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刊编委们读完由易平先生撰写的稿件后,深深地被文中主要人物郭毅先生所感动,我们的眼眶潮湿了。是他为我们支撑起一片多彩的天空,郭先生虽然足没出户,但我们却分明看到,他的世界是多么的精彩。他需要大家来帮助他,圆他一个“户外世界”的梦。编委们当即决定从2008年3月起,只要本刊能够生存下去,我们将长期坚持赠送一份刊物给郭毅先生阅读。当我接通他的电话时,告诉他这一消息,电话那端郭毅长时间地“哽咽”声音让我也潸然泪下。
请大家共同来点亮这盏灯吧,把门券界的好风气传播开来,让郭毅先生感到有一个温暖的门券之家。有你、有我、有他…… (胥昌同)
郭毅住在市中区大名巷的内江六小内。1月18日,我专程拜访郭毅时,他坐在小凳上,一步一步地、艰难地移动着小凳把我请进屋。他住的房间只有10多平方米,屋内被一大一小两张床、一个大立柜和各种包装盒塞得满满的,两张床的中间摆放了一张电脑桌。
郭毅打开立柜,里面放满了收藏品,有邮品、门票、火花、报纸等,其种类繁多,数量可观。我注意到,这些藏品大都是用衬衣、糖果、皮鞋的包装盒收藏的,有的是用塑料袋、旧报纸层层包裹。用这种方式收藏,他是我所见过的、最简朴的收藏爱好者,其收藏品的价值和意义与众不同。“你行动不便,平时怎么收藏?”我问。“我自从来到世上,从来没有独自走出过家门口。这些收藏品有的是父母带回来的,有的是亲朋好友赠送的,有的是通过打电话、写信和邮购的。搞收藏需要有经济基础,我没有工作,也没有任何收入,父亲下了岗,是已去世的爷爷和母亲提供的资助。” 郭毅说现在母亲每月给的二三十元零用钱,他都用于购买收藏品。近年来他每年还有几十元稿费,“但有的报刊没有寄稿费,是用书法作品、纪念品抵了稿酬。”“为什么没有享受低保?”我问。“我没有工作和收入,父亲下了岗,母亲的工资是我们一家人的主要经济支柱,但人均收入超过了一点低保标准,所以我多年来一直没有享受低保。”郭毅说,平时倒还过得去,一旦自己病发了,家里的经济就很紧张。经济的压力并没有击倒郭毅,他从10岁开始收藏,26年的日积月累,积存了大量的藏品。2001年5月,他成功地举办集邮、收藏个人展览。郭毅的旅游门票收藏成绩突出,《西安兵马俑》,《四川的世界遗产》,《成都武候祠》,《成都杜甫草堂》,《北京风光》,《三国演义》,《红楼梦》均参加了内江市收藏家协会举办的内江一、二、三届民间收藏展览。
郭毅在一岁多时,因重病发高烧导致脑瘫和小儿麻后遗症,医学确诊为二级肢体残疾。他因左手和双腿残疾不能行走没有进过一天学校,他从小就没有伙伴,常常一个人看连环画,其文化知识就是从阅读连环画开始。
他从懂得自己与他人不同的那一刻开始,就下决心要用知识来弥补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文化是在爷爷和当语文老师的他*的指导下自学的。每天他拿着《新华字典》,一个拼音一个汉字地学习,学完了字典,也付出了代价,疲弱的脸上多了一幅800多度的眼镜。郭毅在家人的支持和帮助下,他从锻炼不太听使唤的手开始,一步步发展到能半蹲式拄着拐杖行走。10岁那年他爱上了集邮,从那时起,集邮成为他的重要的精神支柱,他残缺的生活也因为集邮得到了改写。
“我从小就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爱看中国的古典文学名著,也喜欢绘画、书法。” 郭毅说邮票上面有反映书法、绘画的内容,还有很多名胜古迹,后来又喜欢上了各地的旅游门票。
收藏的过程,许多正常人举手投足都能做到的事情,郭毅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如抄写集邮资料,别人轻轻松松一会儿就抄完了内容,他却需要抄一两天;别人两三个月能完成的邮集,他要辛苦半年一年。从1990年开始,郭毅尝试着撰写集邮体会方面的稿件,向有关报刊投寄,一篇、两篇……都泥牛入海没有回音。但他不灰心、不气馁,一方面继续积累收藏方面的知识,认真琢磨别人写的文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写作水平;另一方面虚心向邮协、作协的前辈求教,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郭毅于1996年6月在《四川集邮报》上发表了处女作《张大千绘画作品应上邮票》一文后,他兴奋了几天几夜。“我多年的努力终于变成了铅字。” 郭毅激动地说他从那以后,更加努力地写作,真正地享受到了辛苦变甘甜的滋味【续下期】。(易平)
郭毅地址:内江市第六小学校(641000) 宅电:0832-5087789
转自 《川券寻踪》第四期,原载四版头条文章"感动券界"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