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看国保(50)【河南新安】—千唐志斋

江苏无锡:骆志方
显示日期2014-08-10;访问次数:473; 电脑端


 

    千唐志斋在新安县以西铁门镇,是渑池、义马去洛阳方向的必经之地。这里由蛰庐、碑刻、花园、牡丹园、石窟和张钫墓等组成,人文沉淀丰厚宽实,历史信息广博绵长,不仅是鉴赏唐宋风采佳处,也是游园赏花的好地方。更难能可贵的是这里免费,过瘾、耐回味,是我对它的真实感触。

    邙山自古无闲土,墓葬文化绵延千年,当年山上的墓葬或人为盗掘或自然塌毁,出土的墓志无数,1931年此时隐居家乡铁门镇的张钫,出于对金石的挚爱和保护文化的使命感,将邙山散落四方的墓志倾心竭力广泛搜求。


张钫题刻“谁非过客”


卢公亮的墓志十分独特,这方虎头龟形墓志,龟座为卢公亮志文,龟背内为卢公亮夫人志文。这一形制,国内仅见3方,其余2方分别为南京博物院馆藏的北魏元显儁墓志,和西安碑林收藏的唐靖王李寿墓志。龟背上左篆“唐故清河崔夫人墓志”,右楷“大唐故范阳卢府君墓志铭”。


杨氏家族墓志。弘农杨氏最早闻名的是东汉的杨震,这里陈列的是杨震的后裔杨俭、杨济、杨文思等人8方墓志,时间跨越北魏、北周至隋唐。

    张钫曾和好友于右任商约,征集到的北魏的墓志归于右任,而唐宋等其他属于张钫。近300方北魏墓志,于右任将它们运到陕西三原老家,后又归藏到西安碑林,今天在西安碑林看到的碑廊展示的魏碑,皆为洛阳所出。

    1933年张钫则在自家的园林中建成1条走廊、3座天井 院和15座砖夯窑洞,把收来的志石镶嵌于内外墙壁上,林林总总,琳琅满目,它们本身是幽冥处的冰冷之物,陡然间让小小的庭院焕发出了千年文化热度。

赵敏墓志铭,唐武周天授2年(691年)。长宽各73CM,是罕见的莲花宝座底墓志铭。

抬头唐低头宋,房子就是这么华丽的装饰起来的。

    整个斋院现有西晋至民国历代墓志铭、碑碣等1419件,时间跨越1700余年,其中唐人墓志铭1191方,可谓浩瀚。内容之多,人物之杂,形成一种静态的立体唐书,“千唐志斋”由此而来,它也成中国唯一的一座墓志铭博物馆。

    千唐志斋所藏的唐人墓志自初唐的武德、贞观年起,到后唐的天夏、天佑年止,大唐近300之年号,无不尽有。墓主身份上自相国宗室,下至平民百姓,无所不包。墓志铭起于东汉晚年,盛于北魏、隋唐,上面琢刻的都是逝者一生的浓缩型概述,“一从长夜,万载无归”,追念或感伤的记述,成为逝者往过的时间硬盘。 

唐武宗时期宰相李德裕之夫人刘氏墓志铭。志文由李德裕亲撰。

    即为石刻,多有撰写、书丹、雕刻3者合工而成,千唐志斋所集藏碑刻的书法,真草隶篆行楷,历历在目,钟王虞褚欧颜柳等风格,样样具备。从唐宋到明清,直至民国,狄仁杰、王昌龄、文彦博、董其昌、郑板桥、米芾、刘墉、王铎、康有为、章太炎、于右任、蒋中正等等名流的书法比比皆是,石头只是记述,但背后是可以触摸的远史。

    走在千唐志斋里,每一通石刻不可能全部通读,但顺便在一碑前凝视,唐风宋采扑面而来,清晰的字体在默默的镂刻历史,文字明快,书法峭拔,已将“天道苍苍,幽路茫茫”的沉闷过往化作鉴赏型的享受,这也是中国文字的魅力和古人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

北宋文彦博于元丰7年(1084年)题的“宋故洛阳耆英纯孝王卿之墓”。洛阳耆英会是以富弼为首的反对“王安石变法”的13个致仕文人,置酒赋诗相乐的“雅会”,由文彦博、司马光、席汝言、赵丙等人组成。

洛阳牡丹甲天下

    牡丹园向东即为北魏石窟,它曾在新安西沃乡的青要山北麓,紧临黄河的峭壁上。当年修建小浪底水库石窟被迫动迁,利用凿岩机切割、打钢钎等方法把岩石劈成了7大块,从1995年开始,用了4年的时间,才将其完整的搬到了千唐志斋的东院。复原后用环氧水泥进行弥合,外建一房,从此石窟无风吹雨打之忧患了。

