的盛食物的铜制器皿,碑体是用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高高耸立,给人以肃穆庄严、悲怆、深沉的感觉。这尊纪念碑是在1947年8月20日就已奠基了,但直到1948年4月才正式立起来,由蒋介石亲笔题写碑名;1952年维修时将碑文改为“衡阳解放纪念塔”;1984年为尊重历史事实,碑名复原为“衡阳抗战纪念城”,由原省政协副主席程星龄书写。直到2007年4月14日进行修缮时,来自宝岛台湾的珍贵手迹,也就是蒋介石当年亲笔题写的“衡阳抗战纪念城”这七个字才最终回到了原位。

塔的下方,八方盨弥基座上,用大理石雕刻的八副浮雕分别为:民众箪食壶浆、岳屏激战、民工支前和张家山战斗等四个表现战争经过的画面。另外四副分别为梅兰竹菊四君子的画面,“梅兰竹菊”四君子风格的淡雅与品质的高贵,自古以来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都有高洁的象征,以此赞美抗日军民的坚毅刚强!

碑的后方为“衡阳抗战纪念堂”,匾额为于右任题写。纪念堂对联为当时任衡阳市市长的杨晓麓书写。解放后,曾长期将此建筑作为休闲茶楼,2007年衡阳市政府将此恢复,堂内陈设了以衡阳抗战历程为素材的抗战史料,图片、实物、名人书、画、纪念作品,图文并茂地铭记了衡阳抗战史实。这些史料反映了大敌当前,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秋,中国军队将士激于爱国炽情,在装备、训练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为了捍卫神圣国土,同仇敌忾,前仆后继,视死如归,英勇杀敌的业绩;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不怕牺牲,送情报,运粮秣,救伤员,掩护中国军队战斗人员,配合中国军队作战的抗战热忱。



此钟名“和平钟”,每逢重大纪念日,此钟将在雁城的上空鸣响。告诫我们,要永远铭记“衡阳保卫战”这段难忘的历史,激励我们不忘国耻,励精图治,珍惜和平!
【编辑:王建池】

编辑:王建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