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玩券,也有十多年了。要说对门券的热情,也够执着了!要说爱好,还没有一种雅好能够取代集券。虽然没有一部像样的专集券展能够登上大雅之堂,给他带来足以自慰的荣耀。然而十几年来却热情不减,不弃不离,乐此不疲,始终如一。他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在集券、玩券。同样,他以这样一种方式获得了券友的尊敬。
他就是陕西券协薄兰强,一位已经退休17年的老教育工作者,堪称陕西券协老资格会员,也是我所认识的券友里最值得称道的老人。自从上世纪末退休之后,薄老为自己培养了两种爱好,一是收藏门票,二是写作。他教了一辈子语文,文学功底在那放着呢!写作对他来说是轻车熟路,不费多大功夫。早在《门券博览》创办初期,他就是《券友絮语》栏目最热心的撰稿人,我并不认识,但我从他诗歌的内容中读到了他的恋券之情,殷殷之意。他是给《门券博览》杂志投稿最多最勤的作者之一。他的诗歌通俗易懂,质朴自然,浅显中不乏哲理,平淡中富有激情。字里行间所散发出的真挚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让人动容。尽管从未谋面,却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

数年之后的一天,省券协组织会员集体出游秦岭连珠潭风景区。中午就餐时,我问邻桌贵姓,回答曰薄兰强,并付之淡淡的一笑。顿时让我激动不已,联想起他的诗歌,诗如其人,人如其诗,是那么憨厚,那么朴实无华,过目不忘。此后,我们彼此之间才有了交往。
2011年春节期间,省券协在万紫千红酒店大厅举办新春联谊会。活动尚未开始,他从手提包里掏出了一本刚刚出版的名为《巩义与西安的不解之缘》的书,扉页上恭恭敬敬地写着“张凌雁老师雅正 ”几个字,然后递给我。这让我诚惶诚恐,连忙向薄老道谢。薄老长我二十岁,如此礼让,如此谦虚,作为晚辈,我实在是受之有愧啊!
此后,我把此书仔细地翻着看了一遍,内容大多是他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和诗歌,有对自己故乡——河南巩义风土人情的介绍,也有对自己漫长人生岁月的回顾,还有收藏的珍品门票,内容比较丰富。显而易见,薄老为此付出了辛苦的劳动,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是退休十多年来一份可圈可点的成果。尽管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与瑕疵,我能理解,不苛求老人。老人在自己的晚年能够自费出版一本表达自己心声,抒发心中感慨,回顾人生经历的书,也算了却了一桩大事,我应该为此觉得欣慰!就在这次联谊会上,薄老和我有了一次倾心的畅谈。
我觉得,他把退休后的生活打理得有条不紊,丰富多彩,非常有趣。他能正确的处理券藏与家庭生活、集券与所能的关系,这对许多上了年纪的玩券者,不无借鉴和启示。他的心态是那样的超脱,那样的坦然。他不追风,不强己所难。一切都顺势而为,不做无功之劳。当收藏活动不被老伴理解而发生矛盾时,不是一意孤行,致使家庭矛盾激化,而是耐心的做老伴的思想工作。在过去的日子里,老伴对此曾有过不理解,不赞成,甚至发一些牢骚。薄老脾气好,从不发怒,他曾经这样开导老伴:“你要看得远一些!玩门票花钱也浪费钱,话没有说错,可是我因此有了好心情,这比啥都强。退休了,总该有一点精神寄托吧!有了寄托,生活才有了目标,有了动力,有了信心。多活一年,还能领几万!要是再活十年,还能领多少,你算一算!”这是一位77岁的老人面对自己老伴的唠叨所发出的声音!尽管语气平淡却耐人寻味!在他开导下,老伴也终于理解并支持他了。
他不懂电脑,没有制作出参加全国大展的专题,并不因此而沮丧。他尽其所能,积极参加自己力所能及的活动,依然对门券情有独钟。早在2006年,他的专题《诗言花语赏名花》参加了省券协在曲江展览中心举办的第二届门券展,曾受到过券友的好评。几十年来,他收藏的门券数以万计,他先后制作了《红色之旅》《名人故居》《民风民俗》《门券上的国宝》等二十多个专题。他曾三次被省券协评为“优秀会员”。省《老年周刊》报社记者采访他并发表了《幸福老人53年收藏门券成乐趣》一文,称赞并报道了他热心收藏的事迹。他的收藏活动有声有色,经常把自己的感悟写成诗歌或短文在报刊发表,在会员中颇有影响。他不放过任何一个获取门券的机会,只要获悉什么地方举办旅游推介会,不论有多困难都踊跃参与。他把旅游作为获取门票的重要途径,在旅游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在他看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仅仅拥有门票是不够的。为此薄老给自己定了一个计划,每年出省旅游两次,在旅游中放松心身,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每月按时参加券协活动,在与券友交流中收获友谊。
他曾经这样动情地对笔者说:“说老实话,我从来没有想过当什么收藏家,也从未想过发什么财。我收藏门券从不以盈利为目的,我购买过许多门券,交换过许多门券,但从未出售过一枚门券。收藏门券使我走遍全国,饱览古今,增长知识,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广交朋友。门券丰富了我的精神生活,使我获得了更多的愉悦和享受。”这不正是一种良好的收藏心态吗?
一位西方哲人说过:“收藏是幸福的。”薄兰强就是这样一位因酷爱收藏而又无比幸福的人。

编辑: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