    西沃石窟高约5米,长约10米,上面雕刻有200多尊佛像和4座塔,时间属于北魏晚期。最左边是一尊3米高的立佛,虽面部残损,但通体尚好。右边有1洞1龛,洞内正中有坐佛及其他,壁龛内有7尊无头佛像和完整清晰的石碑及飞天。石窟正中浮雕有4座石塔,均为楼阁式方塔,塔下刻有供养人。

    房子的西壁立有移来的3个造像碑,从风格来疑似为北朝和唐的作品。虽有残缺,但雕法细腻,纹理不苟,可谓精品。

    牡丹园的正北是张钫墓园。张钫清末毕业于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早年参加了同盟会,是辛亥革命时期陕西新军起义的主要策动者之一。后又历任国民革命军20路军总指挥、河南省政府代理主席及民政、建设厅长等职。1949年底率部在成都起义。这位国名党的陆军上将,虽是一名军人,但对金石字画情有独钟,正因为这般雅趣,而成就了千唐志斋。

    张钫1966年病逝在北京,葬在八宝山,1986年在其诞辰百年之际,将其移葬到千唐志斋。墓茔简约,四周松柏萦绕,东侧有蒋公和于右任的手书碑。此地隔墙之后就是繁忙的陇海线,这里和鸿庆寺石窟、汉函谷关遗址一样,都紧紧贴着铁路。每次机车呼啸而过,墓地周围都有颤抖感,这般节奏,真让老先生难以长眠久息。

张钫墓

    出千唐志斋向东即为张钫故居,它作为千唐志斋的附属,也被列入国保名录。故居始建于1917年,分为宅院和花园2部分,确切的说,千唐志斋是它故居花园中的一部分,其占地4200多平方,规模不小,是一座典型的民国民居建筑。

    当年张钫在镇上购得土地后,开始用水泥、玻璃等现代化材料构建家宅。3进主院,厢房左右对称,东偏院有主房、书   房、会客厅、卫兵室等。现在的建筑群是在多年破败之后重新修缮的,已成为一个张钫的纪念处。

张钫故居

免费门票


编辑:崔艳红

姓名:金志根; 时间:2014-08-10 05:43:25

千唐志斋的票票可以归入博物馆类吧!

姓名:张景生; 时间:2014-08-10 09:04:52

这枚门票上写的很明白,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国家二级博物馆,集邮收藏价值!

姓名:胡保平; 时间:2014-08-10 09:39:16

保护金石,传承文明,张公矢志,历史留名。

姓名:周晓萍; 时间:2014-08-10 09:50:50

欣赏学习来了!

姓名:大海; 时间:2014-08-10 09:56:48

很喜欢,介绍清楚明白。

姓名:陈明新; 时间:2014-08-10 10:08:38

非常开眼,长知识!好介绍!!!

姓名:赵义方; 时间:2014-08-10 11:56:31

千唐志斋,国保理应,张公志远,后世尊谢。

姓名:张文革; 时间:2014-08-10 16:53:48

"石头只是记述,但背后是可以触摸的远史"!跟着骆老师探寻历史。耐读!!

姓名:顾宗玲; 时间:2014-08-10 17:13:27

骆老师的讲述头头是道,我虽不曾到此地,但也有了初步的概念,非常感谢。

姓名:郭林生; 时间:2014-08-10 17:16:40

河南的国保真多呀,谢谢介绍。

姓名:未登记; 时间:2014-08-10 20:30:33

谢谢介绍。跟着骆老师学习历史。

姓名:秦曙韵; 时间:2014-08-10 20:44:05

谢谢介绍。跟着骆老师学习历史。

姓名:周新娥; 时间:2014-08-10 21:08:05

看骆老师的介绍比亲自去了解的还要详细。既介绍了国保,又了解了历史。

姓名:王建池; 时间:2014-08-11 05:49:27

张公志远铭千古,骆君撰文惠券人。谢谢!

姓名:陶万春; 时间:2014-08-11 08:02:17

抬头唐低头宋,块块石刻记史容。骆友的视角总是很独特!

姓名:李新建; 时间:2014-08-11 08:18:59

谢谢介绍。跟着骆老师学习历史。

姓名:都兴水; 时间:2014-08-12 09:34:56

谢谢骆老师介绍国保!

姓名:罗本舜; 时间:2014-08-12 15:09:42

谢谢骆老师的介绍,免费门票也精美!

姓名:汪建峰; 时间:2014-08-15 08:11:27

拜读问候!这票票可以归纳在博物馆类吧…

您的姓名
留言内容(不支持表情):
0/1024
提交

首页

搜索

电脑版

登陆